尚武存真——李俊录
2019-12-12傅昌尧
傅昌尧
引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被大诗人李白称为“天门”的天门山,位于安徽芜湖市与马鞍山市境内,夹江相峙,犹如一扇天门。长江自西而东,浩浩荡荡,来到天门山时,却突然回环良久,然后侧身向北,依依而去。
芜湖,便在天门山下回环的江水滋养中,慢慢繁衍成长为一座美丽的江城。这座古代“四大米市”之一的城市,钟灵毓秀,属典型的江南风貌与鱼米商贸富庶之地,也是长江流域四大港口城市之一。因开埠较早,这里的地域文化底蕴丰厚,包容八方,流韵四海。在安徽十六个省辖市中,综合实力排名次席且动力十足,直追榜首。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南方人,特别是江南人,崇文重商,就像他们咿咿呀呀软糯的语言一样,跟武术似乎难以契合。换句话说,就是在芜湖这样的江南地域人文词典中,武术绝对不是关键词条。
可这里偏偏就有一座名震皖江的武术学校,而她的创办者更是以其传奇经历,在当下时代大潮的洗礼中,创造了尚武精神的新境界。
他就是李俊录,少林寺第三十四代武僧,曾经的少林武术学校总教练,现今的安徽省政协委员,芜湖市政协常委,芜湖俊录教育集团董事长,芜湖少林文武学校校长,国家一级武术师……
一、英雄情结
一九七一年,李俊錄出生在安徽省巢湖岸边一个叫夏阁的地方,祖上都是普通的农民。小俊录呱呱坠地时,父亲李秀植看了他一眼,跟以往出生的儿子一样,照例从墙角拖出一把铁锹,去野外挖来一棵苦楝树在屋后种上。这是他种的第六棵树,也意味着小俊录排行老六,六六大顺,希冀他一生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然而,恰恰是李家这个最小的男孩却在日后最不安分。当然也如每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一样,注定不可能一帆风顺,就像他家不远处的巢湖,在日月盈仄、风霜雪雨作用下,每每掀起波澜。
八百里巢湖,烟波浩渺,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这里不仅出产闻名遐迩的巢湖银鱼,其沿岸更是英雄辈出。古代有辅佐楚霸王项羽的亚父范增,三国东吴大将周瑜,清朝以身殉国的北洋水师海军提督丁汝昌;现当代有冯玉祥、张治中、李克农、戴安澜、孙立人、温宗仁等。这些人基本都是行伍出身,在家乡人的心目中,这些名人都是冲锋陷阵的英雄。李俊录从小便从长辈、老师的讲述中,对这些本地名人的传奇故事和经历有一种莫名的景仰和向往,耳濡目染之下,也从内心深处缔造了他男儿的英雄情结。不安现状,行走天下的情怀,在他幼小心灵里慢慢滋长,一如那屋后苦楝树上的扎刺,渐露锋芒。
在没有手机,罕有电视的年代,乡村里的男孩们聚集一起,喜欢就地取材,玩一些健身强体的“游戏”,如玩石锁、五爪石、顶扁担、打砖头……实在没有器材,就玩“斗鸡”。所谓斗鸡,就是一条腿立地,用另一条腿的膝盖顶撞对方。按说,小小年纪的李俊录,他应该只有一旁观看的份儿,可他却总是跃跃欲试,摸摸石锁,掂量掂量五爪石,发现那些器材非其年纪、体格、力量所能及。但是斗鸡却不用那么讲究,抬腿就来。于是,五六岁的他,在村边打谷场上,靠一双腿、两个膝盖头,把同年龄的小伙伴儿一一征服。接着,他向年龄大的男孩挑战,面对比自己高一头、宽一臂的男孩,他毫不胆怯,一次次冲上去将对方顶翻,但也同样一次次被对手撂倒……晚上回到家里,父母看见他瘦弱的身体伤痕累累,是又心疼又生气,责令他不许和人斗鸡,更不准和大的男孩斗。
然而,真正让小俊录感受到好强斗勇与武功的区别,是有一次村里来了个玩杂耍的野班子,里面一个年纪比李俊录大不了多少的孩子,会各种武术器械,跟头翻得像流星。大人们总是给这个小演员喝彩鼓掌,并且说这孩子功夫好,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武功盖世的大侠、英雄。这些议论毫无例外地都被一旁聚精会神看小演员表演的李俊录听在耳里、记在心里。那小演员的一招一式都让李俊录如痴如醉。演出结束后,他用一块自己舍不得吃的炒米糖与那小演员套近乎。而常年在外漂泊的小演员也是如遇知音,俩人一见如故,有说不完的话。小俊录有问不完的问题。当然,所有的话题都离不开武功,离不开练武。不知不觉中,李俊录竟然随那孩子走村串户表演,成了那孩子形影不离的铁杆粉丝。要不是被班主任发现加之父母一路寻来,李俊录难说不会成为他们的跟班……
俗话说:“家无隔夜谷,莫谈习文武。”意思是习文练武都是要花钱的,家里连隔夜粮都没有,拿什么去培养孩子?李俊录家虽然有隔夜粮,但是他父母要抚养七个孩子(六男一女),在那个年代,靠几亩薄田,谈何容易?
穷则思变,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适逢改革开放,农村人被束缚的手脚得以解放,能自由操持经营自己的生活了。李俊录父母经过再三权衡,决定利用会做早点的手艺前往商业繁荣的芜湖市打拼。而小俊录,也在芜湖这第二故乡开始践行他的武术梦想……
二、偶遇贵人
芜湖与巢湖一江之隔,李俊录巢湖、芜湖两头跑,很是享受这种来去自由的快乐。
在芜湖市中心坐落着一座山,不高,但幽静,茂林修竹,被称为芜湖的绿色氧吧,它就是赭山。每天早晚时段都有一些市民来赭山或锻炼身体,或谈情说爱。李俊录父母的早点铺就在附近,因此,他经常来这里攀爬、玩耍。一天,他忽然听到附近的小树林里传来“哼哈”有致的叫喊声,这声音像从地底下传来,厚重而有力。李俊录循声走进小树林,发现一位穿着旧军装的老人正在扎马步、冲拳、踢脚。李俊录一下子就愣住了,似乎遇见了世外高人。他悄悄地猫在老人身后模仿着老人,一招一式地比画起来,老人发自丹田的吼叫声,让小俊录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叫了起来。老人收势回头一看,发现虎头虎脑的李俊录还摆着架势,笑了笑:“小家伙儿,你在偷艺吗?呵呵!老朽我也是边学边练……”
李俊录红了脸,嗫嚅半天才开口:“我……就是想学武功……”老人一听就愣住了,因为不是芜湖口音,但上下打量他,也不像流浪孩子,于是就和小俊录攀谈起来。
原来,老人姓程,是一名退休干部,年轻时学过武术套路,现在每天闲暇之时,便来这空气清新的赭山打拳舞剑,锻炼身体。李俊录见老人和蔼可亲,立即道:“程老伯,我拜你为师,跟你学,好不好?”程老哈哈大笑:“做你师傅不敢
当,我自己也是边学边练,要不,我们俩一起练,怎么样?”
李俊录喜出望外。自此,他每天一早便来赭山与程老会面,跟他学一些基础性的动作要领。每次,程老都是直到有事要离开了小俊录还是缠着不让走,问这问那,希望程老再多教他几个动作。程老说:“好小子,这学武不能囫囵吞枣,食多不化,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反复扎实练到位,否则只能是花拳绣腿,没有真功力。”这样的话李俊录不止听一个人说过,因此他似乎有所领悟。不仅和程老一起,即便回到家里一个人,李俊录也是对一个动作反复揣摩、练习。可好景不长,这样的日子很快就被终止了。
三、越挫越勇
一天,李俊录从赭山下来准备回家吃饭,迎面碰上几个小混混。他们嘴里叼着烟,哼着当时流行的印度电影歌曲。领头的一个混混外号叫“大头”,他指着李俊录对其他人说:“这小子不是那个炸油条的江北佬儿的儿子吗?!”
另一个混混说:“对,是他,这小子,那天还要跟我们动手呢……”
李俊录也立马认出他们。原来,几天前,这几个混混在他家吃早点,无端生事想赖账。父母亲为了今后能安生做生意,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当时就忍让着没有计较。一旁的李俊录却气愤地吼道:“你们吃东西不给钱,还血口喷人,说油条是臭的,你们讲不讲理?!”
几个混混见瘦弱的李俊录脸红脖子粗地挥着拳头直嚷嚷,就嬉笑说:“哟呵,哪里蹦出来一个打抱不平的好汉?”
父母知道李俊录性子烈,不管对方啥人也会冲上去,这样肯定吃亏。于是赶紧上前拦住李俊录,一边连忙赔不是:“这是我家儿子,刚从江北老家过来,他还小,不懂事,请你们原谅……”
眼下在赭山遇到李俊录,这几个混混岂能善罢甘休?
“小江北佬儿,你到赭山来干什么?”
李俊录头也不抬,回道:“这赭山又不是你们家的,我难道不能来?”
大头闻听立马骂道:“你个臭江北佬,胆子真不小,敢跟老子们这样说话?!告诉你,这赭山就是老子家的,怎么地?下次看见你,就打断你的狗腿!”
李俊录脑袋一梗,说:“赭山是你们家的?那你喊一声,看它答应不答应?”
一个小混混上前一巴掌搧过来:“再啰嗦,打你满地找牙……”不想,李俊录一闪身,那小混混用力过猛,没打着,闪了个趔趄,差点摔倒。
大头一见李俊录这身手,稍一愣,说:“好小子,你还有点板眼啊,难怪敢跟老子们回嘴?!今天就让你见识见识……”说着,一使眼色,几个人围着李俊录一阵推搡脚踢。逼仄的山路,瘦弱的李俊录哪是混混们的对手,很快就被打得鼻青脸肿。这时,见山上有人下来,几个混混才骂骂咧咧地准备离开。走在最后的大头回头对李俊录说:“下次敢来,碰上了还揍你!”
没想到李俊录根本没有被吓倒,而是从后面猛地扑上去,抱住大头的腰,吼道:“我就要来,我不怕你们!”大头没料想李俊录会这么冲,一下子被扑倒,摔得龇牙咧嘴,对其他混混说:“给我打,狠狠地打!”
正这时,山上下来的几个市民见混混们打一个瘦弱的孩子,上前道:“你们几个欺负一个,再不住手,我们喊公安联防队员了……”几个混混闻听要喊公安联防队员,赶紧收手,匆匆跑掉……
回到家里,父母一见李俊录浑身是伤,立即骂道:“你在老家不安生,到这里来还是跟人惹事打架,明天就送你回去!”
李俊录委屈的泪水立即夺眶而出,可面对善良老实的父母亲,他只能在咽下泪水的同时,把一個不屈的愿望深深埋在心底。
四、朝圣少林
对于爱好武术的人来说,河南登封少林寺犹如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尤其是一部电影的上映,更是将少林武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神圣境地。
一九八二年,香港电影导演张鑫炎以内地武术精英为班底,以少林寺十三个和尚救唐王的故事为蓝本拍摄的电影《少林寺》甫一上映,立即风靡海内外,以当时一角(儿童五分)的票价,首轮便创造了一亿元的票房,就算如今注满了高科技元素的大片也难以企及。许多地方上映《少林寺》时,可谓万人空巷。有的人一连看了十多遍还不罢休,竟然随着电影放映队一路以义工的身份,走遍村村镇镇。
当时的电影放映不像现在,是分配拷贝,由城市到农村一点点铺展开的。而随着看过的人越来越多,口耳相传,以及广播、报纸的推波助澜,没看过的人对电影的观看渴望与期待已经超乎想象。
李俊录和他的哥哥及小伙伴们虽然在没看电影之前,对于电影中的情节、画面乃至武功动作已经在别人的讲述中烂熟于心,可当他在村边的打谷场第一次看了《少林寺》后还是被震撼到了。一连看了几场后,李俊录觉得电影中李连杰扮演的觉远,其身世与性格都像极了自己,而“天下功夫出少林”这句话,则同电影画面一起深深地镌刻在他的心里。随着《少林寺》电影的家喻户晓,各地也陆陆续续出现年轻人离家出走奔赴河南登封少林寺的消息。
对于李俊录来说,如果说以前他的心里只是有个朦朦胧胧的心愿的话,那么,看完电影《少林寺》之后,那层心头的纱幔就彻底被刺破,那颗混沌沉睡中的种子,突然破土吐芽,露出了它顽强生命的枝蔓,一如屋后的苦楝树。
李俊录的哥哥后来回忆,李俊录看了电影后像是换了一个人;突然安静下来,时常默默独处,不像其他孩子每天扎堆儿一起叽叽喳喳地议论电影中的故事或者模仿着里面的动作,互相打闹。一开始,他们以为李俊录生病了或者想念芜湖的父母了。可他们哪里知道,一个秘密计划,却在李俊录和他几个好伙伴心中慢慢滋生。这个计划就是:结伴投奔少林寺。
从家里偷偷拿了一些零钱和粮票后,李俊录和村里的其他三个伙伴,悄悄瞒着各自的家人,爬上了北上的火车。
然而,十几天后,李俊录和他的小伙伴们却连少林寺的庙门在哪儿都没有看见,便陆续铩羽而归。而他们在半道被歹人所骗,颠沛流离的经历,成了他们的断梦毒药和催梦苦茶。他在若干年后,茶余饭后和一干好友及访客谈及这次经历时,总是不无感慨地说:“那不是教训,而是历练……”
离第一次投奔少林未果的两年后,李俊录再次踏上了朝圣之旅,这一次,他不仅修成正果,也为后来的华丽转身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声名鹊起
与第一次偷偷朝圣少林不同,这一次,李俊录和父母、兄弟姐妹挥泪告别,北上之途相对顺利。但对于一个十四岁的少年来说,前景依然难以预料。在前往少林的浩浩荡荡的队伍里,最终能“沉淀”下来的精英其实并不多,而李俊录却是成功者。
1985年,李俊录首次参加少林武校散打擂台赛便获得冠军。如果说这次获得冠军,让人们开始关注起这个安徽来的学员,那么1986年、1987年蝉联冠军,这三连冠的桂冠落在同一个人的头上,李俊录想不出名都难了。
就算是对“武术”“功夫”等词汇没有任何感知的人,也会理解成功者背后所付出的艰辛。李俊录之所以第二次朝圣武术之地,他的决绝与信念一定是无可置疑的。什么“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等等,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悟。李俊录后来说,他在少林寺学武的那段经历会受用一生。而他三连冠的桂冠,是无数个“三九”“三伏”与寒来暑往的心血结晶锻造而成。
李俊录的功夫和他聪慧、忠厚的品性引起了武术学校注意,在他即将“修成正果”的时候,学校决定将他留下担任散打教练,同时聘为少林寺武术学校训练处主任。
这一角色的转换,被李俊录称为“这是另一种的功夫修炼”。是的,从来自长江边、巢湖畔的农家少年,到折桂三连冠,再到武术教练和学校管理者,这种跃升的脚步里,灌满了李俊录的心血与汗水。
无论是做学员还是做教练抑或做学务管理,李俊录说,这些都是外在的符号,他内心深处崇尚武术的初心始终如一,也就是说,他的“根”依然是修炼武术,而且勤奋不辍,历久弥新。因此,当1990年首届少林国际武术节在嵩山少林寺举办时,李俊录再次被委以重任:披挂上阵,为少林、为中华武术的精髓而正名。
根据组委会安排,武术节期间有中外武术高手同台竞技。要知道,虽然中华武术扬名天下,但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诲的武术,被许多外国人认为是花拳绣腿,不堪一击。此次机会难得,无论是武术界的领导还是普通的武术爱好者,从上至下都憋了一口气,要利用这次的交流舞台,让注重实战的中华武术一展雄姿,让外国人领教领教。
而在85公斤级别的选手中,大多数选手为人高马大的外国人。他们一个个目中无人,凶神恶煞般“嗷嗷”着时刻准备搏斗。由于体格等诸多原因,少林寺及众多武术精英里,参加这个级别的几乎没有。就像外国的拳击比赛一样,重量级的比赛一向深受观众欢迎,而这个项目里如果少了中国特别是少林武术的参与,一定是个遗憾,甚至有些难堪。
“让李俊录上85!”说这话的,便是对李俊录关注已久且慧眼识珠的释永信大师。
我们知道,这种按体重来划分级别的比赛,体重低的跟体重高的选手比赛,谁更吃亏不言自明。而李俊录当时身高1米7,体重刚刚65公斤,最合适的项目当然是65公斤级别。可作为少林寺“十大武状元”之一,李俊录内心也是有过激烈的斗争。首先,参加这种项目,要冒巨大的风险:第一,跟参加自己同级别的比赛相比,胜算肯定要小;第二,受伤的比例大,甚至可能造成终身伤病从此与武术诀别;第三,这些年取得的荣誉有可能毁于一旦,因为这是国家武术节,影响力是空前的……
然而,李俊录毕竟是李俊录,是武术界的一个“异数”,面对以上种种问题,他反問自己:瞻前顾后是一个习武者应有的表现吗?武术的精神不就是勇于挑战、锻造自我吗?!如果计较这些得失,当初何必要来少林寺习武?在老家学个手艺、做个买卖多好。如果退缩,怎么对得起殷殷期待的父母?怎么对得起这些年来少林武校的栽培与厚爱?
带着这种信念,李俊录毅然登上了85公斤级别比赛的舞台,在人们错愕的眼神中,他连下两城。特别是在面对高大威猛、长相凶悍的荷兰、比利时选手时,李俊录尽显霸气,无论从心理上还是战术上根本不惧对方。面对台下山呼海啸般的鼓励加油声,李俊录越战越勇,用少林武术的实战能力向外界证明:中华传统武术不是花拳绣腿,同样能够打败不可一世的“北欧熊”。加上后来李俊录战胜美国拳王的事件,对于中国传统武术的实战能力,在整个武术界乃至普通老百姓中,起到了不容置疑的宣传作用。拿大师释永信的话说:“中华武术不是不能打,而是中华乃礼仪之邦,不借助中华武术好强斗勇罢了……”
首届国际武术节后,李俊录的能力与实战经验再次引起少林寺住持和方丈们的注意。考虑到少林寺武僧青黄不接,经过多方权衡,决定招收李俊录等为少林寺武僧团特聘武僧,与传统形式上的武僧有所区别,介乎佛家与俗家之间。李俊录在练武、教武的同时也开始修炼佛法,改名释延群。释延群、李俊录,这样的佛、武兼修生活,也给李俊录的人生历练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六、报效乡梓
一年春节,李俊录回乡省亲,去拜见那位赭山上教他练功的程老师。年岁已高的程老拉着李俊录的手,不无动情地说:“俊录啊,你如今的功夫与名望在我们芜湖可谓家喻户晓,有人向我提议,能不能让李俊录回家乡来开办武术学校,给我们这个柔媚的江南城市注入一些阳刚、孔武之气?”
面对程老的深情,李俊录的心儿为之一动。是啊,父母年岁已高,自己也老大不小,在外十多年,是不是也该回家报效父母之恩?同时,将中华武术发扬光大,不也是武术文化的要义之一吗?
当不断有人在李俊录面前提出回乡办学、教武这一想法时,他陷入了沉思,而当父母亲也向他提出这个想法时,他终于有了动力和勇气。
突然改变生活轨迹,对于一般人来说,如果是被动的,另当别论,而要主动改变,谈何容易?何况他原来的生活是那么光彩夺目。李俊录转念一想:如果把这些年的学武比作一场江湖之行的话,那么他的江湖已经波澜不惊。而改变生活轨迹,难道不是给自己预设一片新的江湖?难道不是一种让自己再次行走江湖,历练胆魄的机会吗?
决心已定,李俊录完全不顾前路的坎坷与否,一如他当年离开家乡,独自闯荡少林一样,只有用武术的精神来面对一切。
自己独当一面,创办一所学校,事非经过,人们不知有多难啊!
面对一无关系,二无资金,三无场所的局面,李俊录依靠的只能是自己。当时,他在旧货市场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奔波于各部门之间,其经历之艰辛堪比习武练功。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程老师、易大校等热心人鼎力支持和鼓励下,“芜湖市少林文武学校”终于诞生了。虽然,当时学校只是在汀棠公园租了几十间平房,课桌也是淘来的旧货,但李俊录十分珍惜这创业起步的成果,他说,虽然艰辛,但却培养了信心。
办学伊始,李俊录就提出“文为基础、武为特色,打造文武双全人才”的理念。
17年来,李俊录的少林文武学校由最初简陋的设备、十几间民房逐渐发展壮大,陆续筹资兴建起教学楼、宿舍楼、室内训练馆、计算机教学设施和标准理化教学实验室等。如今,学校占地30亩,使用面积2万多平方米,现代化教学、训练、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而他培养的学生也是桃李满天下。据统计,该校多年来先后向军队、公安部门、体育院校输送人才700多人,获得各类竞赛奖牌490余枚,培养了一大批国家和省级冠军运动员及国家专业队队员。2010年,少林文武学校有5名学员被安徽师范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高校录取。从该校走出的优秀学员汤玲玲曾入选中国空手道队亚运名单,在广州亚运会上为国争光,写下芜湖体育精彩的一笔。少林文武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安徽省民办教育先进单位、芜湖市社会力量办学先进教育机构等多项殊荣,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赞誉。如今,一个融文化、体育艺术和职业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型民办教育集团——芜湖俊录教育集团也正在江城崛起。
七、尚武存真
作为中華武术的推广者或者说布道者,李俊录这些年逢人必谈武术的涵义。他虽是一个学武、练武、教武的人,但却在这些年的摸索中,参悟出许多常人对武术无法领会的涵义。说他是一个武术文化的传承者、研究者,似乎更确切些。
笔者和许多门外汉一样,在与李俊录的接触与交谈中,自然而然地就会涉及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武术的实用性问题。而李俊录最令人感慨的地方就是,不光能从理论上来阐释,而且说着说着就会“动起手来”。笔者和李俊录比画的过程中,明显感觉到他说的和做的完全令你心服口服。他说:“武术的实用性并没有被阉割掉,而是被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敛与礼数罢了……社会上的个别案例,不能诠释中华武术的真谛……”
李俊录是个武者,也是个儒者,他不仅在书法艺术方面颇有实践与建树,对于他的老本行,更是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那就是他关于武术的“四化”问题。且听李俊录如是说——第一,去神秘化。影视剧里、武
侠小说里把武术渲染得神神秘秘、深不可测,这样一来,一般民众认为武术可望而不可及,导致青少年及普通老百姓不敢轻易触及、亲近和学习武术,造成如今武术馆、武校门前冷落车马稀。因此,要去神秘化,回归武术来自民间、民众的本真状态。
第二,去复杂化。中华武术博大精深、门类丰富,但是要得到发展和传承,还要在庞大的武术体系中选择部分易学、易懂、易用的种类,这样才能在青少年中普及。现在跆拳道、空手道为何能风靡全国,就是因为这些项目简单、易学、易掌握。因此要去复杂化,降低门槛,普惠大众。
第三,走科学化。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人们对事物的分析都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武术界的个别人搞那些“隔空打牛”之类的江湖骗术,严重损害了武术的声誉,使得人们排斥或厌恶武术。因此要走科学化之路,把武术的演练过程与强身健体的科学道理有机地、系统地介绍给普通大众。
第四,重普及化。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国粹之一,要像其它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一样得到传承与保护,如京剧等都有开展进校园活动。武术也要在大、中、小学开展基础普及教育,从小学体育课程开始就要有武术教学内容,而且要从国家层面来重视中华武术的普及工作,从而彻底甩掉“东亚病夫”的帽子。
就算当年的唐王李世民地下有知,也绝难料想,曾经搭救他的少林武僧传人里,会有李俊录这样的武坛智者,因为他不仅尚武,且追求存真。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参考了《少林武僧》一书,在此特表谢忱。)
(编辑/邱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