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拳概述(一)
2019-12-12栗胜夫
栗胜夫
少林拳源于少林寺,拳因寺而得名,故名少林拳。少林拳又称少林功夫,包括少林拳和各种兵器,是历代少林寺僧与军事将士及民间武术家们相互交流、久经实践、共同研究的结晶。
少林拳不仅是一种武术现象,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系统。它与政治、军事、宗教、哲学、中医、气功、养生等密不可分。尤其是在佛教禅宗的基础上,吸取诸子百家的理论精华,更使其成为一个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系统。
少林拳自身优势明显。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个性特征,折射着华夏的可贵精神。在勇者思斗的冷兵器时代,它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得力助手;在智者思谋、文明进步的今天,它又是强健体魄、修身育人的良好手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它的理论轴心,其理念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高尚的和谐境界。系统学习和实践少林拳,对世人身体素质的提高、心灵的净化、思想境界的升华均具有良好的功效与作用。
少林拳涉猎领域颇多,笔者仅以少林拳为主题,从少林拳的历史沿革、基本技法、基本特点几个方面分析。
一、少林拳的历史沿革
一提少林寺,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少林拳。少林寺与少林拳,一个是佛教禅宗圣地,一个是中华武术拳种。二者属性不一,怎么会有少林拳源于少林寺之说、后来又拳禅一体、相得益彰呢?要澄清这一问题,我们还必须从少林寺的创建说起。
我国南北朝时期,佛教活动十分盛行,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落迹传教,特令建造少林寺。
少林寺坐落在河南省登封市西北约十三公里处的嵩山西麓,寺院坐北朝南,面对少室山,背依五乳峰,院落红墙碧瓦,古柏银杏参天。四周山峦如莲,林木茂盛,门前潺潺溪水东流,深山千年古寺,藏于秀丽的风景之中。
由于少林寺建在嵩山支脉、少室山阴的密林丛处,故称少林寺,也称嵩山少林寺。
少林寺建成后,高僧跋陀就成了本寺的首任住持。由于南北朝时期佛教深受上层官僚喜爱,寺院一切用度均由官府供给,条件十分优厚。加之跋陀曾是孝文帝崇敬之师,所以,寺庙一开,“四方学者,闻风皆至,徒众数百”。当时,一位名叫僧稠的和尚,酷爱佛事,四方求学,进少林寺拜跋陀为师,专心佛法,进步很快,不久便显露出了他“一览佛经,涣然神讲”的天才。跋陀对僧稠十分宠爱,夸奖他是葱岭(天山)以东,习禅最优,于是器重有加,常常将佛经的精华要点秘授予他,这为后来僧稠成为著名禅师奠定了坚实基础。僧稠又是一位著名的武术高手,是少林寺第一个有史可考的武僧。据唐人张鷟《朝野佥载》记述:僧稠初落发当小和尚时,由于年龄小,属于小字辈,所以,每到课余时间,經常受到师兄们的戏弄,使其十分羞愧。后来,僧稠潜心武功,收效惊人,能在“殿中横塌壁行……乃引重千钧,其拳捷骁武劲。先轻侮者,俯伏流汗,莫敢仰视”。《朝野佥载》中的记述,为少林寺早期的武术提供了有力的史证,不少学者认为,追溯少林拳的起源,便要从僧稠说起。隋朝时期的少林寺,已是一个拥有百顷良田的大佛寺。隋末,由于朝廷残暴昏庸,导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不但把矛头对准隋朝的官府势力,而且还把与官府关系紧密、拥有良田美宅的佛门寺院作为攻击目标。当少林寺周边的农民起义军潮水般地进攻少林寺时,具有攻防实力的少林僧并未坐以待毙,也未望风而逃,而是奋起棍棒,进行抵抗。终因寡不敌众,方才弃寺。起义军的这次进攻,使寺院遭到严重破坏,一切房舍被烧,“唯一塔独存”。此时的少林僧无家可归,只得栖息于距少林寺西北约20公里处的柏谷坞,守护着
那里属于自己的百顷良田。620年,时为秦王的李世民率兵出关,同盘踞在洛阳的原隋朝大将、自封郑王的王世充交战。战斗紧要关头,富有政治头脑的少林僧人,见机行事,他们凭借靠近王世充军事营地并十分熟悉地形的优势,操起棍棒,乘虚袭击了王世充后营,活捉了王世充侄子王仁则,捆绑送至唐营。少林僧这一行动,对唐军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对郑军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迫使和加速了王世充军队的溃退,使久困无助的王世充及早向唐军投降。
李世民登基之后,为酬谢少林众僧的战功,“嘉其义烈,频降玺书宣慰。赐田四十顷,水碾一具”。对十三位立功和尚各有奖赏,昙宗还被封为大将军。唐郑之战给少林寺武僧以大显身手的机会,立功和尚受到大唐皇帝玺书的频频宣慰,少林寺从此名震天下。贞观以后,少林寺深受唐朝历代皇室关照,寺院发展极快,名僧层出不穷。大唐皇室还赋予了少林寺入世参政的特权,允许少林寺挑选德高望重之僧,进入皇宫,参政议政,担当国师之职,这对少林寺简直是一个无上的光荣。习武扬名,习武立功受封,强烈地刺激着少林寺僧人的习武激情。明人徐学谟在其《少林寺》诗中说得好:“怪得僧徒偏好武,昙宗曾拜大将军”,一言道出了少林僧爱武练武的真正动因。的确,自李世民击退王世充,赐封了少林僧昙宗为大将军后,僧众以习武为荣,各人均有绝技在身。自此,少林僧兵开始走上了直接为皇室服务的道路。“昼习经曲,夜练武略,修文不忘武备”。少林僧将习武与实战紧密结合起来,一部分和尚便成了皇家所供养的特殊军队,习武性质也较前不大相同。“谈玄更演武,佛礼爱论兵”,他们把习武当成了世代相传的特殊宗风,正式掀开了少林武术光辉灿烂的第一章。这就是少林寺为什么会与武术结缘的真正原因。
宋代的少林寺,规模巨大,僧徒达两千多人。北宋初年,福居和尚主持少林寺,他把少林寺办成了全国武术的重要集聚地。为发展少林武术,福居曾邀集全国武术名流十八家到少林寺切磋技艺,并将十八家之长进行梳理,编集成册,供寺僧学习演练,为少林武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奠定了基础。
宋朝末年,金兵进犯中原,少林寺武僧宗印,接受了国家指令,把僧众组成“尊胜队”和“净胜队”两军,亲自挂帅,进发潼关抗击金兵。战场上,他们冲锋在先,热血流尽,全部为国捐躯尽忠,谱写了爱国爱民、气壮山河的诗篇。
元朝,少林寺与皇家关系依旧密切,元世祖任命少林寺福裕大和尚住持少林寺,并统领嵩岳一带所有寺院。皇庆元年(1312年),福裕被封为大司空开府仪同三司,死后又追封为晋国公。此时的少林寺常住僧人达两千余众。智庵、智聚、子字、觉训等,都是身怀绝技的出家人。值得一提的是,元朝时,日本僧大智、邵元,慕少林名,漂洋过海,来少林寺拜师求法。邵元和尚身居少林,时达21年之久。1347年,邵元离开少林,回到日本,并将少林拳在国内传播,受到日本民众的热烈欢迎。
明代,是中华武术全面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少林武术在这一历史阶段更是大显身手,驰名中外。
这一时期的少林棍在少林武术中占有突出地位,少林僧所使用的兵器,以棍最为闻名。《武备志》作者茅元仪对少林棍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少林棍是武艺之祖,“诸艺宗于棍,棍宗于少林”。程宗猷在少林寺习武十多个春秋,所著的《少林棍法阐宗》,对少林棍的传播和推广具有重大贡献。明朝少林棍法之所以闻名于世,最主要的原因是明代的少林武僧,在国乱之时,频受国家调遣。训练有素的僧兵,以皇室和国家利益为上,出生入死,屡立战功。尤其在抗倭卫国的战争中,少林僧骁勇雄杰,武艺高强,每逢战斗,总是阵前的排头兵。他们手持长七尺、重三十斤的铁棍,耍练起来,犹如竹杖一般轻灵,棍扫倭寇,不死即伤。他们为国家建立了功勋,同时,也为自身树立了形象,传播了威名。
少林棍法盖世,一是战争需要,少林僧刻苦研练所致;二是少林僧善于吸取名家精华,不断丰富升华的结果。抗倭名将俞大猷就对少林棍的技法提高有过重要的点拨。嘉靖四十年(1561年),当俞大猷从山西奉命南征时,特意取道少林寺观看少林寺武僧表演。观后,对方丈小山法师说道:“此寺以剑技(即棍法)名天下,乃传久而讹,真诀皆失矣。”小山法师遂虚心地求俞大猷传授棍法真诀。并挑选宗擎、普从两名智聪力勇的年轻和尚,随俞大猷部队南下。三年后,两位和尚将俞大猷临阵棍法带回少林寺,使少林棍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明代有关少林武术的记载很多,少林武功的盛名吸引着众多的海内游人,不少文人墨客、政府官员,来少林寺以目睹少林武术为荣。他们对少林寺武僧的武术表演,均给予高度的评价。如明天启五年(1625年),河南巡抚程绍来少林寺检阅僧兵,看了武僧们的表演之后,赋诗道:“暂憩招提试武僧,金戈铁棒技层层。刚强胜有降魔力,习惯轻携搏虎能。定乱策勋真正果,保邦靖世即传灯。中天缓急无劳虑,忠义毗卢演大乘。”这首诗,热情地道出了少林僧既习禅又练武的目的与动机。类似这样赞美少林武僧的诗句,在明代可谓不胜枚举。
清代,少林寺众僧继承和恪守禅武一体的宗风,把昼习经文、夜练武略作为自己的修职,寺内习武之风仍保持旺盛态势。今之少林寺的毗卢阁(又名千佛殿)内,青砖所铺的地面上仍留有当时寺僧夜练武功的实物见证,地面上两排因练拳脚所形成的凹陷脚窝,至今保留完好,清晰可见。在清王朝反对民间结社、习武练棍的年代里,少林武术也曾一度受禁,寺僧练武由公开转入暗地进行。清末,国家衰败,民不聊生,少林寺也日趋衰弱,一片破落景象。少林武僧星散各地,成了游方僧人,他们在民间并没有终止功夫的演练,这对日后少林武术的广泛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于1928年成立了“国术研究馆”,教务方面曾设武当和少林两门。其中少林门长由武术家王子平担任。1928年7月,国术研究馆改名中央武术馆,设教务、编审、总务三处。1930年,编审处长唐豪先生编写的《少林武当考》一书出版,对少林武术的起源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考证。民国时期,兵荒马乱。不少有志的少林僧视国难民祸为己任,继承少林寺忧国爱民的优良传统,尽其所能,为当地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少林僧恒林,民国元年被任命为登封县僧会司首领,还被推选为保卫团团长。任职后,敢于坚持正义,为民除害,打击和消灭了不少地痞土匪,深得当地人民敬重。
民国十七年(1928年),军阀混战,建国豫军樊钟秀立司令部于少林寺。国民军冯玉祥部军长石友三率部攻打少林寺伤亡较大,占领少林寺后,因不见一人,石怀疑少林僧暗中帮助樊钟秀抵抗,为泄私愤,一把火烧了少林寺。大火延烧四十余天,寺内所有殿堂楼阁等古建筑大部夷为平地,大量珍贵文物均毁于此灾。
新中国成立以后,少林寺和少林武术又得到了新生。党和国家不但拨专款修复少林寺,国家体委还一度把少林武术列为国家正式大赛中的比赛内容和表演项目,一些少林武术的优秀人才在全国或国际武术赛事活动中频频获奖。为了继承和发展少林武术,河南省体委遵照国家体委有关指示精神,于1979至1984年,组织专门人员,对少林武术进行了挖掘和整理,并对成果录制了专辑,给少林拳师建立了技术档案,为少林武术的传承提供了保障。
1982年,香港中原影业公司摄制的彩色宽银幕功夫片《少林寺》的公映,轰动了全球,久负盛名的少林寺与少林武术征服了无数观众。自此,少林武术热一直升温不下,国内外少林武术爱好者,慕少林名前来少林投师习武者络绎不绝,少林寺地区的武术校、馆应运而生,多达50余所。1988年,國家旅游局投巨资在少林寺旁兴建了亚洲最大的武术演习基地—嵩山少林寺武术馆。其后,少林武术的各种场馆相继落成,以少林寺、少林武术为主要内容的《禅宗音乐大典》《风中少林》等大型文艺节目也成了举世瞩目的精神大餐。
1998年与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职能部门又先后组织专家编写了《少林拳竞赛系列套路》,使古老的少林拳系列走上了竞赛的平台,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面对少林武术的空前盛世,当地政府因势利导,大书武术文化新篇章。自1991年以来,相继七次成功地举办了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其后,自2004年,少林武术节升格为每两年一届的世界传统武术节,来自世界各地的武术团体同国内的武术代表同台演练,相互学习,加深了了解、增强了友谊、促进了交往与合作。少林武僧团也不断出访世界各国,少林武术俨然成了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原来的“武术搭台,经贸唱戏”现已渐变成为“经济搭台,武术唱戏”的可喜局面了。
近年,国家体育总局又组织人马,编写《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少林拳》,这是一个值得肯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武术里程碑工程,它对少林拳的传承与发展、推广与普及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待续)
(编辑/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