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2019-12-12张彩虹

陕西教育·教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语文味品味语文课

张彩虹

“语文味”最早由特级教师程少堂老师提出,就是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这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以读为线,彰显“读”味

“教学千法读为本”。读有助于对文意的理解,有助于语言的积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发智力,培养审美情趣,熏陶情感。因此,“读”在语文课中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味道,应作为一条常用教学线索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空,运用自由朗读、静心默读、听读跟读、模拟性朗读、体验性朗读、分角色朗读、动情诵读、速读跳读、选点精读等各种方法,让学生按要求读,读出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体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如《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中,我给学生安排了五個层次的读:一是自读自讲——用现代汉语讲原文;二是朗读体味——读出文言文的味道,读出夜游的欣然兴致,读出闲人的复杂情愫;三是动情诵读——明晰课文思路(记叙情境、描写月景、抒发心境);四是选点精读——品味“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五是读背积累。

二、咬文嚼字,彰显“品”味

语文学科的本质就是对文本语言的品味、赏析。语言品味,就是字词品味、句子品味。语文课堂,正是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内容才能真正被理解,主旨才能被领悟,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会和谐统一。“语文味”也正是从对具体词句的品味与赏析中散发出来的。

“一品炼字炼词”。如教学《苏州园林》时,我问学生:“鉴赏”是何意?作者为什么用“鉴赏”而不用“欣赏”“观赏”呢?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就明白“欣赏”是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情趣;“观赏”是观看、欣赏;而“鉴赏”除了有“欣赏”“观赏”的意思外,还有“对艺术品的鉴别欣赏和评价”的意思,用“鉴赏”一词说明了苏州园林具有艺术价值。

“二品句子内涵”。字词句的思想、情感总是有机统一的。就字说字,就句论句,那是表面的理解,会显得很肤浅。语言文字内在隐藏的情感、意蕴、理趣等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层挖掘、品味。如《散步》中“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句,让学生品味其中有何深意。我对学生进行点拨:“母亲”“儿子”“妻子和我”分别是什么人的代表?为什么说是“整个世界”?通过“品”,学生明白了文中的“我和妻子”代表中年人,上有老人,下有小孩,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正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的。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也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是大词小用。这时,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不再是浅薄的了,这样的语文课就上出了“语文味”。

“三品精妙写法”。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也可以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分析,体会表达的作用、效果。如《紫藤萝瀑布》中“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赏析时,我让学生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如采用了什么修辞、写出了事物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从描写手法上赏析句子的妙处,先引导学生看描写的类别,如果是景物描写,采用了什么手法;如果是人物描写,是外貌、语言、动作、神态,还是心理描写,写出了人物什么性格,表现了什么品质;如果是环境描写,渲染了什么气氛,烘托了人物怎样的心情,交代了什么样的背景。通过咬文嚼字学生获得了语言智慧,语文课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三、内化运用,彰显“写”味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基本原则之一。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是经典之作,深入研读文本,可以从中挖掘出“写”的话题。比如《藤野先生》教学时,让学生尝试结合文中的词语归纳出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情感;《范进中举》教学时,让学生结合文中具体描写,用文字给胡屠户素描画像;《石榴》教学时,采用课文集美法,用文中的词语,写一段介绍石榴的文字;《白杨礼赞》中的四个反问句,可以进行仿写训练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语文课堂活动,进行读写训练。比如写一段颁奖词给《晏子使楚》中的晏子、始终“眷恋着祖国”的钱学森,给《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写一两句文评等。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作为语文教师,要守住语文教学的一亩三分地,加强学生“读”“品”“写”的训练,让课堂尽显语文本身的特性和魅力,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作者单位  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郑家中学

猜你喜欢

语文味品味语文课
语文课文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品味六城:追溯中国的印记
品味中考 提升能力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