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青少年抗逆力现状及其培养对策
2019-12-11张盼傲
张盼傲
摘 要:在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抗逆力起着关键的作用。农村留守青少年抗逆力的现状却不甚理想,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农村留守青少年抗逆力具有的保护因素分为内部保护性因素和外部保护因素。为了让农村留守青少年有更好的发展,人们应通过多种途径培养、提高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抗逆力。
关键词:农村留守青少年;抗逆力;保护因素
近年来,中国乡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为乡村带来发展、进步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乡村存在的愈来愈多的问题和困境,其中农村留守青少年这一现象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人们对于这些青少年的关注与评价大多集中在负面,没有看到农村留守青少年群体自身存在的差异性。一些青少年或许会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些许问题,然而还有很大一部分青少年并没有出现行为问题,甚至可以成长为很优秀的青年,表现出较高的抗逆力。
所谓抗逆力,是指个体身处困难、挫折、失败等逆境时心理协调和适应的能力。抗逆力是个人的宝贵资源与精神财富,能够在个人身处恶劣环境时引领他们懂得如何处理不利的条件,从而产生相对正面的结果。抗逆力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并且不断增强,抗逆力高的人能够以积极、正确的态度去面对逆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找寻解决农村留守青少年存在问题的方法前,人们要做好准备工作,切实了解农村留守青少年抗逆力现状,分析农村留守青少抗逆力的结构,从而给出具体的培养措施。
一、农村留守青少年抗逆力现状
梁鸿女士在《中国在梁庄》这本书中有这样一段资料:“近年来,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犯罪案件数及犯罪人数呈双上升趋势。2007年共审理青少年犯罪案件53件81人,其中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案件15件18人;2008年共审理青少年犯罪案件59件83人,其中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案件27件35人;2009年全年共审理青少年犯罪案件69件133人,其中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案件38件53人。”这是一串触目惊心的数字,让人不禁思考这些仅仅十几岁的孩子在本应无忧无虑上学的年纪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
社会的转型带给乡村的是大量的人口外迁。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年轻的一代就不再留在农村,而是选择外出打工。直至现在,“人去楼空”已成为很多乡村的代名词,年轻人在外挣了钱,会回到老家将房子装修一番,新房越来越多,人口却越来越少。年轻人外出务工,大部分都会选择将孩子留在老家,由爷爷奶奶照看。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席以及老人对孩子的隔代管教,由于溺爱而持有的放任态度,使得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其身心健康无法得到较好的保障,这就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
当前中国的农村留守青少年,处于一个飞速变化的社会之中。一方面,人们的价值观在不断变化,日益趋向于自由、平等,日益关注到人的能动作用,这对于青少年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是有正向作用的;另一方面,这个社会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甚至社会阶层也在逐步分化,以及孩子在学校、生活中面对的学业问题、人际问题和情感问题,都会对他们产生消极的影响。情感在矛盾、撕裂、缺失下成长起来的儿童,怎么才能健康、快乐、幸福?身处逆境中的他们如何才能够协调心理、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这些问题都是对他们抗逆力的一种挑战,换句话说,抗逆力已经成为他们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能力。
二、农村留守青少年抗逆力的结构
农村留守青少年抗逆力受到内部保护因素和外部保护因素的影响,内部保护因素包括对现状的正确认识、对学习的渴望以及良好的个性与人生态度。外部保护因素则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
(一)内部保护因素
1.对现状的正确认识
抗逆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其生活中经历过的事件的解释。农村留守青少年对生活现状的主观认识和父母外出打工原因的解读,对他们的正向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有些青少年会理解自己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挣钱,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所以不会埋怨父母离开自己,反而能够很好的接受并且适应现状。相反,有些青少年则不能理解父母的做法,认为父母不带自己一起去城市是因为不够爱自己,甚至认为父母的做法是自私的。这样的想法不仅会对青少年自己,也会给整个家庭带来困扰,无形之中加深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同时自己可以努力适应现在的生活,对于农村留守青少年抗逆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对学习的渴望
农村留守青少年面临着一个十分矛盾的现实:父母拼命打工挣钱不想让孩子走自己的老路,孩子却不想上学,更早地走进了打工的队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孩子们没有对学习、受教育的渴望。由于人口流动和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乡村适龄入学儿童的减少以及部分村长、村支书对教学的不重视,甚至有些地方会无端克扣乡村教师的补助导致了乡村教师失去教学动力等原因,许多乡村自办的中小学失去了存在的條件,走向倒闭。乡村的文化氛围逐渐消失,使得农村留守青少年群体中的失望与厌学情绪加重。
如若学生主观对于学习知识有较大的渴望,同时在学习中可以获得成就感,其抗逆力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首先,在学业中获得的成就感会推动学生好好学习,即使是一次偶然的成功体验也会增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随着这样的成功体验次数的增多,学生对学习的渴望就会内化为追求成功的动力,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其次,学习上获得的成就感会使学生受到教师和同伴群体的正向关注,这种关注会推动他们继续努力,从而使他们对学习更感兴趣。最后,学习中获得的成就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农村留守青少年的自信心,使得他们对自己的正面评价增多,同时对未来抱有积极期待,认为自己可以通过学习改变命运。
3.良好的个性与人生态度
首先,抗逆力较强的农村留守青少年普遍有着较强的责任意识。责任感、自制力和适应力是影响一个人抗逆力的最重要的三个品质。如若孩子在留守过程中有帮助家中的留守老人分担洗衣、做饭等日常琐事的意识,那么他们就更易形成责任感,拥有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自己命运、改变家庭现状的想法。正是这种责任感使得许多农村留守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自制力,从而避免出现各种行为问题。
其次,抗逆力较强的农村留守青少年普遍有着独立自主的个性。由于家中老人的年纪较大,而且自己的父母不在身边,农村的琐事也较多,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大多会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因为不会事事依赖父母,这些孩子在年纪较小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较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决策能力。他们会很早就开始考虑未来的发展问题,并且会做出相应的人生计划,推动自己走向成功。
再次,抗逆力较强的农村留守青少年普遍有着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当青少年面对留守处境时,会做出不同的反应。一部分人会对这一事实表现出消极、被动的情绪,对正能量的事情失去兴趣,对未来也没有了期待,只是逆来顺受的接受这一现状,而不是去思考如何才能通过自己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而另一部分人则会乐观接受现状,并且主动寻求可以促进自己发展进步的机会和资源,寄希望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成就更美好的未来。这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会对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发展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二)外部保护因素
1.家庭
对于农村留守青少年而言,生活中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升学问题。由于经济观念的改变、金钱意识的冲击,“读书无用论”再一次被部分家长认同。当面临升学与否的抉择时,家长在教育观念上的差异会导致孩子未来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与人生命运。家长如若有坚定的教育信念,那么农村留守青少年则会有更大的机率受到更高的教育,当家长对教育抱有积极的信念时,他们对教育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投入和教育信念。这些积极的教育信念在农村留守青少年面临人生中的一些重大抉择时,甚至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家庭在教育上的积极坚持,影响着农村留守青少年对未来人生的规划以及通过后天不懈的努力改变自身、家庭甚至家族处境的观念。
2.学校
乡村中的学校一定程度上是乡村精神文化的象征,具有心理指向和道德约束的作用。学校中的积极因素一方面是老师的支持,另一方面则是同伴群体的支持。老师的积极关注和对待教学的积极态度会对身心均在成长中的青少年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激起农村留守青少年对自身及他人的正确、积极的感知,使其对自己的未来抱有更大的期待。
良好的同伴关系则能够降低由社会的消极、负面影响引发的农村留守青少年的不良行为问题,而且能够在亲子亲密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对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情感起补偿作用。在亲子互动及其缺少的情况下,同伴就成为农村留守青少年获得情感支持的重要来源,与同伴的积极互动满足了他们这个年龄阶段对安全、爱以及尊重的需要。同时他们的朋友、同龄人对待学习的积极态度也会促进青少年努力学习,对他们未来的发展起到正向的作用。
3.社会环境
文化可以形成一种氛围,也可以形成一种习惯。乡村良好的文化环境有利于留守青少年良好品格习惯的形成,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从整个宏观的社会环境来看,社会环境的优劣,对农村留守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塑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积极营造和净化社会环境,已成为当前的一项迫切任务。同时,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只有全社会形成了较为充分的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自觉性,净化社会环境、优化社会环境才有可能走向现实,让广大青少年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健康、茁壮成长。
三、农村留守青少年抗逆力培养的途径
(一)灵活运用多种理论结合实际
当前国际上关于抗逆力培养的研究有很多,例如,国际抗逆力研究计划通过教授学生“我有”(I have)、“我是”(I am)和“我能”(I can)的策略来提高个人的抗逆力。“我有”是帮助个人发现自身所拥有的外在支持与有用资源,提高自身安全感;“我是”是帮助个人发现内在力量,包括感觉、态度及信念等;“我能”是帮助个人发现和培养如何形成良好人际关系和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创造力、恒心、幽默感、沟通能力等。这样的一系列策略对提高抗逆力起到了教育和训练作用。
同时,人们要注意用常规途径代替非常规途径,常规途径包括胜任力、爱心、贡献、乐群等;非常规途径则包括危险的、违规的、时常的、混乱的行为。因此,人们寻求抗逆力培养的途径要结合农村留守青少年的自身状况和正确的理论要求,最终达到提高农村留守青少年抗逆力的目的。
(二)家校合作共同开展抗逆力学习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农村留守青少年面临的问题是感受不到父母的关怀、爱和教育。在家庭中,父母要从心灵上关怀、支持孩子,不能忽视亲情对孩子的重要影响。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不但要关心学生的成绩,更要关爱学生的心灵,这是教师关怀和支持的关键所在。对于抗逆力较差的学生,学校应派专业的心理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心理情况,提高其抗逆力。
抗逆力学习可行的方法之一就是家校合作,将抗逆力学习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抗逆力知识的了解有助于培养自身的抗逆力。将抗逆力学习渗透到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互动中,亲情和家庭的温暖有利于农村留守青少年提高逆商,面对困境时更加有勇气与力量。
(三)社会机构、社区工作者积极帮助
很多困难仅凭家庭是很难解决的,社区或各种社会机构应积极参与相关工作,给予道德、经济、政策、法律上的帮助。例如,对于丧失双亲的乡村留守青少年,只能依靠親戚的帮助甚至独自生活,无法保障身心健康发展时,社会机构可以提供必要的福利机构或监管场所,及时监护和照料他们的生活,以减少高危因子对他们生活的影响。对于家庭条件不好、父母感情出现问题甚至存在家庭暴力等情况的家庭中的孩子,社区、社会机构或政府部门应该提供必要的经济、法律、社工等方面的支持,帮助这些家庭抵抗不利因素,尽可能减少这些因素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梁鸿.中国在梁庄[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6.
[2]梁鸿.出梁庄记[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6.
[3]何敏贤,袁雅仪,段文杰.发现自己的抗逆力:正向心理学的应用和技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4]张杰,何东侠.跨越个体与系统:青少年抗逆力研究的反思[J].上海:当代青年研究,2017(2):88-94.
[5]沈之菲.青少年抗逆力的解读和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08(1):71-77.
[6]钟宇慧.香港抗逆力辅导工作及其启示:以“成长的天空”计划为例[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23(3):29-35.
[7]沈之菲.优势视角:促进个体抗逆力的提升[J].思想理论教育,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