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互动问题研究

2017-06-03王芸琪马爽

科学与财富 2017年15期
关键词:抗逆力优势视角农村留守儿童

王芸琪+马爽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到了沿海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在带来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农民工和留守儿童群体。由于城乡二元制结构和其他政策的限制和生活空间、经济、思想观念等条件的制约,使得大多数的农民工子女不能随父母在城市中生活而被留在农村中由祖辈、叔辈的亲戚代为照顾或自我照顾,正是这样一群青少年形成了一个正逐渐庞大的“农村留守青少年儿童”群体。由于家庭照管不当、家庭教育的缺失、亲子沟通的中断、农村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的稀缺、社会环境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易产生心理、生理和行为方面的问题,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优势视角;抗逆力;社会互动

一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的概念最早是由一张(1994)提出的,其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在国外学习或工作而被留在国内的群体 ,但如今学者大多不沿用此定义。对于该概念的界定,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父母双方是否都外出务工还是一方外出就能将其子女定义为留守儿童,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只要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就可以定义为留守儿童,并且将农村留守儿童分为“纯正留守儿童”和“非纯正留守儿童”。“纯正留守儿童”是指不能够被父母双方监管的儿童即父母双方皆外出打工的情况,这一类群体也包括单亲家庭的监护人一方外出打工的情形。“非纯正留守儿童”指不能被父母其中一方监管的儿童即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情形,但并不包括其父母一方去世另一方在家中照管子女的情况。其次,不同的学者对于父母外出务工的时限也有不同的限定,大多数学者认为界定是否为留守儿童时,其父母的外出时间应超过六个月,但也有部分的学者认为界定的时间标准为超过三个月或一年。对于此本研究认为,在界定是否为留守儿童时应参考分析其心理接受和适应程度,并且现今的研究多以六个月为标准,因此本研究也以六个月作为参考时间。最后是对于“儿童”年龄的标准,部分学者的研究以16岁或18岁以下的年龄为标准,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其界定的范围应是义务教育阶段儿童或15岁以下儿童。由于本研究的研究特性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互动,因此本研究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界定为15岁以下的未成年儿童。综上,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生活所在地是农村且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六个月以上,被留在农村由他人代为照顾或自我照顾的15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

(二)优势视角

优势视角最早是由美国教授塞勒伯(2004)在《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中提出。它强调每个个体、团体和社区都有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创伤和虐待、疾病和抗争在给人带来伤害的同时也可能蕴藏着挑战和机遇;在与案主合作时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案主;所有环境都充满着资源;注重关怀、照顾和脉络。以优势视角取向的社会工作要求我们从一个全新的、优势的视角来看待案主他们的环境和他们的现状,不仅发现问题,更要看到问题所潜藏的资源和优势 。强调社会工作者在帮扶案主时应从案主的自身优势和潜能出发,发现其内在的潜能,并通过其来帮助自身解决问题、增强能力并实现理想,从而达到助人自助。优势视角包括的词汇有:增权、成员资格、抗逆力、治愈和整合、对话与合作和悬置怀疑。又基于这些优势词汇提出了优势视角工作的基本原则:每个人、群体、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创伤和虐待、疾病和抗震具有伤害性,但是它们也可能是挑战和机遇;与案主合作,我们可以最好地服务于案主;所有环境都充满资源;关怀、照顾和脉络 。

(三)抗逆力

抗逆力是指一个人在遭受挫折或面对逆境时,能够理性地做出正向选择及应对,在逆境中保持健康、正常的心理和行为能力 。也就是说在面对困难时的回弹、恢复和成功的能力,即面对各种压力和困难时,能够通过自身的力量和资源解决问题,战胜困难。对于社会工作者而言,其目标就是激发案主的抗逆力,使其在面对挑战时也能够积极健康的去面对。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其工作的重心在于当其处于缺少父母的照顾和关爱的情况下也能够独自面对和适应,并维持健康和积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实现正向的社会交流和互动。总而言之,就是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抗逆力的增强和培养,使其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能够獨自面对,并能够利用自身力量和身边资源进行解决。

二 社会工作者介入的优势和必要性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抗逆力和优势视角的培养和建立虽然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互动问题有一定的作用,但其作为个体的外部因素,并不能直接作用于外部行为,而是作为一种中介变量对个体进行能力的开发和培养从而对可能产生的社会互动问题进行作用和影响,因此社会工作者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科学介入,对其内在心理和行为进行引导,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社会互动方法和能力的指导及培养。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将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资源、社会环境等因素结合起来并进行有效分配解决问题的活动 。即社会工作者要在充分考虑到服务对象需求的同时,发现其潜能,并调配可运用的资源从而帮助服务对象自主的解决问题。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社会工作者有着专业的服务原则和理念,能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和预防可能发生的问题,并培养其自主解决问题和面对压力的能力,这对于留守儿童而言是自主的应对方式,从而可以最有效的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一张.《留守儿童》.瞭望.1994年

[2].许莉娅、童敏.《个案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3].沈之菲.《青少年抗逆力的解读和培养》.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

[4].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王芸琪(1996—),女,贵州贵阳人,中央民族大学2013级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

第二作者:马爽(1994-),女,宁夏银川人,中央民族大学2013级民族学与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

猜你喜欢

抗逆力优势视角农村留守儿童
抗逆力视角下离异家庭子女研究现状述评
优势视角下青少年社会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优势视角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的作用探析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抗逆力挖掘
残疾人社会工作中优势视角的应用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优势视角与孤残儿童社会融入
小组工作方法在提升初中生抗逆力中的应用
优势视角下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抗逆力的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