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类文本解读研究

2019-12-11徐容芳

课外语文·上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解读

【摘要】文学解读作为语文教育的基础,初中语文课本中涵盖的文章主要是散文、诗歌与小说等文学类文本。本文通过分析初中语文教材中文学类文本解读面临的困境,探索初中语文教材中优化文学类文本解读的对策,以期为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解读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师解读初中教材中涵盖的文学类文本方式,对教育质量具有直接影响。新课标对语文文学类文本均提出相应要求,语文教师虽充分认知文学类文本解读的意义及价值,但在实际解读中依然存在部分问题,致使一系列解读误区产生。因此,在具体语文教学中,主动、自觉探究课本中文学类文本解读,有助于教师群体在具体教育活动中科学开展文学类文本解读,全方位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

一、初中语文教材中文学类文本解读面临的困境

(一)解读角度单一化

一方面,主体视角单一化,学生意识欠缺。新课标中强调,教育活动中,应将学生视作主体,教师视作教学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中学语文教学应在教师与学生平等的背景下展开,重视多元化文本解读。而教师和学生作为语文课本中文本解读的主体,教学中,应有效解读文学类文本,并形成互动交流。但实际教学中,因受陈旧教学手段束缚,多数教师依然延续灌输式教学,解读文学类文本均由语文教师自己完成,致使解读角度出现单一化情况。在课堂活动中,语文教师掌管课堂进程,学生被动聆听与记忆教师所讲知识。而形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源自教师未能及时变更教学观念,学生解读意识欠缺。另一方面,理解角度相对单一化,欠缺比较意识。新课标明确,教学应采用合作探索形式实施,促使语文课堂具备灵活性。学生与教师对文本解读的视角应多元化、多样化,但实际课堂活动中,教师精力与视角仅局限在教材,缺少纵向深化以及横向比较。针对教材中文本解读,应拥有“比较意识”,将相似或者相关的内容进行比较具有必要性。教师在讲授戏剧及小说时,往往是节选内容。例如,在讲授郭沫若《屈原》时,教育过程中需要学生与教师一同解读,才能进一步达成最佳教育成果。作为教材节选内容,需要学生对文章具有整体的认知,在课余时间掌握有关屈原的历史知识。教师应在掌握文章内容及写作背景基础上,将《屈原》与部分有关课文实施比较教育。但实际教学中,因教师单一化理解文学类文本,意识比较欠缺,促使文学类文本教育效率偏低。

(二)解读思维程式化

多元化解读思路提出后,大多学者对于解读文本提出相应观点。中学语文老师解析文本观念持续增强,且部分语文教师被多元化理念影响深远,自觉进行个性化文学类文本解读,创新以往文学类文本教育形式。但是,多数语文教师针对文学类文本解读依然存在思维固化,难以摆脱解读文学类文本的固有程序。因此,在初中语文教育中,解读文学类文本逐渐形成固有模式:阐述课题来源,介绍文章作者及其作品,叙述文章创作背景,讲析文章重点词汇,掌握文章整体,研读文章重点语句,探析文章写作特点,归纳文章主旨。这一文本解读模式虽在一定程度上可牢固学生基础,但这一手段,不区别文本特色、不区分学生实际,欠缺针对性。另外,读者意识缺少的文本解读,促使教师在解读文本中呈现出无效性、学生思维固化等弊端,对学生创新才能的培育产生不利影响。

(三)解读意识趋同化

现阶段,多数教师在课前准备中,解读文本一直被文本及教材文章本身理念限制,多认为语文教育中教育方案与教学内容设计最为重要,对文本解读重视度不足。同时,语文教师对教材内蕴含的文学类文本实施解析时,首先翻阅教学参考,对教学参考过于依赖,将教学参考中教学重难点作为目标直接讲析,促使教师解读文学类文本时过于相似,致使趋同化现象严重,缺失对文章的个性化解析。在教育中,教师也参照以往教学形式展开教育,面对与以往教学相似的问题时,借鉴原有模式实施分析,导致中学语文教学活动同质化。语文教师解读文学类文章意识存在趋同化现象,主要呈现在教师从文本语言自身感悟文本内容注意较少,而是沿用前人或大众化理念解读文章。文学类文章写作背景固然重要,但是作者在个人思想和感情的表达上主要利用文字叙述体现,读者往往经过阅读文字感知作者写作意图。多数教师在文学类文本解读中,多从写作背景层面出发,过度夸张地分析作者写作时的社会大背景,将文本内容机械化地融入社会背景当中,教师个体欠缺从文学类文本语言角度出发的解析思维。比如,《孔乙己》文章教學时,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直接结合作品创作社会背景,归纳文章主题。对文章中外貌描写、语言以及环境则简要解读,致使语文课堂中政治倾向较为严重,缺失语文学科的特色。

二、初中语文教材中优化文学类文本解读的对策

(一)呈现中学文学类文本解读的多元化需要

文学类文本的多元化解读,应首先实现多元化解读主体。多数人将文本解读定位为教师工作,学生只需听讲即可。但实际上,学生与教师均应作为解读教材文学类文本的主体。在文章解读中,教师、学生以及文章均是互动的,学生与教师均应拥有解读文学类文本的成果,呈现初中文学类文本解读多元化需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呼吁学生自主思考。例如,鉴赏和解析老舍先生撰写的《济南的冬天》文章蕴藏的写景语句时,语文教师应首要开展示范赏析,并指引学生择选自认为优美的词汇、语句和段落来赏析,促使学生真正了解文章并走进文章,贯彻中学语文解析文学类文本中解读主体层次的多元化。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在文本解读中实现解读视角多元化。解读文学类文本是建立在初中生能理解文章的前提下,对于文学类文本文体的差异,解读中心也应不同。在实际文本解读中,可从语序、语言及标点符号等多视角出发,避免程式化文本解析。比如,鲁迅先生撰写的《孔乙己》文章,孔乙己作为作品中的核心角色,阅读小说的关键即解析文章角色形象。然而,分析角色形象方式具有多样化特征,但最为常见的即分析角色动作描写,以此彰显角色形象。最后经过文章背景介绍归纳文章主旨。在实际解读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孔乙己与其同阶层的民众比较,纵向深化当下社会环境下的世态炎凉及人心淡薄,从而深化学生对孔乙己的了解。

(二)创新初中文学类文本解读理念

教师在自身学识基础上应创新初中解读文学类文本理念。新课改的实施,促使中年部分教师在面临教育经验与课改观念矛盾时,教师被迫摒弃原有教育方式。然而,青年教师对新课改观念较为推崇,全面接受并利用到实际教育活动中,并持续进行创新,逐步形成个性语文教学风格。初中语文教育中,教师应对多元理论及经验进行提取,应用其精髓部分,摒弃存在弊端的理论与教育方式。依据以往教育经验表明,教师文学类文本解读中心应在于陶冶初中生情操。在掌握语文教育重心时,适当对解读文学类文本实施创新。部分教师在文本解读中,较易忽略学生主体性,学生因此不愿主动发扬自身主体地位。这时,教师应引发学生主体意识。教师要想促使学生走进文章,对文章解读形成兴趣,并融进自身主体意识,需要吸引学生群体注意力。譬如,在讲解《秋天的怀念》时,语文教师指引或呼吁学生从“我”的角度进行提问,也可从母亲角度展开提问,细致的探究母亲对“我”的关怀与关爱。在创新文本解读中,教师应将尊重原文以及深度阅读前提下提出,从而实现解读文学类文本效果的最优化。故事因存在情节发展,通常可有效吸引学生对其进行解读。

(三)适当发掘文学类文本解读深度

文本细读作为文本深度的基础,只有充分理解与掌握文本细节,才能对文本进行深度发掘。文本细读区别于肢解文本,也不是將考点作为解读目标,而是在理解文章的精华,并进行深度探讨,其最终还需将深读细节与文章整体充分联系。文本深读,首先应研究文本。开放性作为文本的重要特征,其持续被历史授予新的定义,而教师与学生应探寻超越文字表面的定义。字面意思十分容易理解,不需要进行深度解读,但文字背后蕴含的意义,因阅历经验以及理解能力等限制不易被发觉。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文章中,学生阅读后十分容易理解文章主题,即父子间的爱。但实际上文章并非仅表达这一单一主题。在父亲送别朱自清的过程中,朱自清对父亲存在不同的看法。首先,他认为父亲与脚夫争议价格是“说话不太漂亮”以及“过于聪明”的行为。随后,朱自清对父亲依托查房照料自己的行为感到陈腐。最后,在看到父亲步伐不稳的为其买橘子,眼泪不自觉的下流。从朱自清对父亲这些反应中,可看出父子间的爱。同时,文章还讲述儿子对于父亲的行为从不理解直至理解的过程。当然,对文章的深度解读应基于初中生理解能力,若超过学生理解能力,会导致学生对文章内容产生迷惑。因此,语文教师在指引学生在深层次解读文学类文章时,应重视自身情感及体验,切实走进作品中。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读者和作者的单独交流是文本解读的实际,并通过文本解读完成读者对文本的二次创造。解读文学类文本是提升教育成效的基础。中学教育当中,语文教师分析教材包括的文学类文本,可培育学生文章解读、阅读和审美才能。因此,教师应体现初中文学类文本解读多元化需求,创新初中文学类文本解读理念,适当发掘文学类文本解读深度,从而高效优化文学类文本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博,许采娟,栾力娜,等.初中语文经典文本多元解读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1).

[2]徐惠.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1).

[3]傅昌华.《课文可以这样读》文本解读研讨会在上海建平实验中学举行[J].语文学习,2017(11).

作者简介:徐容芳,女,1978年生,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解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试范围与要求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
文学类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