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质教学:让“知性素养”与“人文价值”双轮驱动

2019-12-11乔新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筏子知性特质

乔新

【相关文本】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张庆、朱家珑主编)四年级下册第23课《黄河的主人》第1—6自然段。(详见教科书)

【特质解读】

這篇课文的作者袁鹰同志很好地采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写作时,作者巧妙地处理好本体、衬体之间的关系,尽管许多笔墨并不是写羊皮筏子和艄公的,但是言在此却意在彼,最终还是说明艄公的沉着、勇敢、技术高明。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若当衬者不衬,则匡廓狭小,意味单薄,无华赡之致矣。”“作文能知衬贴,则文章光彩,何待言哉。”就是说,写作的时候,要学会蓄势待发,善于联系其他事物加以表现,从而产生进退、抑扬、消长、跌宕等艺术效果。

【重点设计】

一、深入理解课文

1.作者袁鹰是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他的作品耐人寻味,我们不能浅尝辄止,轻易放过。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全文,想一想:课文题目是《黄河的主人》,作者除了写艄公之外,还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2.请同学们概括一下所写的其他内容:“黄河险”“筏子小”“负荷重”“工具简”“观者怕”“乘客从容”。

3.作者是怎样写“黄河险”的呢?(教师播放黄河的视频)黄河留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4.补充《黄河颂》中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写“黄河险”的作用。

5.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教师提示:“胆战心惊”应读出害怕的心理。追问:是什么人“胆战心惊”?写游客害怕有什么好处?体会第六自然段的首句。乘客是否害怕?(出示第六自然段中关于乘客的描写)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黄河波涛汹涌,巨浪滔天,乘客为什么从容、淡定?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6.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筏子小”?指导朗读。看到这情景,作者是什么心理?比较两句的不同。

A:像突然感受到一股强磁力似的,我的眼光被河心一个什么东西吸引住了。

B:我的眼光像突然感受到一股强磁力似的,被河心一个什么东西吸引住了。

7.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负荷重”?课文中的句子与下句进行比较:“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共有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写“筏子小”“负荷重”又是为了说明什么?

二、总结写作方法

1.作者写黄河险、筏子小、负荷重、工具简、观者怕、乘客从容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什么?你觉得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高妙之处?

2.为了使所写的主要事物或人物更加突出,作者故意写其他的次要事物或人物,将次要事物或人物放在一起陪衬或对照,这种写法叫作衬托。所谓“红花还需绿叶衬”,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需要提醒大家,着墨写衬体的目的是衬托本体,故铺陈写衬体须有本体在胸,不可喧宾夺主,更不可以客代主。

【教后体会】

第一,语文教学应该确立明晰的“知性素养”目标,落实“双基”要求。语文学习的本体性任务就是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并能在日后的日常生活中与他人无障碍地交际,乃至在所从事的领域借助语言工具顺利地开展研究。因此,掌握“知性元素”,提升“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语言符号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结构要素,优秀的文学作品除了遵循语言各要素的基本规则之外,还呈现出个性化的言语方式和表达技巧,语文教学中必然会涉及诸如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内容。教学中,要善于捕捉最有价值的“知性元素”,引导学生读中悟,仿中思,用中创。

第二,语文教学要适切地彰显“人文价值”,发挥其引领和驱动功能。知性元素的学习、理解、运用并不是在“纯理性”的圈子里完成的,否则就会陷入“技术主义”的泥淖。在文本特质教学中,无论是特质的“学习剥离”环节还是“迁移运用”环节,都离不开“人文价值”的濡染。“人文价值”有的是从文本中萃取出来的,有的则是教者另外创设情境给予的。成功的文本特质教学,“人文价值”教育应该忽明忽暗地贯穿于教学始终,而且是与“知性素养”的教学相依相伴的。

第三,“知性素养”和“人文价值”应双轮驱动——在耦合中实现特质的内化。教学实践证明,“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并不一直都是双线平行并进的,两者时而此消彼长,时而双元交汇,时而你我融合。

总之,知性元素只有与人文价值高位耦合,语文教学才不会缺失灵魂,迷失方向;人文精神只有和语文素养高度融合,语文教学才不会浮泛无根,走向虚无。

作者简介: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教育集团襟江校区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筏子知性特质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荀子知性思想初探
坐羊皮筏子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露也露的知性优雅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
从“以意逆志”到“知性知天”——孟子认知方法检讨
聚焦羊皮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