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羊皮筏子
2008-07-17张平宁
张平宁
张老师:
您好!我想向您请教一个问题: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是课文《黄河的主人》的第4自然段。一句话竟能独立成段!作者为什么将这一句单独列为一段呢?黄河上的羊皮筏子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王平同学:
来信已阅,对你的问题回答如下:
其实这一切都是为了突出“黄河上的羊皮筏子”,引起读者的充分注意。
我们先来看看神奇的羊皮筏子。羊皮筏子,也叫黄河羊皮筏子,仅分布于青海、甘肃、宁夏境内黄河沿岸,沿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羊皮筏子形状小,负重轻,以客运为主。摆渡时,皮筏基本是顺流而下。返回原地时,则由筏客子扛于肩头,步行于上游处,再放筏急划过来。乘羊皮筏子的要诀是让筏子保持平衡,不管乘筏人或坐或蹲,都必须排列均匀,不得站立或乱动,以免皮筏翻倾。
羊皮筏子是怎样做成的呢?一般做一只羊皮筏子需9至12个羊皮囊。羊皮筏子的扎制比较简单,先将数十根三四厘米粗的圆木棍用绳子扎成约两米宽、三米长的由许多方格子组成的长方形框架,再把制好的皮囊整齐地排列,一并拴于架下,一只完整的羊皮筏子就做成了。
筏客子常将数只羊皮筏子拴在一起,形成一只大筏子,这种由十几只或几十只筏子组成的“大船”在黄河中抗急流能力强,既快又稳。这就是享誉黄河两岸的“羊皮伐子军舰”。
如今,羊皮筏子已失去了当年黄河水上运输的主导地位,成为一种典型的黄河民俗文化现象。古老的羊皮筏子开始吸引众多中外学者和游客,不少筏客子重振往日雄风。从老筏客子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对筏子的感情依旧,对昔日岁月充满怀念。
介绍了羊皮筏子之后,我们再回到课文上,在课文开头部分,虽然写了黄河浊浪排空令人胆战心惊,写了河心有一个又小又轻的东西在鼓浪前进,写了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但课文至此并没有交代所要描写的对象,没有直接点明“黄河上的羊皮筏子”,而是让我们感知黄河的惊涛骇浪,感知羊皮筏子的渺小,感知羊皮筏子负荷之重!这样的安排,目的就是要给读者留下足够的悬念,也为羊皮筏子的正式登场做足够的准备。课文所要赞美的是艄公,而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是通过羊皮筏子来体现的,羊皮筏子的重要性也就显而易见了。正因为这样,课文才将“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这句话单独列为一段,而且在句末还用了一个惊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