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追问中提升阅读品质

2019-12-11张倩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巧珍加林创造性

张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重视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可见,课外阅读不仅需要量的积累,更需要质的提升。如何使学生在课外阅读时,领悟作品的内涵,产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在共鸣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的启示,从而进一步提升阅读品质呢?笔者尝试通过追问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会评判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一、通过追问,让学生有所发现

阅读是一种发现。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了解故事,认识人物,体验经历,感悟情感。不同的阅读会有不同的发现,不仅能增加学生的阅历,丰富学生的生活,而且接通了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如,我们全班举行了共读路遥《人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在阅读之后的交流会上,当我组织大家交流自己的阅读发现时,有些小组的讨论比较热烈,但是有些小组基本上没有发现。在这种情况下,我将大家的注意点聚焦在高加林的爱情上面。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高加林和巧珍,高加林和黄亚萍,哪个是真爱?接下来的小组讨论异常激烈。

生:我比较倾向于巧珍,因为巧珍天真善良,是真正爱加林的。

师:你怎么知道巧珍是真正地爱高加林呢?

生:你看,她在加林最落魄最难过的时候带给他温暖,例如……

生:我来补充一下。巧珍爱高加林还表现在,即使她知道加林和黄亚萍好了,她也没有责怪高加林,只是自己忍受着委屈。例如……

(很多同学开始不断地补充证据,并且表明,巧珍对高加林是真爱)

师:难道黄亚萍就不爱高加林,他们之间的感情都是假的?

生:未必,我倒觉得,如果我是高加林,我可能会选择黄亚萍。(大家笑)

师:愿闻其详。

生:我觉得吧,两个人在一起,应该有共同话题。你看,高加林和黄亚萍在一起的时候,他们聊的是理想,是人生,和巧珍在一起,他们聊的是种地,是猪生崽。(大家笑)

师:哎,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啊。谁来补充?谁来反驳?

…………

在这个片段中,学生在教师的带领和追问下聚焦人物,并以此为切入口开展讨论。学生不仅回顾了小说的内容,而且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同时开始反驳和反思,越来越多的发现就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另一方面,教师的追问能让学生发现另一种人生。农村初中生的生活阅历相对简单,课外阅读就是他们丰富人生经历的重要手段。仍以上文的共读为例。如果说上面的追问能让学生了解外在世界的话,那么下面的追问就是指向学生的自我,让学生发现另一种人生,从而讓其反观自己的人生了。在上面片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课外阅读进一步深化。我进一步追问:你怎么看高加林这个人?如果你是高加林,你是选择巧珍还是黄亚萍?高加林的悲剧带给你怎样的思考?

在阅读交流当中,教师进行追问,学生展开讨论;教师继续追问,学生不断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在教师的追问之下不断深入,不断细化,理解更加深入,阅读品质不断提升。

二、通过追问,让学生有所创造

学生的课外阅读应该有所发现,更应该有所创造。创造性阅读指“带着提出某些新见解的目的去发现以前未曾有过的答案,能超越作者本意,产生创造性的结论的阅读”。由创造性阅读引发的阅读创造力是指“读者在消费精神产品时超越作者进行再生产的创新能力,它要运用创造思维产生超越读物原有内容的新颖、独特的见解或思路”。对学生而言,就是指在读书时,能够对所读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或者对作品提出质疑。

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所读的内容发表不同的见解,甚至是质疑。例如,有学生阅读《水浒传》就认为李逵尽管尽忠尽孝,但他满口脏话,歧视女性,在现代社会是一个不合格的公民。读《格列佛游记》,学生们虽然认同作者借此讽刺当时英国的政治,但其描写粗鄙,用词粗陋。从这些独特的观点中,流露的是孩子创造性思维的萌芽,教师就应该通过追问来引导学生有所创造。所谓“引导”,就是使学生获得以知识体系为支持的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这是使学生进入“知识的本质”的过程。例如,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西游记》的时候追问:猪八戒就没有可爱的一面吗?学生在阅读《人生》时,教师可以追问:高加林的悲剧有没有自己的原因?学生在读《水浒传》的时候,教师可以追问:武松是一个神人吗?

教师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挑战固有的观点,摆脱思维的定式,冲击陈腐的说教,表达独特的见解。追问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有所创造,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三、通过追问,让学生学会追问

教师追问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有所发现,更在于让学生在教师的追问当中学会追问。学生的追问意味着学生的阅读动机的凸显,动机是影响学习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具体操作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首先,教师示范追问。教师追问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效果,而且在于对学生的阅读进行示范。新课标对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段目标与内容做出规定,“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要完成这样的目标,学生追问就是有效的手段。当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课外阅读,并且在阅读中不断地向自己提问,作品的内容就会逐渐地显现出来。教师的示范可以这样进行,例如,追问对人物形象的认识,追问阅读时的感受,追问语言的表现力等。

其次,鼓励学生追问。教师的示范作用如何体现出来,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学会了追问。在操作中,教师一方面要在方法上进行示范和引领,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学生去追问。农村初中的学生在表达方面的问题较大,即使是那些性格开朗的学生,也不愿意甚至不敢在众人面前表达。所以,让农村初中生主动去追问,鼓励是必不可少的。当然,鼓励当中包含着表扬的因素,通过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敢于张口,乐于提问,从而一步一步地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最后,学生之间追问。如果说上文的鼓励是让学生向自己追问以及在众人面前追问的话,那么接下来就是让学生之间互相追问了。前者主要发生在阅读指导课上,后者发生在日常的课外阅读当中。教师通过方法的指导,要求阅读相同书籍的学生互相追问,在追问中互相补充。这样的追问可以在两人之间进行,也可以以阅读小组的方式进行。这样的交流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而且有利于阅读方法的巩固以及阅读氛围的营造,学生的阅读品质会因此得到明显的提升。

学生在追问的基础上,运用评判、思辨等方式不断构建自己的阅读网络。相信他们能因此在阅读的旅程中走向那风光旖旎的幽深处,享受“悦读”的幸福。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三和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巧珍加林创造性
《谁赋丹赭染鹊华》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放风筝的女人
放风筝的女人
乾坤清辨园中音——读何加林山水
永远在路上的高加林们——读路遥的《人生》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巧珍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