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线索教学法,指导赏析古诗词

2019-12-11金蓓蕾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11期

金蓓蕾

线索教学法指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线索的梳理和引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内容。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赏析古诗词一直都是教学的难点。许多学生认为理解古詩词的内容,能熟练背诵古诗词就是成功地掌握了古诗词,其实不然,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还是不够透彻,并没有掌握其中的内涵。采用线索教学法,将古诗词的题目、诗眼、意象和关键词句作为线索,展开教学,能让学生更清晰地明白在阅读古诗词时要注意哪些内容,这样学生就能举一反三,提升学习古诗词的能力。

一、诗题为线,梳理脉络

题目是古诗词的眼睛。因此在教学中要尝试用诗题作为线索,梳理古诗词的写作脉络。在阅读古诗词的题目后,首先要抓住题目中的重要词语,然后在阅读的过程中看看作者是否将其作为写作的主要内容,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串联诸多内容,这样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就会得以提升。

九年级《诗词曲五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的题目很长,可以之作为线索,引导学生分析题目。“通过题目,大家能了解哪些信息?”学生发现:“首先这是一首送别诗,从‘送武判官归京中能看出。其次,写作的内容和雪有关,从‘白雪歌中能看出。”“那么,大家先以‘雪为线索,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雪的吧。”学生以“雪”为线索,发现作者描写了边疆的艰苦生活,体现了暴雪之大,展现了环境之寒冷。学生发现,作者用绚丽的词语展现了一个奇诡的冰雪世界。“那么,以‘送作为线索,大家又能得到哪些信息呢?”学生发现:“作者写了饮酒送别的场景,还写了演奏音乐送别,在轮台东门依依不舍离别的场景。”“那么,雪花之景和送别之情,在这首诗歌中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呢?”这促使学生开始探究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以题目作为线索,学生深挖下去,更好地读懂了这首诗歌。

不少学生在阅读古诗词时忽略了古诗词的题目,总是草草略过。其实古诗词的题目对内容的理解起到了提示的作用,若能将诗题作为线索,则能纲举目张,提高学习古诗词的效率。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古诗词的题目,找到其中的关键词,并以之为线索阅读古诗词。

二、诗眼为线,理解主旨

诗眼是作品中的点睛之笔,一般来说都是整首诗词中最精练、最传神的词语,起到了“一字为工”的效果。此外,诗眼还是整首古诗词中最具有关键性的词语,若阅读的过程中能抓住诗眼,则对挖掘古诗词的内涵和主旨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古诗词的诗眼作为线索,带动对全篇的理解,深入挖掘作品的主旨。

在阅读七年级《古代诗歌五首》中的《望岳》一诗时,若能抓住诗眼“望”展开阅读,则能更好地体会作品的主旨。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写‘望的呢?通篇没有一个‘望字,他是怎样体现‘望的呢?”学生发现:“作者用描写的手法展现了泰山的连绵不绝和雄峻磅礴,特别写了归鸟和群峰的场景,所以虽然没有写‘望字,依然能让读者感受到他是在‘望。”“那么,作者的‘望让他有什么收获呢?作者内心的情感是怎样的呢?”学生提出:“能登上高山的顶峰,表示作者本身就不是一个惧怕困难的人。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词句更能展现出作者的豪情壮志,他希望能登上人生的巅峰,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学生抓住了诗眼,并以之为线索阅读全文,对诗歌的主旨有了更深入的探究。

在围绕诗眼展开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发现,看似寻常的词句若放在上下文语境中加以理解,并结合作者的生存背景和当时的时代特点进行分析,则能品味出特别的寓意。这样就能促使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更为深入,能挖掘出作品的主旨。

三、意象为线,把握内涵

古诗词作品大多意象丰富,这些意象也是赏析古诗词的钥匙,在教学中要将其作为线索,引导学生展开赏析活动。首先引导学生找出古诗词中的各个意象,然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尝试组合各种意象,看看形成了怎样的画面,然后说说作者想要通过这些意象表现出怎样的情感。这样有助于学生把握古诗词的内涵,提升赏析能力。

在指导学生学习七年级《古代诗歌四首》中的《观沧海》时,要鼓励学生探究作品中的意象。“诗歌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意象,尝试在头脑中重组,说说作者当时的心境是怎样的。”学生尝试思考:“作者写了在海天一色中欣赏海景的场景。虽然是秋风瑟瑟的时节,但是作者的心中却丝毫没有悲伤的情怀,而是感受到了草木茂盛、波涛汹涌的场景。这说明作者的内心是十分豪迈的。”此时再给学生介绍一下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现在,你能体会到作者隐藏在意象中的内蕴吗?”学生有所感悟:“同样是写沧海,有人感到了自己的渺小,而作者胸中却充溢着豪迈之情,这和作者当时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作者打胜仗之后,内心十分豪迈,心中也有更远大的抱负。所以,作者用沧海等意象展现出的实际上是自己对于宏图霸业的追求。”这样学生就感受到了隐藏在意象中的内蕴。

以古诗词的意象作为线索,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诗词的整体内容。若能让学生通过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古诗词中的意味,找到其中的异同点,学生就能更好地抓住意象这个线索,深挖作者的写作内涵。

四、词句为线,浸润情感

在一首古诗词作品中,除了诗眼以外,还有一些重要的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渗透着作者的深厚情感,起到了带动全篇的效果。因此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写作情感的时候就要以这些词句作为线索,感悟作品中情感的寄托和发展,这样学生就能完成整首作品的欣赏。

八年级《〈诗经〉两首》中《关雎》的关键词就是“求”。作者在诗歌中反复地提到了“求”,若能鼓励学生以之为线索展开阅读,则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情感。“作者要求的是什么呢?作者是否顺利地追求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呢?在他追求的道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呢?”学生沿着这条线索深入探究下去,就能更好地感悟作品的情感。学生发现:“作者追求的是窈窕淑女,是那种内外都很美的女子。在追求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乃至于连睡觉都睡不好。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继续用琴瑟辅助,采用各种方法追求,终于得到了自己心爱的姑娘。”学生发现,通过“求”这个线索,能清晰地看到作者心中向往、饱受煎熬、坚持不懈、最终成功的心理历程,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体悟作者的情感波动,感受到作者对女子的爱。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采用线索教学法,能将赏析古诗词中的疑难问题用线索的形式清晰地呈现出来,消除学生的理解障碍,还能让教学线索更为清晰,体现出教学思路。此外,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学习的重点,掌握正确的鉴赏方法,在举一反三中真正掌握古诗词,提升古诗词的赏析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振华中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