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涓涓细流 润物无声

2019-12-11张雅馨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33期
关键词:音乐课堂对话美育

张雅馨

摘 要: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重在师生借助课例潜移默化进行情感的交融与对话,互相吸引,融会贯通。与教材对话,让教材诉说音乐中的美育;与生活对话,让生活交融音乐中的美育;与自己对话,让教师灵动音乐中的美育;与学生对话,让学生悦悟音乐中的美育,以旋律、歌词、语言、意境、表演等形态,达到美育效果。

关键词:音乐课堂 对话 美育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音乐课堂教学是一个独特的学习领域,美育是小学音乐学科中重要且基本的属性,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为教育目的之一。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歌之泣之,乐之感之,美育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笔者曾经对自己所教的学生进行过统计: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呈现出不同的效果感知:欢愉者占40%,他们几乎不需要老师的精深讲解,便可领会“乐”中情感,陶醉其中;随学者占50%,他们会听话地跟随老师做老师希望做的事情,无喜无恶,平淡如水;逆反者占10%,他们几乎是被迫着参与到音乐课的学习中,甚至于感到无聊枯燥。那么,如何做到细水润无声,在小学音乐课堂活动中有效渗透美育呢?经过多年的摸索研究,笔者认为:音乐教学重在教师对文本的综合理解与深度感悟,换化成自己的内在感知与体验,然后,用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感知音乐中蕴含的生活之美、生命之美。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既源自课例,每一首歌每一点知识的深度理解,同时,也源自教师自身对学生、对知识、对音乐、对生活的美好感受,有情感的教师感染有情感的学生,文本的美育目标就会如小溪流水,滋润学生心田,并贯穿在全部过程,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向,形成审美情操,从而使人格得以完善。因此,笔者尝试着“与教材对话——让教材诉说音乐中的美育;与生活对话,让生活交融音乐中的美育;与自己对话,让教师灵动音乐中的美育;与学生对话,让学生悦悟音乐中的美育”,音乐课堂教学“美”了起来。

一、与教材对话,让教材诉说音乐中的美育

《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教材内容丰富,所选的课文美轮美奂,可将之分为三类: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美育浸润其中。

自然美的作品既有描绘祖国美好河山的宏伟之美,比如洪湖的水波荡漾,表现浓厚乡土风味的《洪湖水浪打浪》;也有描绘家乡景物的清秀之美,如以农村和田园生活为题材,具有田园风味的作品《溪边景色》等歌曲。在学习这一类作品的课堂活动中,笔者喜欢运用音配文,乐配画的教学模式,提前制作优美的课件,或者课前选好相关的影视作品经典片段,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引领学生悄然走进情境中,在美的世界里尽情徜徉,静静然然,顺意而悟,不但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爱护自然美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表现社会美的音乐中,有歌颂勇敢机智,和敌人英勇做斗争的《歌唱二小放牛郎》、呼唤社会各界对残疾人的理解、关怀和支持的《爱的人间》等,爱与憎、真善美与假恶丑在这些作品中表达得透彻淋漓。

表现艺术美的歌曲有很多,这是在小学音乐课本中最常出现的歌曲。如《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深受大家喜爱的经典之作,乐曲曲调由慢到快再到慢、由弱到强再到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静美画面。

其实,小学音乐教材中好些歌曲往往同时体现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例如:歌曲《春到沂河》,每当学习这首歌时,孩子们就仿佛看到了沂河两岸的春光明媚,听到了沂河的流水潺潺,仿佛感受到了田间愉快劳动的人们对丰收的展望,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要让音乐教材发挥美育的作用达到极致,需要教师认真去研究,深刻去体会、用心去发掘音乐教材中存在着的丰富的美育材料,并能够创造性的再现、传授给学生,达到美育的目的。

二、与生活对话,让生活交融音乐中的美育

生活是丰富多彩、充满激情和乐趣的,笔者喜欢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喜欢将音乐教材中的形象生活化,让音乐课堂充满情趣。例如,在低年级的唱歌教学,笔者让学生聽歌曲,感受歌曲的童趣和音乐的美感;将自己变成一名演员,结合生活中孩子们喜爱的情节非常逼真地模仿歌曲中的形象,诵、唱、跳、演、引、比、画、评;一会儿是音乐中的主人公,一会儿是一名天真可爱的儿童,一会儿变成一只母鸡,一会儿又变成一只小猫,一会儿是教师,一会儿是学生,一会儿在指挥,一会在点评……高兴时,激动万分、神采飞扬;低沉时,满脸愁运、忧郁惆怅;愤怒时,横眉冷对、喷血欲出;悲哀时,一筹莫展、压抑悲痛等等……孩子们全程投入,欢声笑语,如痴如醉,美育水到渠成。

三、与自己对话,让教师灵动音乐中的美育

音乐课堂是否新颖别致,在于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素养。教师是音乐课堂中美育渗透的灵魂,是“涓涓细流,润物无声”的缔造者。教师是一堂音乐课中的灵魂,教师的表现要有思想、有表情、有引领,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使学生在情操、品格、心灵上受到有益的影响,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知识,得到美育的享受。所以,音乐教师首先要做个有心有情有义的人,要细细品、深深悟、真真教,内心感受到美、真情表现出美、深情感染到美,用音乐中的旋律、歌词、情景、人物等,激发孩子对美的追求,达到以“乐”育美的目的。

四、与学生对话,让学生悦悟音乐中的美育

一堂好的音乐课最根本的特征是学生能够感受美、表达美,让学生从音乐教育和生活实践中获得审美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接受美的教育。在讲授《捉迷藏》一课时,笔者和学生分好角色,让学生扮演春夏秋冬,以游戏的方式,打着3拍子动感舞步,各自躲藏,欢声笑语中,三维目标顺利达成,孩子们也体验了歌曲充满童真幻想的色彩、拟人化的音乐形象、欢乐活泼的情绪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音乐课堂是美的流淌,音乐中的美育在音响流动的一瞬间展开实施。音乐中美育的渗透需要音乐老师用自己的真情和真心,借以课例,柔顺情感,发散情感,带动情感,小学音乐课堂的美育渗透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学生借“乐”感受美好的人生,追求美好的人生,创造美好的人生。

猜你喜欢

音乐课堂对话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适应性教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实用性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