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都市农业发展探析

2019-12-11邱国梁姜昊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20期
关键词:都市农业模式问题

邱国梁 姜昊

摘要: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时代潮流,是农业领域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分析了中国都市农业现状和趋势、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都市农业;模式;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13;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9)20-0185-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20.04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f urba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QIU Guo-liang1,JIANG Hao2

(1.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ransfer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Beijing 100081,China;

2.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 Urban agriculture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nd the trend of the times,is one of the most dynamic industries in agriculture. Through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trend, development mode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China,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Key words: urban agriculture; modes; problems; suggestions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1]。经过“十二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中国农业进入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新阶段,农业现代化已进入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梯次实现的新时期[2,3]。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发展面临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国家“十三五”发展纲要中提出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时代潮流,它能有效缓解“三农”问题,促进城市向着生态友好型环境健康发展,带动国内农业经济的腾飞及产业间相互融合和科学转型,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发展潜力十分巨大[4]。

1  都市農业

1.1  都市农业产生的背景

都市农业率先兴起于欧美和日本等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与城市和谐构建的思想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霍华德的花园城市(园林城市)理论,当时英国已完成城市化,但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城市过密和农村衰退问题,许多社会问题开始暴露[5]。学者们开始思考如何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城乡社会,并普遍认为德国的市民农园是都市农业最早的生产组织形式。都市农业一词最早出现在1930年《大阪府农业报》上[6],1935年日本学者青鹿四郎的《农业经济地理》首次将都市农业作为学术名词提出,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的《日本农业模式》正式提出都市农业(Urban agriculture)的概念[7]。

联合国粮农组织将都市农业定义为在城市及周边,充分利用耕地、山地、水面等资源,开展种植养殖等生产经营活动,为城市提供鲜活农产品、生态、旅游等产品的现代农业。目前,多数学者认为,都市农业是在大都市中心及边缘区域,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设施装备,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核心,以满足市民多种需求为目的,融生产、生活、生态、科学、教育和文化于一体,为城市提供良好服务及产品的新型农业发展形式[8]。

1.2  国外研究现状

当前,都市农业在国际上尤其是发达国家发展极为迅速,已经从早期霍华德花园城市的初级概念发展到将安全食品保障、园艺及观赏动植物休闲、资源循环利用与生态构建、城市空间植物工厂化生产、家庭和社区立体式农业利用等纳入整个系统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阶段,并逐渐形成融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体系。一些前沿技术如植物工厂、智能装备、智慧农业、物联网等在其中得到广泛应用,正在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先领域。依据各国的社会经济、自然条件不同,世界都市农业的主要实践模式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

1)偏重生产、经济功能的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美国都市农业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现代农业。其农业经济模式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社会需要与消费市场的变化为动力,在完善的市场体系下寻求变化,以农场产业化为基础,政府服务职能的准确定位为保证,在自由市场经济的几种机制基础上,形成农业经济完善、系统的产业体系。2014年,美国的都市农业面积占10%,生产的农产品产值占美国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7]。

2)偏重生态、社会功能的模式。以欧洲城市最典型,如英国的森林城市、德国的田园化城市等,由于经济发达和文化传统等原因,欧洲国家更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高。

3)生产、经济功能和生态、社会功能兼顾的模式。以东亚的日本和南亚的新加坡为典型。在农业生产方面,据2010年日本农林水产省统计,都市农业的农户数占总数的25%,其经营耕地面积达到27%,农业产出额约占日本农业产出额的18%。在产业方面,以蔬菜、水果和花卉的比例较高[9]。日本有许多高集约化的尖端农业,城市四周有许多土地用于植林、美化城市、发挥生态功能,国土面积的60%以上为森林所覆盖。被誉为“花园城市”的国家——新加坡,其都市农业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发展高科技、高产值的产业化农业,建立了现代集约型农业科技公园和农业生物科技园。公园内建有高技术农场,约占公园面积的10%,以供投资者发展尖端农业。把公园与农业科学结合在一起,是生态农业和经济功能相结合的完美形式。

2  中国都市农业发展概况

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经验表明,当农业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下降至5%~10%时,农业将突破三次产业划分的界限,与二三产业逐步融合发展[10]。中国第一产业和农林牧渔业自2010年起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就低于10%,2016年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和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分别占GDP的8.6%和8.9%,廣东、浙江、天津等省市低于5%,北京和上海更是低于0.5%。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可以知道,今后中国将进入都市农业快速发展阶段。

中国都市农业的探索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环渤海经济带、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等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11]。上海市提出依托中心城市辐射作用和自身积累,加快城郊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转变。都市农业的雏形已初步形成,其基本框架为3圈(内圈、中圈和外圈)、6区(卫星城农业区、海岛农业区等)和10带(市中心通往10个区县的快速干道两侧形成都市农业带)。北京市明确提出要以现代农业作为“都市经济”新的增长点,以抢占科技和市场的制高点,强化其食品供应、生态屏障、科技示范和休闲观光等功能。南京、杭州、武汉、天津、成都等地和苏锡常地区也展开了都市农业相关研究和实践。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曾表示,到2020年,都市现代农业将率先实现三个目标:一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成为“菜篮子”产品重要供给区、农业先进生产要素聚集区、农业多动能开发先行区、农业标准化样板区、产品物流核心区和生态农业示范区;二是率先实现“三农”协调发展,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三是率先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大。

3  中国都市农业的主要形式与功能

经过探索和实践,中国一些城市形成了符合各自实际及特色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模式包括休闲体验模式、社区支持模式、科普教育模式、住宅农业模式、订单农业模式、循环农业模式等6种形式。

3.1  休闲体验模式

该模式将农业与旅游业密切结合,利用自然生态景观、农业生产条件和乡村文化资源在城市郊区开发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农事体验等项目,以城市居民不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和农村生活、文化吸引游客住宿度假、观光采摘、体验民俗、享受田园,满足市民观光、游憩、休闲的需求。成都是中国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的发源地[12],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都市农业园也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如北京的洼里博物馆、河北民俗村、呀路古热带植物园、留民营生态农场等农业观光园。

3.2  社区支持模式

石嫣提出的“分享收获”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在业界有较大反响。“分享收获”农场按照有机种植理论和技术,不使用农药等添加剂,让农作物和养殖动物按照自然规律和周期生长,菜不催熟,蛋不催产,猪不催长。从模式建立起5年内,其团队通过努力,减少化肥用量7.5万kg,服务覆盖北京的社区近2 000户家庭。而在其团队中,一半成员都是“80后”“90后”毕业的“新农人”。除了北京,还在上海、江苏、河南等多个省(市)、1 000多个农场推广社区支持农业的模式,直接影响了成千上万返乡青年、创业者和农民。此模式的推广为中国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模式,也为就业创业提供了一个新样板。通过年轻人无限的创造力,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3.3  科普教育模式

这类模式主要以展示、示范科技含量高的前沿和实用技术为主,兼具科普和休闲、观光功能,无土栽培、立体栽培、LED植物工厂等系列农业高新技术展示。例如,北京周边有以中粮智慧农场、国家农业科技展示园、廊坊金丰农科园、北京航空科普教育基地、北京昌平农业嘉年华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农业科技园区,多数被评为国家中小学科普教育基地。

3.4  住宅农业模式

随着科技的持续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先进的技术体系和创新模式为特点的一些住宅农业模式在城乡悄然兴起。很多家庭在客厅、阳台和屋顶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种植蔬菜、水果和花卉,践行“科技、绿色、健康、智能、环保”理念,在改善室内空气、湿度和环境的同时,又能吃上安全、新鲜和健康的绿色食品,大大提升了家庭的生活品味和质量。中环易达与华润置地共同打造的“耕雨”品牌,致力“农业+城市”全新产业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城市农耕的方式重新建立城市与生态、人与土地的联系,打造“让农业回归城市,让生活回归自然”的新型住宅农业化社区,引领农业与地产行业的全新变革。

3.5  订单农业模式

为了确保城市居民能食用到安全、绿色和健康的农产品,很多农产品企业和城市社区签订绿色农产品供应订单。例如,在经过充分考察的基础上,北京市一些社区与河北省阜平县白家峪村签订蔬菜供应订单,实行会员制,根据各家庭在不同季节对不同蔬菜品种和数量的需求缴纳一定的会员费。这种模式让城市居民能吃上安全、新鲜和健康绿色食品的同时,也确保了生产者的产品销售,是一种互利的模式。

3.6  循环农业模式

在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周期中,循环农业模式可持续利用农业资源,并能减少资源的投人及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最终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生态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生产方式。例如,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设沼气发电厂,对蛋鸡场产生的鸡粪和污水进行处理,不仅实现了园区污水零排放,每年还向华北电网提供1 400万kW·h的绿色电力和16万t的优质有机肥料,实现二氧化碳减排8.4万t,并带动园区周边农田进行有机玉米种植生产。北京菌益农种植有限公司每年可消耗各类食用菌废料超过1万t用于种植草菇,种植产生的菇渣约6 000 t,经发酵后将其中5 000 t作堆肥用调理剂,另外1 000 t销给周边有机肥厂,实现资源循环利用[13]。

4  中国都市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都市农业起步较晚,虽然近些年发展速度有所加快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4.1  发展相对缓慢,地区发展不均衡

现阶段,中国仅有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和深圳5个城市将都市农业纳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14]。西部城市鲜有发展规划相关内容,随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都市农业的发展是必然趋势,西部地区及中小城市均需加快都市农业的相关规划和研究实践。

4.2  资源约束仍然严峻

在加快推进城市化过程中,郊区和农村成为城市拓展功能布局的重要腹地,大量资本涌入农村,但是并没有进入农业,而是与功能区和项目建设结合在一起,催生了农村的房产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农业发展的自然空间,影响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4.3  发展模式雷同,缺乏创新和特色

中国都市农业规模化程度低,发展模式较雷同,发展速度较快的集中在旅游、觀光和休闲型模式。由于缺乏足够的科技、特色产品和文化等支撑,这种模式效益有限,发展后劲不足。

4.4  人才和劳动力匮乏

城市化过程中孕育催生了大量非农就业岗位和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趋势明显。随着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走出农村、走出农业,都市农业将逐步失去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即懂文化、有知识、会经营的农村劳动力。这不仅造成农业缺少经营管理的人才队伍,也使得很多有效的农业技术难以得到有效推广,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所必须面对的客观情况。

4.5  科技支撑有待提升

和发达国家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程度高的现代农业相比,支撑中国现代都市农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尚有欠缺,高科技、高效能设施设备的研发有待加强。

5  中国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都市农业作为新型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对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的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具有积极作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对都市农业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5.1  加强政策创设和规划引领

近年来,按照绿色发展要求,中国设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食品安全、食物保障、资源节约、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国家实行联产承包、发展保护地、土地承包30年不变等一系列政策对农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国家的政策引领和扶持势必影响一大批农业从业人员。都市农业研究平台应该加强有关政策的研发创设工作,各省市也应该考虑把都市农业的发展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相融合,全方位推进都市农业发展。

5.2  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引领和示范。如果没有最先进的技术和设施作为引领和支撑,很难有实质性和突破性发展。通过科技的大量注入,设施农业实现了生产技术的提升和从生产源头到消费端的全过程监控,从而保障老百姓“餐桌上的安全”,实现了“从种子到餐桌”的系统化、机械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要求。高科技渗透下的都市农业将不再是非标准的初级自动化控制的温室大棚,而是精准的高级智能化控制的现代化温室和植物工厂。应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依靠科技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升,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节本增效、节约增收。

5.3  做好相关人才培养和储备

都市农业作为依托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新型农业,需要大批专业的人才进行生产经营与管理。其生产组织的规模化、管理的企业化和生产的专业化,迫切需要通晓种植结构、植物保护、灌溉施肥、组织生产、产销信息、管理技术等技术的综合管理人才,需要通过多层次的农业教育培训机制,培养培训农技师、园艺师等新型农业技术人才,吸引高素质人才投身都市农业建设。

5.4  深化多功能开发和拓展

都市农业除了提供农产品等商品外,还具有与生态环境、生存就业、粮食安全保障、食品卫生安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动物福利等相关的多重功能。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增加和都市农业发展的延伸,其功能也需要不断拓展,诸如在农业景观、生态环境保护及开发和利用、民俗文化传承、生态保育、科普教育、健康养老及公益事业等领域都大有文章可做。例如幼儿园、福利院、养老院等机构与农场和农村元素相结合;设立动物保护基地,为退休人员和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通过挖掘和拓展都市农业的多重功能赋予都市农业社会、科技、文化、环境和生态价值[12]。

5.5  吸引多元主体参与其中

都市农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在不同农业基础和社会发展背景下,为实现城乡社会科技发展的一种最普遍效应。可以利用现代都市农业较高的比较利益,吸引、推动社会多元主体关注和参与。拓宽都市农业的投融资渠道,积极鼓励各类社会资金以参股、合作、独立投资等方式参与都市农业。此外政府、社区、居民和农业职业经理人等机构和个人也可以不同的形式参与都市农业的发展建设。

都市农业是农业领域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尤其是都市农业的技术前沿性、效益高值化等特征代表了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其发展模式的多样化及由此而带来的产业深化融合、功能多重性、社会多元化参与和高新科技的全面渗透,对中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示范与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 盛  晏.农业信息化与农村全面小康建设[J].农业网络信息,2005(1):4-6.

[2] 张红宇,张海阳,李伟毅,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目标定位与改革创新[J].中国农村经济,2015(1):4-13.

[3] 韩国明,张恒铭.中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空间分布差异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5):36-46.

[4] 華金珠,史亚军,陈泽斌,等.从文献分析看中国都市农业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6,32(6):160-170.

[5] 陈晓华,张小林,梁  丹.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发展与建设实践及其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5,14(3):13-19.

[6] 周维宏.论日本都市农业的概念变迁和发展状况[J].日本学刊,2009(4):42-55.

[7] 戴宴清.美国、日本都市农业信息化实践与比较[J].世界农业,2014(5):24-28.

[8] 詹慧龙,刘  燕,矫  健.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研究[J].求实,2015(12):61-66.

[9] 刘德娟,周  琼,曾玉荣.日本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多功能性[J].世界农业,2015(4):155-160.

[10] 刘宪杰.北京都市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16(9):63-66.

[11] 谯  薇,张嘉艺.中国都市农业发展困境及对策思考[J].农村经济,2017(3):61-65.

[12] 苗  洁.都市农业创新思路[J].开放导报,2016(3):60-63.

[13]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循环农业大有可为——北京市循环农业典型案例分析[EB/OL].http://www.bjstats.gov.cn/tjsj/sjjd/201712/t20171215_389027.html,2017-12-15.

[14] 王全辉,刘义诚.中国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研究和可持续发展建议[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2):166-170.

猜你喜欢

都市农业模式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对天津市发展生态型都市农业的思考与建议
城乡统筹背景下都市农业的发展特点及对策分析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