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腓总神经损伤患者临床疗效及对下肢功能的影响
2019-12-11胡巧丽陈珊珊
胡巧丽,陈珊珊
(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台州 318020)
腓总神经损伤大多是由于外伤所引起,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足下垂,走路呈跨越步态,且踝关节无法背身及外翻,足趾不能背伸,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感觉减退或者缺失,影响患者正常生活,降低其生活质量。对于此种疾病,临床多尽早进行手术探查,并进行相对应手术治疗,临床经验显示[1],给予腓总神经损伤患者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具有显著临床效果,为进一步探讨此种结论,该文样本时间: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进行以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样本来源:该院收治的92例腓总神经损伤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别设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为(44.00±3.50)岁,病程为 3 d~3 个月,平均病程(1.50±0.50)个月,损伤部位:左侧损伤21例,右侧损伤25例;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龄21~68 岁,平均年龄为(44.50±3.55)岁,病程为 4 d~3个月,平均病程(1.50±0.55)个月,损伤部位:左侧损伤22例,右侧损伤24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对其进行针灸、推拿,恢复患者神经功能,并指导患者进行运动康复治疗,根据病程程度给予针对性运动疗法,主要包括良好、正确的肢位摆放、下肢关节运动、动态平衡、静态平衡、协调训练、肌力训练等,使其下肢功能得到改善。为改善患者血液循环、营养神经,可给予其丹红注射液、维生素B1、甲钴胺等药物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选择WOND2000F神经康复重建议仪器,对患者生物反馈训练进行监测。其中主要操作方法为:指导患者采取体位为仰卧位,于患者外踝上前方约10 cm、腓骨小头下3~5 cm处分别放置电极的正极、负极,于正极、负极之间放置接地电极。选择治疗方式为双通道反馈治疗,将参数设置为:频率为50 Hz、脉宽为2 ms、上升时间为1 s、下降时间为1 s、刺激持续时间为4 s、刺激间歇时间为12 s,每次训练时间为30 min,每天进行一次,每周进行6次。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神经功能愈合优良率。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总有效率判定标准:治愈:患者足下垂,走路呈跨越步态,且踝关节无法背身及外翻,足趾不能背伸等症状消失,可自主行走,下肢功能无障碍。有效:患者足下垂,走路呈跨越步态,且踝关节无法背身及外翻,足趾不能背伸等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为70.00%~90.00%之间,下肢功能显著改善。无效:患者足下垂,走路呈跨越步态,且踝关节无法背身及外翻,足趾不能背伸等症状未发生任何变化,下肢功能具有严重障碍。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100%。
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判定标准:根据Fugl-Meyer评定法,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情况进行评分,分数越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越好[2]。
神经功能优良率判定标准:优:患者肌力、感觉为4级以上;良:患者肌力、感觉为3级;可:患者肌力、感觉为2级;差:患者肌力、感觉为2级以下。神经功能优良率=(优+良+可)/总例数×100%[3]。
1.5 统计方法
采用软件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该文数据,采用χ2检验该文计数资料,百分率表示,以(±s)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为76.09%,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 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2.2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数据见表 2。
表2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s),分]
表2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s),分]
组别 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6)观察组(n=46)t值P值27.78±13.00 27.80±12.99 0.00 0.497 32.10±11.56 52.17±11.88 8.21 0.000
2.3 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优良率
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愈合优良率为97.83%,对照组为78.26%,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数据见表 3。
表3 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优良率
3 讨论
膝关节上下区域最表浅位置为腓总神经的行走位置,也是患者最容易受到损伤的部位,此处对外伤损害的躲避能力较差,若不及时对其进行治疗或者治疗不当,则会引起严重的后遗症,使患者无法正常生活,对患者及其家属都带来极大痛苦。腓总神经损伤会引起一系列临床体征,例如足下垂、踝关节背伸障碍、小腿外侧、足背及皮肤感觉消失等,且足畸形显著,严重干扰患者正常行走,对其下肢运动功能造成极大损害。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患者具有非常重要临床意义。早期药物治疗、运动康复治疗等基础治疗方法疗效并不十分理想,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治疗方式不断被临床应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通过对患者神经、肌肉等进行反复电刺激,可使其产生兴奋作用,有效接收患者肌电信号,并再次反馈给患者,使其足够了解自身体内功能活动状态,进行起到改善循环、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内源性类吗啡样物质的进一步释放、加强肌肉张力,恢复下肢运动功能。
综上所述,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腓总神经损伤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