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婴同室袋鼠式护理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9-12-11康淑琴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23期
关键词:同室体重儿袋鼠

康淑琴

福建省泉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362000

随着新生儿医学高速发展,早产儿救治成功率越来越高,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越来越高,家庭参与护理对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生存质量及神经预后也越来越受关注。袋鼠式护理(Kangaroo mother care,KMC)是新生儿家庭参与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称作皮肤接触护理,是指将新生儿直立式地贴在母(父)亲的胸口,使其获得所需的温度及安全感,这种方式类似袋鼠等有袋动物照顾婴幼儿的方式,故得此名[1]。国内研究多为待早产儿病情稳定后在NICU内进行家属参与袋鼠式护理[2],本研究将家庭参与护理时间提前,并在母婴同室内进行袋鼠式护理,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选择我院NICU 2017年3月—2018年2月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126例为观察对象,经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病情稳定达下列标准后,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3例。入选标准:(1)出生体重为1 000~1 499g,体重增长至1 700g以上;(2)血氧饱和度、心率稳定,不需要持续鼻导管吸氧及更高级呼吸支持;(3)肠内喂养耐受,可经口喂养,奶量达100ml/(kg·d);(4)排除合并严重感染及并发症、先天畸形、遗传代谢疾病等;(5)母亲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疾病,且有意愿接受母婴同室袋鼠式护理者。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情况

1.2 方法 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均继续进行常规医学治疗,并为相同诊疗组负责。对照组早产儿继续于NICU监护病房给予置温箱保温,监护护理,监测心率、经皮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对母亲进行健康宣教、母乳喂养指导等。观察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实施母婴同室袋鼠式护理干预,具体实施方法:(1)由专门负责医务人员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家属(须为母亲或父亲)进行母婴同室袋鼠式护理做宣教指导,主要包括实施的益处、具体的护理措施、母婴同室相关规定及感染防控措施等;确定入组后,由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2)达到入选标准后,实验组患儿由NICU监护病房迁入NICU病区母婴同室继续治疗。NICU病区母婴同室设置为家庭式病房,包括陪护病房、客厅、厨房,陪护病房内配备有暖箱、吸氧装置、空氧混合仪、吸引器、监护仪、输液器、抢救车等完善的医疗设备。家庭病房内室温控制在26℃左右,相对湿度55%~65%,减少不必要环境声音,声音尽量控制在60分贝以下,并定时播放背景轻音乐,光线控制较暗,根据昼夜调整光线亮度;供陪护者休息的有摇起功能和舒适扶手的床铺、躺椅等。家庭病房每天允许2~3名陪护者,每天允许探视1次,人数不超过2人,并做好清洁消毒,佩戴口罩、帽子等,病房内每天定期消毒2次。(3)母婴同室袋鼠式护理分为3次/d,由专业护士分别在上午9—12时、下午14—17时、晚上19—22时内协助母亲或者父亲进行1次,2~3h/次,开始阶段可适当缩短时长。结束袋鼠式护理后患儿仍于暖箱内进行治疗,生活护理方面包括喂养、更换尿布均可由家属与护士共同参与,其中喂养时逐渐锻炼母亲亲喂方式。(4)袋鼠护理方法:父母亲身体状况良好,洗浴如厕后进行避免中断干扰,不能使用香水及特殊乳液等护肤品,不佩戴首饰手表等用品防止发生意外伤害事件。母(父)亲穿着特制袋鼠式护理服,仰卧在靠椅上,由护士协助家属将婴儿摆好体位,患儿尽可能赤裸全身头朝上垂直或60°俯卧于家长裸露的胸口,家长用手臂支撑婴儿背部以及臀部,使身体稍屈曲,其余暴露覆盖洁净毯子。袋鼠式护理期间护士随时予帮助指导,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如果出现异常则立即停止并通知医师诊治。

1.3 观察指标 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前,护理人员记录两组患儿从入组至出院前住院天数、体重增长速度、纯母乳喂养率、院感发生率等指标。出院标准:(1)一般状况良好,生命体征平稳;(2)体重达2 000g,经口喂养达全肠内营养水平;(3)不需要吸氧等呼吸支持。出院时由家属常规填写医院优质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总分100分,≥90分为对护理工作满意。出院后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均每个月由专科医师护士随访1次至出院后6个月。

1.4 评价指标 平均每日睡眠时间:家属记录每天患儿睡眠时间,至随访结束以平均值表示;出院每周体重增长值:出院当天测量并记录患儿清晨喂奶前、洗澡后裸体重,并指导家属在出院每周以同样方式测量体重,差值为每周体重增长值;纯母奶喂养率:统计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随访6个月时,仍为纯母奶喂养的例数;随访率:追踪两组患儿出院6个月内遵医嘱进行规律随访的例数。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或连续校正的χ2检验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出院前情况比较 在达到出院标准前对照组4例自动出院,不纳入统计分析。出院时两组早产儿入组后住院天数、体重增长速度、纯母乳喂养率以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院感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出院前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儿出院随访6个月情况比较 出院随访至出院6个月,对照组获得随访51例,失访8例;观察组获得随访61例,失访2例;两组随访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6,P=0.037<0.05)。两组早产儿平均每日睡眠时间、周体重增长值以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访6个月时纯母乳喂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出院随访6个月情况比较

3 讨论

袋鼠式护理最早提出于1978年的哥伦比亚,当地儿科医生为解决暖箱数量不足让一部分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由妈妈每天抱着新生儿,尽可能多与早产儿进行皮肤接触以保证婴儿有足够体温;后来发现这种方法使得婴儿的存活率提高,而且生长发育各项指标也都良好,因此袋鼠式护理得到了发展[3]。我国早产发生率排名全球第二[4],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越来越高,袋鼠式护理在国内NICU内作为早产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组成部分,越来越得到重视,也取得不错的效果。然而,与国外发达国家进行KMC相比,国内仍存在明显差距,特别是在KMC开始进行时间的选择以及KMC实施时间长度控制上。同时WHO早在2003年就提出来KMC的实施指南,建议婴儿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尽早实施袋鼠式护理。本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命体征平稳、体重达到1 700g后即开始母婴同室内袋鼠式护理,开始时间早,KMC持续时间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研究表明,袋鼠式护理促进早产儿体重增加原理包括以下两点:一是通过与母亲早期的皮肤接触,刺激大脑皮层促使神经递质分泌,调节生长激素、甲状腺素及胰岛素水平,促进糖原、蛋白质及脂肪的合成;二是KMC实施过程中,早产儿自主活动减少,氧气及热量的消耗减少,深睡眠时间频率增加,有利于早产儿体重的增长[5]。本文中,观察组早产儿实行母婴同室内袋鼠式护理后,体重增长速度高于对照组,随访至6个月时周体重增长值、每日睡眠时间高于对照组,与研究一致。目前国内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仍以封闭式护理为主,主要是因为护理人员不足以及院内感染防控需要;但是新生儿监护室内持续高强度噪音与光线的暴露,容易造成早产儿血氧饱和度下降、心动过缓以及呼吸暂停的生理不稳定。本观察早期母婴同室内KMC与国内其他研究相比,更早让极低出生体重儿处于光线、声音都严格控制的更为舒适的环境;同时也为母婴互动提供了足够的时间,让极低出生体重儿尽早吸吮乳头成为了现实,尽早让亲子间形成依恋关系,而尽早地吸吮乳头可加快产妇的泌乳,也可以提高母亲母乳喂养的信心。本文观察组早产儿出院前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提示母婴同室KMC可以有效提高纯母乳喂养率,而随访至6个月时,纯母乳喂养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提示尽早提供母婴同室护理条件,可以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纯母乳喂养率使其获益,当然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有学者研究表明,积极给予早产儿实施袋鼠式护理,可以有效减轻产妇的焦虑、抑郁情绪,并提升其幸福感[6-7]。本文中,两组患儿在院内感染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母婴同室内袋鼠式护理在并不增加院内感染发生率基础上,降低了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天数,并使其家庭参与式护理时间提前,实施过程安全有效,虽然在产妇精神情绪改善方面未做系统评估,但是有效提高了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而随访至6个月时,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并没有明显提升,提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持续护理指导可能有待加强。

综上所述,母婴同室袋鼠式护理安全可行,可以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长,增加纯母乳喂养率,同时提高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猜你喜欢

同室体重儿袋鼠
反馈式健康宣教提升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效果、满意度的意义分析
系统化健康指导对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的干预分析
低出生体重儿脐静脉置管的应用及护理措施探究
用初乳进行口腔免疫护理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
护士主导的持续改进在规范母婴同室新生儿血糖监测中的应用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管喂养后采用空气冲管的临床效果
袋鼠
我自己可以做
袋鼠
1例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