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电热触发热失控泄漏毒物研究
2019-12-11解洪嘉李吉刚卫寿平伊志豪
解洪嘉,孙 杰,李吉刚,周 添,卫寿平,伊志豪
(陆军防化学院新能源与能源安全实验室,北京 102205)
锂离子电池具有比能量大、输出电压高、循环寿命长、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微电子、电动汽车、光伏工程、军事、空间技术等领域[1]。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仍是目前最受关注的问题[2]。针对锂电池安全性与可靠性,国内外的相关组织、机构对锂离子电池制定测试标准,用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QCT743、ISO12405、IEC62660、SAEJ2929、UL2580 等测试标准对短路、过充过放、碰撞、烟雾等极端条件下电池安全性、可靠性进行了详细评判[3]。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原因主要集中在电解液的热不稳定性,以及电解液与正、负极共存体系的热不稳定性两个大的方面[4]。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反应剧烈、热释放速率高并释放大量有毒有害气体,会在短时间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5]。
本课题组前期工作中,对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反应机理进行了归纳总结。除HF、CO、H2、CH4、C2H4、C2H6、C3H8等已探明的有毒易燃产物,对锂离子电池各组分所能生成的热失控反应产物进行了分析[6]。使用火焰引发方法对两种类型的商业锂离子电池(18650 锂离子电池和软包锂离子电池)做热失控燃烧试验,对反应现象进行记录,并对有毒气体毒物进行监测与定量分析,探明不同SOC下锂离子电池热失控释放的代表性毒性产物之一CO 的浓度[7]。
为改进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方法与工艺,并进一步探究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反应毒物,本文以市售18650 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电热触发热失控方法,对不同SOC 下18650 锂离子电池进行电热触发,对触发过程中锂离子电池表面温度、泄漏烟气温度变化及反应泄漏气体进行分析。
1 实 验
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1.1.1 锂离子电池
本工作采用市面上常见的三元聚合物锂离子电池(NMC)、钴酸锂离子电池(LCO)、磷酸铁锂离子电池(LFP)作为实验样品,均采用18650 电池。每种电池准备4 组样品,使用电池综合测试仪将电池荷电状态调整至0%、30%、50%、100%。各类锂离子电池性能参数如表1 所示。
1.1.2 电池综合测试仪
电池综合测试仪主要用于电池充放电,并拥有快速容量分析功能以及活化功能。能够实时在线监测、显示所有测试数据:电流、电池组电压、单体电池电压、放电时间、容量;在校验性放电试验结束时,能快速分析出各单体的剩余容量。本工作采用新威CT 系列电池充放电测试仪,拥有8 个通道,可同时对8 个电池样品进行充放电操作,并对充放电电流、电压、时间和容量进行设置和实时记录。
1.1.3 温度控制系统
本工作采用泛达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温控表及实时记录系统,对测试箱内加热装置进行控温,并对测温点温度进行实时监测与记录。
1.1.4 HAPSITE 气质联用仪
本工作采用HAPSITE 气质联用仪(GC-MS)作为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反应后的气体采集分析装置,可对环境中的相对分子质量45 以上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VOC/SVOC),包括有毒工业原料(TIM)及有毒工业化学物质(TIC)等物质进行快速监测与分析。
表1 各类锂离子电池性能参数Table 1 Performance parameters of Li-ion batteries
1.2 实验平台与方法
1.2.1 实验平台构建
本实验采用防爆测试箱作为实验平台,箱内尺寸为500 mm×500 mm×500 mm。电加热板对18650 锂离子电池进行加热,达到引发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目的。电加热板功率为1000 W。将锂离子电池通过金属丝固定,横放于加热板表面。使用热电偶对电加热板表面、电池表面以及气体环境(电池上方5 cm 处)温度进行监测。在测试箱前侧防爆玻璃面放置高帧率摄像头对实验现象进行记录。热失控反应结束后,待气体环境温度降至室温,使用HAPSITE 气质联用仪对电池热失控反应气体产物进行监测。对反应后电池残留物进行收集。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1 所示。
1.2.2 电热方法触发热失控温度的确定
使用以上电热触发装置对30% SOC 磷酸铁锂电池在不同触发温度下进行电热触发测试,观察热失控触发时间与热失控触发温度关系,结果如图2所示。
图1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电热触发装置Fig.1 Thermal runaway electrical heating trigger for Liion battery
图2 热失控触发温度与热失控触发时间关系Fig.2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rmal runaway temperature and thermal runaway time
为保证热失控触发,选择100 ℃为起点温度,温度间隔10 ℃,最高温度设为190 ℃。100 ℃时热失控未触发。通过触发温度与热失控触发时间关系图可以看出,随着触发温度的升高,热失控触发所需时间随之减少,两者近似于线性关系。综合考虑实验方法的时长与操作可行性,选用170 ℃作为后续实验的电热触发热失控的温度。
2 结果与讨论
本文采用0%、30%、50%、100% 的 SOC 下不同类型锂离子电池样品,在密闭空间中对其进行电热触发,触发温度为170 ℃。对实验现象、测温点温度进行记录,并对反应后气体进行采样,分析了反应产物对人体与环境的危害。
2.1 实验现象及分析
2.1.1 三元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实验现象及分析
三元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温度曲线如图3所示。
由图3(a)所示可知,三元聚合物锂离子电池0%SOC 时,开启电加热板加热,电池表面温度开始缓慢上升,加热至7 min,电池表面温度为50 ℃,随后电池表面温度开始快速上升,加热至9 min,电池表面温度为75 ℃。电池电解液于电池帽与电池壳密封处发生泄漏,附着于加热板表面,产生少量烟雾。电池电解液泄漏至11 min,电池表面温度缓慢上升至92 ℃并趋于平稳。三元聚合物锂离子电池30% SOC 时[图3(b)],电加热板加热开启后,电池表面温度迅速上升,并于4 min 时发生电解液的少量泄漏,电池表面温度为49 ℃。6 min 时,正极保护盖向外炸出,电解液出现泄漏,少量烟雾冒出。8min 时,电池表面温度达到102 ℃,烟雾大量涌出,充满防爆箱空间9 min 时,电池表面温度达到118 ℃,随后电池表面温度快速上升,并于12 min 时到达最高值218 ℃,随后温度缓慢下降。由图3(c)所示可知,三元聚合物锂离子电池50%SOC 时,电加热板加热开启后,电池表面温度迅速上升,并于3 min 22 s 时到达70 ℃,在此期间于1 min 50 s 时发生电解液少量泄漏,伴随有少量烟雾冒出。7 min 时,烟雾停止冒出,温度缓慢上升。8 min 57 s 时,电池表面温度达到92 ℃,电池正极保护盖炸出,随后大量烟雾冒出,测试箱体受到气体冲击移动,电池表面温度迅速上升,于11 min 20 s 时达到224 ℃,随后温度缓慢下降。由图3(d)所示可知,三元聚合物锂离子电池100% SOC时,在电加热板开启2 min 后,电解液开始泄漏,一直伴随大量烟雾冒出,电池表面温度迅速上升。5 min 24 s 时,电池表面温度达到85 ℃,电池发生剧烈爆炸,爆炸时间1.2 s。反应结束后,发现碳粉布满测试箱内表面。电池除电池帽与电池壳密封处、同加热板接触面存在腐蚀现象,外观无明显损坏。
图3 三元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温度曲线Fig.3 Thermal runaway temperature curve of NMC Li-ion battery
根据以上反应现象分析如下:在电热加热下,电池均首先从电池帽密封部位发生电解液的泄漏,并伴随有烟雾产生。在开始阶段,电池表面温度会随加热板温度的上升而快速上升。达到75 ℃左右,温度上升速度减缓。电池表面温度达到100 ℃左右,电池有大量电解液及烟雾冒出,在30% SOC及50% SOC 下的电池样品现象尤为明显。反应剧烈程度随SOC 值的增大而加重,100% SOC 电池样品发生爆炸现象并有明火出现。反应结束后,电池除电池帽与电池壳密封处、同加热板接触面存在腐蚀现象,外观均无明显损坏。对电池残体进行称重,电池重量均有下降,100 % SOC 电池样品重量下降尤为明显,重量变化如表2 所示。
表2 三元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反应前后质量状况Table 2 Changes of NMC Li-ion battery weight before and after thermal runaway
2.1.2 钴酸锂离子电池实验现象及分析
钴酸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温度曲线如图4 所示。
由图4(a)可知,钴酸锂离子电池0% SOC 时,加热板启动后,电池表面温度上升速度不快,并于14 min 时到达温度118 ℃,此后电池表面温度均处于120 ℃左右。加热板关闭后,电池表面温度下降。在反应过程中,电池内仅有微量烟雾冒出。由图4(b)可知,钴酸锂离子电池30% SOC 时,实验开始后,电池表面温度缓慢上升。电池于7 min时出现烟雾泄漏,电池表面温度为60 ℃。电池表面温度10 min 时到达80 ℃,随后温度上升速度加快,并于19 min 时到达最高温度154 ℃。随后电池表面温度缓慢下降,并于30 min 时电池表面温度迅速下降。由图4(c)可知,钴酸锂离子电池50% SOC 时,随着加热板启动,电池表面温度迅速上升。3 min 时,有少量烟雾于电池正极冒出。并于5 min 时,电池正极保护盖炸出,有大量烟雾冒出,电池表面温度为100 ℃。9 min 时,冒出烟雾减少,电池到达140 ℃。电池表面温度继续迅速上升,并于10 min 时到达最高温度229 ℃。由图4(d)可知,钴酸锂离子电池100% SOC 时,实验开始阶段,电池表面无明显变化。7 min 时,有微量烟雾于电池正极处冒出,电池表面温度为72 ℃,电池发生剧烈爆炸,随后电池内部填充材料发生燃烧。在此期间,气体环境温度发生迅速上升。反应完成后,发现电池表面变形。内部填充材料均已脱离电池壳,分布于防爆箱内,有燃烧痕迹。
图4 钴酸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温度曲线Fig.4 Thermal runaway temperature curve of LCO Li-ion battery
根据以上反应现象分析如下:实验开始阶段,除50% SOC 样品,温度上升速度不迅速。相较于三元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电池在反应阶段无大量电解液的泄漏状况出现。0%与30% SOC 样品反应不剧烈,50% SOC 样品与三元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样品相比较,冒出烟雾较少。100% SOC 样品在爆炸前无大量烟雾冒出,但爆炸反应剧烈。
2.1.3 磷酸铁锂离子电池实验现象及分析
磷酸铁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温度曲线如图5所示。
由图5(a)可知,磷酸铁锂离子电池0% SOC 时,实验开始后,电池表面温度迅速上升。在2 min 有少量在电池帽与电池壳密封处流出,5 min 时有大量烟雾冒出,此时电池表面温度达到100 ℃。随后继续有烟雾不断冒出,并于6 min 电池发生爆炸,电池表面温度为117 ℃。由图5(b)可知,磷酸铁锂离子电池30% SOC 时,电池表面温度随加热板开启迅速上升,并于3 min 时到达最高温度90 ℃,有少量电解液从电池帽与电池壳密封处喷射出。随后电解液不断流出,并伴有大量烟雾冒出。电池温度在85 ℃左右波动。由图5(c)可知,磷酸铁锂离子电池50% SOC 时,开始阶段,电池表面温度迅速上升,于5 min 时到达60 ℃。6 min 时有烟雾从电池正极处喷出,电池表面温度为65 ℃。随后,有大量电解液涌出,并伴随有烟雾冒出。7 min 时,电池表面温度为72 ℃,有黏稠状物质从电池帽与电池壳密封处冒出,烟雾加剧。8 min 时,电池发生爆炸,此时电池表面温度为75 ℃。由图5(d)可知,磷酸铁锂离子电池100% SOC 时,电池初期未发现明显变化,4 min 时,电池表面温度到达82℃。电池正极保护盖炸出,电解液从电池帽与电池壳密封处冒出伴随大量烟雾。随后有少量黏稠状物质冒出,5 min 22 s 时电池发生爆炸,此时温度到达100 ℃,烟雾迅速充满整个防爆箱空间。
根据以上现象分析:磷酸铁锂电池在电热触发热失控中,0%、50%、100% SOC 下的电池均发生爆炸,表明磷酸铁锂18650 电池在电加热环境下,具有较差的稳定性。30% SOC 下磷酸铁锂电池与同组样品相比,热稳定性较好。
图5 磷酸铁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温度曲线Fig.5 Thermal runaway temperature curve of LFP Li-ion battery
2.2 泄漏气体毒性分析
2.2.1 电热触发热失控泄漏气体毒性分析
实验结束后,使用HAPSITE 气质联用仪对反应后密闭空间内气体进行检测,设备得到70 余种有机化合物,按照等级分为剧毒(Ⅰ)、高毒(Ⅱ)、中毒(Ⅲ)、低毒(Ⅳ)、微毒(Ⅴ)五个等级。其中检测得到剧毒及高毒产物如表3 所示。
2.2.2 电热触发与燃烧触发热失控泄漏毒物对比
在本课题组使用燃烧引发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实验中,同样有丙烯醛、丙腈、丙二腈、萘、丁烯酮、硫氰酸乙酯、茂、正丁胺、巴豆醛、糠醛、1,1-二甲基肼、1,2-二甲基肼剧毒或高毒产物的存在[7]。丙烯醛蒸气有很强的刺激性和催泪性,为剧毒物质,位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中[8]。在30% SOC 三元锂离子电池及100%SOC 钴酸锂离子电池反应产物中,设备检测到了丙烯醛的存在。
2.2.3 热失控泄漏剧毒毒物生成机理分析
SEI 膜被破坏以后,嵌入负极的锂会与电解液溶剂直接反应,生成稳定的SEI 膜Li2CO3和可以燃烧的碳氢化合物,生成的丙烯会在高温下被氧化生成丙烯醛[6]。
表3 GC-MS 对不同SOC 下各类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反应产物检测结果Table 3 Test result of thermal runaway products of Li-ion batteries under different SOC by GC/MS
电解液易分解产生丙二醇,丙二醇在高温下会被氧化成丙烯醛[9]。
在钴酸锂离子电池及磷酸铁锂离子电池中,检测到丙烯醇及丙烯酸的存在,在高温环境中丙烯醇、丙烯醛、丙烯酸进行了相互转化[9]。
此类物质具有强刺激性,吸入蒸气损害呼吸道,出现咽喉炎、胸部压迫感、支气管炎;大量吸入可致肺炎、肺水肿,还可出现休克、肾炎及心力衰竭,可致死[10]。
丙腈与丙二腈为剧毒物质,具有氰化物的性质,在100%SOC 钴酸锂离子电池,设备检测到丙腈与丙二腈物质的存在。此类物质的特异作用为抑制细胞呼吸,造成组织缺氧。
环氧丙烷与1,2-环氧丁烷对呼吸道有刺激性,眼接触可有眼痛、结膜刺激和暂时性角膜损害[11-12]。此类物质主要为电解液内有机溶剂类物质转化而来。以环氧丙烷为例,如下列方程式所示。
3 结 论
锂离子电池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但锂离子电池爆炸、着火等事件屡有发生,其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动力与储能用锂离子电池的发展[13]。本文通过电热触发锂离子电池热失控,采用温度检测与气质联用仪对温度和反应气体数据进行监测与记录,证明电热触发方法及配套装置的可行性。18650 锂离子电池在半密闭环境中在170 ℃下电热触发会发生热失控,过程中产生烟雾,并产生剧毒及高毒气体,特别是丙烯醛等能够对呼吸系统进行直接破坏,人体会发生急性症状。18650 锂离子电池在高SOC 状态下,易发生爆炸产生冲击波,对人类及环境造成严重安全威胁。对不同类型18650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反应产物进行定量监测,对电池材料毒物谱系分析,确定相应的防护措施是今后的工作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