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并重 实现新时代跨越发展

2019-12-11徐书贤

中国医院院长 2019年21期
关键词:北京中医药大学全科中医药

文/本刊记者 徐书贤

医疗服务能力是百姓的口碑,学科建设是医院的一张名片。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管理团队

获奖理由

中西汇通,德厚技精。

他们在京城重地扎稳脚跟,茁壮生长。

大门诊战略激发内生动力,特色技术重塑学科体系,他们攻坚克难,誓要守卫中医阵地。

始建于1964年10月的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历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北京指挥部医院、北京城建医院、北京冶金医院,至2006年9月划转至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之下,该院已发展成为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如今,该院医教研发展跃上了更高的平台,脑病、骨伤、脾胃、肿瘤等一批重点学科脱颖而出,呼吸、肾病、儿科、针灸、康复、妇科、乳腺、皮肤科等学科快速成长。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取得今天的成绩,党委书记林建平认为,医疗服务能力是百姓的口碑,学科建设是医院的一张名片。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王成祥表示,要以双一流大学建设为契机,利用中医药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优势,重点加强中医优势病科专病专科平台的建设,加强疑难复杂疾病和急危重症的中西医协同攻关,中西并重,以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中西医服务为出发点,努力提高患者就医的获得感,为人民的医疗健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学科人才助力 促医院跨越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学科在国内、国际的综合影响力,在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软硬件环境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破解学科发展过程中在人才、资金、科研实力等方面的瓶颈,该院继续加强骨伤、肿瘤、神志、全科等具有优势的重点专科建设引领地方,培育呼吸、肿瘤、外科、儿科、皮肤、妇科在耐药性感染、儿科适宜技术、顽固性皮肤病等领域跨进国内外先进行列。为了把医院学科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相当影响力,立足于京津冀、辐射全国的“高原、高峰”学科,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面向国际科学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以常见和危害重大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中西医结合研究为主要方向,以应用基础研究及“临床-基础-临床”转化医学为重点,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新型疾病防治模式,为推动国家中西医结合疾病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目前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以上述四个重点学科为依托,积极筹建区域性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联盟。以提升疾病预防和诊疗水平为目标,聚焦中医药在治未病、康复等方面的治疗前景,研发适合中国国情的中西医结合疾病诊治防技术和药物、制定相关临床指南和规范,聚集和培养优秀专业人才,开展高层次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引领京津冀地区的中西医疾病防治研究领头羊与人才培养高地。

同时,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聚焦乳腺病、骨伤疾病、全科医学、神志病方面的诊治特色,积极吸纳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中青年呼吸病学临床和研究骨干,形成良好的学科人才梯队,从而对医院相关学科群的发展产生带动作用。

2015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城市三级中医医院充分利用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下同)技术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中医诊疗服务和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门诊诊疗服务。对此,王成祥表示,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对应做了三个平台,即急危重症平台、疑难复杂疾病平台和中医优势病种平台,并由此提高了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对整个医院发展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人才是第一资源”。王成祥说,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深入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努力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学术前沿、满足学科发展需求的创新团队,聚集国内外优秀人才,以此引领医院学科的发展。“以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为引领,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完善中青年教师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团队,增强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医院内生动力和建设活力,健全人才培养和引进体系,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队伍,输出高质量人才,发展中西医结合事业,服务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各个学科的长处,强强联合,多学科融合发展,有序建设多学科交叉新型研究团队。在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基础上,推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势、特色新学科的发展。

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加大培养或引进力度,细化方案,设立专项,积极引进“国家百千万人才”和国家“万人计划”,广泛吸纳本专业归国留学博士后。使本学科国家级高端人才总量增加,省级以上人才项目增加。并实施学科后备带头人培养和引进计划,建立学科梯队成长成才的储备机制。根据学科建设发展需求,遴选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学术骨干,提升和保持学科的引领地位。

林建平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党委书记

在青年人才的培养方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实施了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遵循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分入职教育、学术提升、成长成才三个阶段培养。设立专项,为扶持和引导新教师在科研上快速取得成绩,为申报各级各类课题奠定基础。在院内针对初级科研人员、科研基础薄弱者,筹建普通孵育项目;针对中高级科研人员开展人才提升项目,力争使学科科研水平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变。同时,通过入职培训、国内外研修和访学等途径,提升学术水平,储备创新型人才。

在团队建设方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着力打造“身边的名中医团队”,助力社区健康服务。建立市级以上专家团队,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承担起社区百姓的中医医疗和治未病的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并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才培养、专科特色进行扶持和培育,助力提升区域内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提升,让基层百姓切实体验到更便捷的全过程中医药服务。

此外,该院还建设多学科交叉新型研究团队。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处理和解决常见病、疑难病和危重症。作为中医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在中医学整体观和治未病观念的基础上,融合全科医学的思想及模式,开展了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老年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的基础上,针对老年综合症和老年共病的药物调整,进行中西医治疗,以辨证治疗为主,开展中药泡洗、针灸、穴位贴敷、循环驱动等多途径的治疗方法,形成对老年疾病从预防、发病到康复过程独到的诊断和治疗系统。重点学科特色鲜明,为其他多个学科的成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充分发挥各个学科的长处,强强联合,多学科融合发展,有序建设多学科交叉新型研究团队。

在此基础上,林建平对于“中西医结合”则有着更高的期待,“我们通常会说培养中西医结合的优秀人才,其实中西医结合不一定是在同一个人身上进行结合,只要在一个单元内结合好,比如消化领域的结合等,也是可以实现的。”

患者服务与体验:创新中医特色服务模式

为有效改善患者“三长一短”的就医局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通过增加门诊志愿者服务人员、京医通导诊人员,门诊各楼层增设京医通自助挂号、预约、缴费机,与相关科室沟通增加办卡、关联、打印发票窗口,增加取药窗口,协调医生诊疗时间,方便患者就医,提高患者就医体验。

同时,该院设立了“一站式服务”及导医服务,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分诊台护士和志愿者对其进行一对一就诊服务,如挂号、缴费、取药、协助患者办理出入院等,帮助患者完成就诊、检查、取药等诊疗过程。

在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细节方面,据王成祥介绍,该院在门诊大厅及候诊区域,悬挂中医、中草药科普知识宣传展板,不仅能体现该院中医文化和专科特色,更能做到随时为患者科普健康知识。在候诊区座椅安置保暖椅垫,为患者提供有温度的服务。夏天免费为患者提供清热解毒、防暑降温的绿豆汤,冬天免费为患者提供多味中药组成的防流感代茶饮。尤其是门诊二层候诊大厅每周为患者举办两场“岐黄明医”健康大讲堂,全院医、护、药、技各科室老师为就诊患者及社区居民讲解健康知识。该院二楼药房外增设中药快递服务,帮助患者取药并快递到家,缩短患者取药等候时间减轻患者负担。

另外,据了解,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严格落实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形成了首诊负责制。建立了对重症患者的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及会诊制度。对疑难、危重患者,特别是涉及多专科的重症患者,建立由医务处总协调,多学科专家参与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

在护理服务方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十分重视优质护理服务品质建设,以提升护理综合服务能力,改善患者就医感受,成立以“院长-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组成的优质护理领导小组,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多措并举。以提高护理质量为核心,以护理安全管理为重点,以提升中医护理内涵为目标,凝练科室特色,发挥中医优势,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内涵,开展“一证一品”专科护理示范病房建设,围绕专科优势病种医护一体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施治、施护,中医医护联合查房等,形成专科“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

为保证中医护理质量,保障优质护理有效实施,发挥中医护理质控小组、专科小组的作用,该院制定了《中医护理方案应用检查标准》《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效果评价标准》等中医护理质量专项检查标准,形成护理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应用质量管理工具,开展“质量文化行”品管圈活动,分别对胰岛素注射准时率、脑卒中患者良姿摆放、艾灸实施有效率等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问题进行改进,形成标准后在全院推广。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还创新中医特色的护理服务模式,2017年开设北京市首家中医护理门诊,采用“医-护-患一体”的信息化建设,实现在线预约服务,实施中医护理技术操作7项,开展绿色疗法,周到服务深受患者欢迎,形成了“专业”“便民”“高效”的护理门诊模式。不断拓展优质护理服务领域,

作为首批“北京市中医护理专科培训基地及帮扶工程”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全面落实基层帮扶、专业示范、区域引领,取得了实效。建立医院与基层社区护理服务联动模式,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加强护工的规范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和服务标准,强化护工岗前培训与专业培训,建立护工监管机制等,提高护工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通过全院全面开展优质护理不断深化中医护理内涵工作九年来,将基础护理、专科护理、人文关怀等有机结合在一起,真正地提高了患者就医感受,用优质的护理服务促进患者康复。

建设“双一流”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

经过近年来的深耕细作,砥砺前行,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正走在实现跨越发展的路上,学科建设硕果累累,人才济济。该院乳腺病学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该学科建设立足于通过科学研究中医乳腺学的理论体系及增强临床诊疗能力,在学术水平、学科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条件建设、管理水平等方面均成果显著。

中医全科医学学科经过建设构建了中医全科医学理论体系,界定了中医全科医学的内涵与外延;中医全科医学融合了中医学、全科医学、临床医学、社会人文学、家庭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三因制宜、治未病等思想与全科医学有机结合,发挥了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为现代中西医结合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中医神志病学科建设则立足于中医药防治神志疾病,在学术水平、学科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条件建设、管理水平等方面均成果显著,学术水平国内领先。

中医骨伤学学科内涵外延清楚,形成了“宫廷派正骨手法的系统化规范研究”“中西医结合矫治下肢畸形的研究”,以及“脊柱、关节退行性疾病的中医药治疗”三个明确稳定的研究方向。建立了内容完整、实用性强的数据库;提出了“筋伤疼痛,骨病变形”的新观点,在通络止痛中药凝胶新型中医外治法的研究方面取得可喜成果。

林建平认为,医院在短时间内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干部队伍是一个重要的关键因素。“心齐什么事儿都好办,形不成合力则举步维艰。”此外,领导班子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相互协作的氛围,尊重每一个人,既要讲纪律,提要求,又要给予机会和平台。

中医药是打开祖国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王成祥表示,“作为中医国家队,我们要坚决贯彻执行习近平主席关于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指示,我们有信心和定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推进中医药深入基层、惠及百姓,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以基层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另外,我们要坚持中西并重的建院理念,中西医相互补充协同发展。作为国家“211”重点工程、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名单的中医类高等院校——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第三临床医学院,作为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联盟龙头单位,我们要乘着建设“双一流”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的东风,为‘健康中国’的实现贡献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北京中医药大学全科中医药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方-证-药-剂”相结合的中药复方制剂系统研究——概述北京中医药大学杜守颖、陆洋团队研究思路与方法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研究学术思想概述
——北京中医药大学糖尿病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刘铜华教授团队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