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喾东特里”仪式:向音乐神祇和教师致敬,泰乐传统教育的伟大传承*
2019-12-11阿南纳空AnantNarkkong
阿南·纳空(Anant Narkkong) 文 李 林 译
通常情况下,所有的泰国传统音乐演奏者①“泰国传统音乐演奏者”原文为Thai musician,据阿南•纳空的解释,Thai musician在本文中泛指所有泰国传统音乐演奏者,包括业余和专业人士。为避免词义混淆,本文在翻译中不将其译为“泰国音乐家”。如无特别说明,本文注释均为译者注。每年都会聚集一处,参加“外喾东特里”(Wai Kru Dontree)仪式。这个独特的仪式涵盖了泰国音乐信仰的诸多方面。“外”(Wai)是泰国人对他人表达尊重的习俗②具体表现为泰式“合十礼”和“跪拜礼”。,“喾”(Kru)特指“教师”或具备人类和超自然领域(神祇)双重知识的“大师”。 就人类领域而言,“喾”是一个荣耀的词语,用于描述偶像级别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包括他们的现世生活及离世后留给这个世界的美好回忆两个方面。“东特里”(Dontree)是泰国音乐的常用术语,用于与音乐世界相关一切事物,包括乐器、歌曲和表演艺术。穿越漫长的泰国音乐史,“音乐老师(大师)”(Kru Dontree)这一提法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们揭示出泰国人对音乐神祇、超自然物以及音乐精神的深切钦佩:他们为地球提供了光明的艺术知识并成就了人类的思想,同时也使人们在音乐的力量中获得幸福之乐。
泰国传统音乐演奏者们相信,他们做“外喾东特里”仪式在一定程度上是为感谢过去曾教导过自己的音乐教师,向现在赋予其思想的音乐老师和学校致敬,并寻求个人未来的成功。各等级的学生都将参加该仪式,他们通过赠送鲜花和其他吉祥物(盛放于特殊碗中)的方式向老师们致以敬意。很多时候,已完成音乐学业的学生也会回来向老师赠送花环。来自其他学校的学生或演奏者们将被邀请参加这一重大事件,并在仪式中献上自己所演奏的音乐。专业演奏家在其全部音乐生涯中,都将严肃认真地对待这个仪式。有时,该仪式会将“纳塔亚西尔帕”(Nattayasilpa)③“纳塔亚西尔帕”是泰国表演艺术的统称,但该词更加侧重于描述舞蹈和戏剧。阿南•纳空说:“泰乐与‘纳塔亚西尔帕’联系紧密,因为舞蹈和戏剧需要音乐作为重要组成。具有‘纳塔亚西尔帕’内容的‘外喾’仪式有时与‘外喾东特里’仪式混合,但在细节方面二者有一些出入。如前者的主祭‘菲迪科恩’(见下页注释①)将会作为神祇的代表参与并离开仪式,而‘外喾东特里’中的‘菲迪科恩’则不需要跳舞。此外,二者在歌曲数量也有所不同。”戏剧、舞蹈艺术的各方面元素与音乐(东特里)结合起来,因为这两个领域之间关系紧密,且拥有共同的仪式执行原则。
图1 阿南•纳空(右一)携“皮帕特”乐团在2019第八届中国—东盟音乐周高峰论坛上作主题发言
在现代化的今天,一年一度的“外喾东特里”仪式仍是每个泰国音乐学校所举办的最为重要的活动。作为一个重大事件,“外喾东特里”仪式的举办时间因学校不同而有所变化。新学年伊始是一个常规的时间选项,但也可以选择一年中任何一个便利的时间举行。作为仪式举办日,“星期四”是不同学校间始终保持的一个共识,因这天被认为是仪式吉日。现在,为方便在官方工作日(周一至周五)工作或学习的参与者,一些学校可能会使用星期日作为仪式举行的另一时间选项,但是传统上我们仍强烈地尊重“星期四”,并视其为真正的教师日。
从仪式实施过程的复杂性和多元符号学中,我们可以很好地观察到“外喾东特里”仪式的传统。仪式参与者将准备“匡桑韦”(Kruang Sang Wei),包括铺陈的鲜花、带装饰的煮鸡蛋、熟食、生食、糖果、水果、烈酒、香烟、布、金银蜡烛、香烛、香火和其他献给“喾”的供品。受知识传播模式以及特定社会的经济状况的影响,仪式的祭祀对象因学校不同而有所差异。
圣乐是仪式中最为重要的抽象供品,同时也是具有极高声望的仪式组成部分。为“外喾”呈贡圣乐的主要功能是针对教师精神及仪式现场的污秽(Dirties),制作出邀请它们的“音声环境”(Soundscape)。
通常,经过几天时间的准备工作,仪式将在选定日子如期举行。从清晨到深夜,整个仪式将持续很长时间。仪式的前一天,人们将提前对大厅进行清洁和装饰。仪式自次日清晨开始。佛教僧侣将被邀请来为佛法(Dharma)诵经,并领受食品、饮料和其他供奉物。同样,佛教仪式也是将供品奉献给祖先和离世教师的通道。僧侣们离开后,“外喾东特里”仪式随即开始,所有参与者将在大厅中列席,大家点燃蜡烛和熏香,集体向音乐之灵祈祷。
仪式主祭“菲迪科恩”(Phitheekorn)①“菲迪科恩”是“外喾东特里”仪式中主祭大师的代称,是仪式中最关键的角色。担任“菲迪科恩”的人须拥有极高声望,受到所有仪式参与者(专业与业余音乐演奏者)的尊重。由资深的音乐大师担任,这一角色被人们尊为知识最为渊博的人。他通常身着类似印度教祭师的白色服饰,通过吟咏《奥葛康外喾》(Ongkarn Wai Kru)经文将音乐神祇的灵魂虔诚地召唤至地上以便其接受祭品与食物。由他所宣告的经文将与由“皮帕特”乐队(Piphat)演奏的仪式音乐《潘楞那帕》套曲(Phleng Naphat)交替进行。该乐队是一个囊括旋律性打击乐(即木制木琴和编锣)、鼓与镲一类的节奏性打击乐器和木管乐器的独特组合。“皮帕特”合奏乐也可以在被称为“孔”(Khon)的面具舞蹈剧演出以及庙会中看到。“皮帕特”演奏者们执行该仪式音乐时身着白衣。因该曲仅为此特殊活动演奏而得以完好保存,且禁止日常使用或公开练习。演奏者们需在自己乐器和相关表演上拥有十足的演奏经验。此外,参与仪式乐曲演奏的音乐家们皆需获得仪式主持的许可,且能通晓《奥葛康外喾》经文的吟咏顺序。船型木琴(Ranat xylophones)和围锣(Khong Wong Gongs)发出熠熠生辉的乐音,与“塔布通”(Taphon)②桶状的“塔布通”是 “皮帕特”乐队中的主鼓,它作为乐队的灵魂领袖,被认为具有某种神圣性。参见David Morton.The Traditional Music of Thailand.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p68.和“格隆哒”(Klong Thad)上绚丽的神圣鼓点交相辉映,刺激着仪式的整体氛围,将幻想的宇宙与现实的世界(精神与人类)合为一体。值得注意的是,该仪式中某些神圣曲目在使用上有着严格的禁忌,它们并非所有传统音乐演奏者都可以自由学习或随意演奏。演奏者在不知道其真正价值的情况下,即使进行非正式排练都是被禁止的。
表1①表1的翻译参考了张倩《泰国音乐外枯仪式——以朗•普莱蒂特•帕伊洛音乐基金会学校为例》一文中的同一表格,但部分内容特别是曲名(采用“音”“义”双重翻译),与张表有较大出入。详参张倩《泰国音乐外枯仪式——以朗•普莱蒂特•帕伊洛音乐基金会学校为例》,《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第31页。
《潘楞那帕》套目中的部分曲集描绘出音乐神祇现身时的场景与模样(The Appearances),及经文各章节所描述的其他相关活动。《潘楞那帕》套曲曲目的演奏顺序与“喾”进入仪式空间的顺序有关,这体现出基于古代神话的分层系统。在所有值得注意的《潘楞那帕》曲目中,最为重要的一首圣乐是《奥格帕皮让伯》(Ongprapirab,即《力大无穷无处不在的妖王至高神》),它是一首具有弹性速度(Rubato)旋律结构与复杂节奏的器乐曲。此外,另有一系列伴随“喾”宴飨的乐曲,展现出“喾”的祝福及其享用盛宴后返回天堂的情景。
表1按仪式各环节的顺序,从结构上为我们梳理出《奥葛康外喾》的经文说明和与之相对应的《潘楞那帕》套曲曲目清单(附简要含义)。
在“喾”之众灵享受完供品并祝福所有参与者后,便到了主祭“菲迪科恩”为各等级音乐家举行“克桡伯喾”(Krob Kru)的仪式环节。音乐新生或初学者们将借此请求学习更高一级的音乐,而那些更高级的演奏家们则将由此成为教师,其中最有经验的演奏家将获准成为下一届“外喾东特里”仪式的新晋“大师”。“克桡伯喾”环节结束后,“菲迪科恩”将告别所有音乐之灵,“皮帕特”乐队会奏响最终的圣曲,将其送回所属之地。仪式结束,技艺高超的演奏家们会就选定作品进行独奏或合奏表演。其间,其他的仪式参与者们或清理仪式用地,或享受音乐之灵剩下的食物。
此外,这里有必要提及另一个同被称为“外喾”的仪式。该仪式中的所有演奏部分都必须由专业演奏家掌握,他们需在自己参与的每场表演前演奏。这个仪式是上述年度“外喾东特里”仪式的简约版本,且与主流的“外喾东特里”仪式保持着相同的意识形态。合奏乐团的领导者通常是老师或资深的演奏家,他在点燃的烛光与香火中跪拜音乐之灵,并在“塔布通”鼓前献上鲜花、食物、饮料和金钱。之后,他会为所有表演者的圆满演出而祈祷,并对演出中可能发生一些错误请求神祇原谅。祈祷结束后,他会将供品留在“塔布通”鼓处。通常情况下,蜡烛、香烛和金钱将被插入“塔布通”的背面皮革的皮带之中,或尽可能放在离鼓最近的位置。仪式结束后,音乐将在所有表演者的自信和愉悦中拉开序幕。
今天,“外喾东特里”仪式的深厚传统仍在不断的实践中得以延续。在现代泰国音乐社团甚至现代音乐学院中,与其相关的新课程与学习方法已经得到了应用。“外喾东特里”仪式在泰国社会中的信仰地位和适用性将永远长存,它永远是泰国音乐教育的精髓。
图2 《潘楞那帕》套曲第二首《特拉桑尼巴特》(即《召集》)的演示现场。演奏者及“皮帕特”乐器,左起:克里安克·瓦里瓦,“塔布通”鼓;安马林·兰赫特,皮耐(Pinai);冉山·布道通,高音木琴(Ranat Ek);①克里安克•瓦里瓦(Kriankrai Wareewat),泰国普吉岛查龙寺学校泰国音乐教师;安马林•兰赫特(Ammarin Rangphet),泰国班颂德皇家大学泰国传统音乐讲师;冉山•布道通(Rangsan Buathong),泰国班颂德皇家大学艺术文化中心总监。李林,碰铃(Cling);阿南·纳空,“格隆哒”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