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舞蹈交流历程之“一个遗憾”与“一个心结”
2019-12-11武蕾蕾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武蕾蕾(山西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20世纪80年代,中国舞蹈界的第一所专业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校成立,实施了一系列发展中国舞蹈的举措,美国现代舞、俄国芭蕾舞,以及西方研究民间舞的舞蹈人类学方法对中国舞蹈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现代舞思想对当时学界泰斗吴晓邦先生后期舞蹈思想的形成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他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风格。吴晓邦说:“中国的新舞蹈艺术从三十年代开始就遵循着我国现实主义传统的艺术习惯,尽管借鉴和运用了美国前期现代舞的许多表现手法,但仍然是在中国传统的反映论这一基础上加以吸收,摸索创造出了具有中国气派的新舞蹈艺术风格。”
一、八十年代的“一个遗憾”
1983年,王晓蓝经过一番不懈的努力,邀请格雷姆舞团以及“收缩—放松”技术的主要代表罗斯帕克斯来到中国传授现代舞。1980年5月,王晓蓝到上海进行舞蹈教学与交流,当时中国舞蹈家协会的主席吴晓邦先生接见了她并提出中外舞蹈交流的想法,于是王晓蓝为中外舞蹈交流展开了长达4年的奔波,最终留下了八十年代舞蹈的“一个遗憾”玛莎·格雷姆未能亲自来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原因很复杂,中国当时经济的紧张、玛莎舞团内部的问题、美国筹款等,在1983年成功邀请玛莎舞团以罗斯帕克斯为代表的著名舞者来中国教学,当时还有研究舞蹈理论的美国林肯中心图书馆主任,影响了一大批中国舞蹈界中流砥柱式的人物,如高度、林怀民等。他们后来从1984年起在台湾展开了为期12年的现代舞教学,今天的台湾以林怀民为代表的现代舞蹈家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
八十年代未请到玛莎·格雷姆来中国教学成为一个永远的遗憾,1991年玛莎·格雷姆去世后,世界再无最纯的玛莎技巧。2008年玛莎舞团于国家大剧院上演,但早已物是人非。然而,时隔20年以后,中外舞蹈交流再一次面临困境,这一次侯莹书写长信,不由令我们深思。
二、侯莹的“一个心结”
2011年,侯莹以及美国舞蹈节的成员与河南师范大学院长段续达成一致,进行了为期3年的现代舞教学。关于美国舞蹈节,侯莹主要强调师资与课程设置两个方面的特点。在师资方面,由于美国舞蹈节课程的特殊性——“6 weeks school”,对教师自身的水平有一定的限制,现代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身兼数职,教育家、演员、编导融于一体。在学生跳舞时,教师加入即兴的音乐与之结合,整个课堂氛围轻松、活跃,通过看似娱乐的方式教授舞蹈知识,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教师的审美观,感受舞蹈艺术之美。就好比侯莹所说:“教育是引导,不是教授。引导的是思维,思考和想象力,教授仅仅是技术,即使技术也是引导性教授。”另外,在现代舞的课程中也有紧张的课下作业,在规定的时间内创作作品。侯莹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当年作为得到美国舞蹈节奖学金的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创作出作品。她曾在一周内与外国的学生在语言沟通障碍的情况下完成作品《七日》,这种创造力在之前是不为人知的,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潜力。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多元化,强调每一位学生参与编舞课程,跟随舞团演出,促使学生成一位专业的编舞者。这个观点与北京舞蹈学校王国宾老师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王国宾在舞蹈高等教育专访中建议剧目课程的结课方式为,学生将所有的经典角色都演一遍,并非简单的排一场汇报演出即可。这两种做法看似不同,一个重视经典,一个重视创新,但最终目的是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上台与独立创作与表演的机会,尝试不同的角色,让学生的实践经历更加丰富。
当然,王晓蓝与侯莹都在为中外舞蹈的交流付出心血,从而形成了“八十年代的一个遗憾”“四年来的心结”。然,正是因为过程的不易才显得弥足珍贵。
三、对中国现代舞发展路径的思考
对于中国现代舞的发展,笔者主要基于中外交流的方法来谈对现代舞发展的思考。玛莎·格雷姆是现代舞大师中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都非常大的人物。我们知道,格雷姆的核心的技术核心为“收缩—放松”体系。其舞蹈思想的“身心一元”论以及在过去汲取的东方文化使其与中国现代舞者不谋而合。林怀民在美求学时曾发现,相比坎宁汗的技术,格雷姆的技术更符合其自身的运动习惯,并在1983年罗斯·帕克斯等人来华教学后,又于台湾进行了12年的现代舞教学,“云门舞团”成为中国影响力最大的舞团,它的成功便是林怀民在格雷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审美习惯形成了自己的训练方式与表演风格。
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我国的现代舞有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出现了一批现代舞蹈家以及现代舞团。他们的努力推动了中国现代舞的发展,在他们中间也有一批人有丰富的外国舞团的实践经验,如辛莹为玛莎·格雷姆舞团的首席舞者,侯莹为美国舞蹈节的艺术总监。中国现代舞的发展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重视,希望我们中国现代舞早日形成自己的体系,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