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卧儿珠宝的王者荣耀
2019-12-11峰之佳士得
文:峰之 图:佳士得
若说哪个国家的人最爱佩戴珠宝,印度一定榜上有名。世界上第一颗钻石发现于此,连“克拉”这个称呼都是由印度人发明,这个国家对于珠宝玉石的喜爱,是自古以来的文化传承,更是早已根植于心的一种生活态度。
莫卧儿王朝君主对珠宝的喜爱源自强烈的文化信仰,从王朝的先祖帖木儿开始,就有搜集钻石、祖母绿、尖晶石、红宝石等珍贵宝石的传统。不同于其他各文明对宝石的加工方法,莫卧儿帝国很喜欢在宝石上面做雕刻,刻上自己的名号或是诗文。到了莫卧儿帝国的第五位帝王沙贾汗,更是用宝石建造了更为夸张的帝王权力象征的宝座。而这项传统不仅是财富和尊严的象征,还是他们的护身符。
珐琅金质猎式怀表。帕提亚拉邦巴平德·辛格大君主内填珐琅画像,背面为珐琅徽章,搭配白色珐琅表盘,18K金(英国及瑞士标记)
历代君主格外偏爱珠宝
印度珠宝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一定程度上是依靠自然环境的优势。直到18世纪以前,印度都是全世界唯一的钻石生产地。戈尔康达矿区(Golconda)出产最高等级的钻石;而喀什米尔(Kashmir)出产最优质的蓝宝石;祖母绿则是从哥伦比亚经由葡萄牙统治下的果阿港口,通过商贸交流来到印度。
莫卧儿王朝(1526-1858年),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在印度建立的封建专制王朝。在帝国的全盛时期,领土几乎囊括整个南亚次大陆以及阿富汗等地。在莫卧儿王朝的传统中,珠宝是历代阐明自身权威不可或缺的重要物件,众多来自莫卧儿王朝的历史证言都可以表明统治者对于宝石稀有性、物理属性和出处的格外重视。
例如阿克巴大帝将他的使臣派到果阿购买大量宝石,后来为了更直接地进行宝石贸易,阿克巴还亲自书信葡萄牙总督,将自己的帝国大使作为人质质押在果阿,让他将果阿的珠宝商人和其他各类珍宝派到莫卧儿帝国来进行珠宝交易。阿克巴大帝收藏了大量的没有镶嵌的宝石裸石,并在1590年代建筑了12座宝库,其中一座专门用来收藏这些裸石,另一座专门用来收藏已经做成的珠宝。一位波斯作家在1596年完成了对所有珍宝的记载,并声明莫卧儿帝国所收藏的珍宝远超过之前任何一位伊斯兰统治印度的君主。
1616年,英国第一任驻印度莫卧儿王朝大使托马斯·罗伊(Thomas Roe)在给查理王子(日后的查理一世)的信件中亦提到当时莫卧儿皇帝对于珠宝的痴迷:“这里是珍宝的世界,这里的皇帝会购买所有他看到的一切珠宝,相比佩戴这些宝石,他更中意堆积珠宝。”
到了莫卧儿帝国的第五位帝王沙贾汗(泰姬陵的建造者),更是用宝石建筑了更为夸张的帝王权力象征的宝座,一座用黄金制作,并镶嵌了众多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钻石、尖晶石以及用珐琅装饰的帝王宝座。
不同于其他各文明对宝石的加工方法,莫卧儿帝国很喜欢在宝石上面做雕刻,刻上自己的名号或是诗文等来记载自己。在17世纪的书画中也有记载金属文化的使用以及贵金属细节的处理,诸如珐琅这样新的工艺被应用。该工艺很可能是由西方使节们赠送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珠宝传入印度宫廷的。从欧洲珠宝商引进的宝石切割和金属加工技术中,西方技艺对印度王室珠宝的影响也可见一斑。欧洲珠宝商们受到了皇室的欢迎,随后他们也在一些王室的珠宝工坊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19世纪后半期,他们还参与到珠宝设计之中。
特有的男性珠宝文化
马和马夫的珐琅镶钻摆件,北印度,19世纪
这件Jigha作品镶嵌钻石,支架上悬挂 10 颗尖晶石,它可能曾被地位崇高的大君穿戴过
这件Jigha源自1675-1725年,嵌有钻石、红宝石和祖母绿宝石,在1673年被莫卧儿君王奥朗则布作为礼物赐给了他的将军
从莫卧儿帝国到印度土邦,君主、土王以及王子们对于珠宝的迷恋,形成了印度特有的男性珠宝文化,印度男人对珠光宝气的生活根植于心。印度的传统服饰无论是女性穿着的“纱丽”,还是男子的“古尔达”与头巾颜色都极为鲜艳华丽,为了与这样丝绸与镶有金线的服饰相配衬,还不能被掩盖住锋芒,印度首饰一直被冠以奢华闪耀的设计。到了18世纪,随着皇室权力向分省的转移,艺术家和工匠们也逐渐向各个地区分散开来,头巾的装饰物逐步形成风格,并分类为Jaipue、Hyderadad、Mysore和其他形式。
同时,这些珠宝也能明确辨识印度的不同社会阶层,并且一直使用到20世纪初期。随着1857年英帝国殖民印度之后,欧洲对印度珠宝和艺术的影响开始兴起。随着爱德华七世的统治,用于识别不同地区的珠宝装饰物被应用起来。Maharajas家族、Rajas家族、Nawabs家族和唯一女性统治者——博帕尔女王均臣服于英帝国,并将英帝国视为新的莫卧儿帝国。在各类仪式之上印度的家族们均佩戴着他们最华贵的珠宝来参加活动。
极致奢华的Sarpech头巾装饰
Sarpech(1800-1850 年),是一种在印度莫卧儿王朝男性贵族中流行的头饰,相信很多人应该都在某场拍卖会或者一些特定的展会中见过它。这种饰品从波斯传入印度,最早使用鸟类的羽毛插在头巾前方作为装饰,被称为Kalgi。后来工匠们通过黄金与宝石的组合仿照羽毛的形态,制造出了华丽的Sarpech。Sarpech头巾装饰 Sarpech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中间垂直的Jigha,另一部分是水平的带状Patti。
象征荣誉与地位的组合套装
在莫卧儿王朝时期,帝王们将珠宝笔盒和墨水瓶套装视为至高荣誉的标志。
嵌宝石金质柄匕首(金贾尔匕首Kinjal)。这一yali造型的手柄镶嵌精美钻石、红宝石和祖母绿,搭配精钢匕首刃。印度南部,1790-1810年
例如这个金质笔盒和墨水瓶(1575年-1600年),其上镶嵌有钻石、红宝石和祖母绿。墨水瓶对于中世纪的伊斯兰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象征意义,是王室和政府地位的标志。由于《古兰经》提到文字所具备的重要性,墨水瓶和笔盒在穆斯林文化中有很大的象征意义。笔盒是重要官员们才能拥有的珍贵物品,而王室使用的笔盒则代表着不断学习和巩固权威。
再如一把来自坦加布尔(Tanjore)或迈索尔(Mysore)的匕首,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790-1810年之间。这把匕首的金质手柄呈现精致的yali(印度神话生物)造型,这是一头狮首神兽,常见于印度南部的建筑设计中,并采用kundan工艺镶嵌精美贴箔盘形切割钻石、凸圆形红宝石和凸圆形祖母绿。
Kundan是一种印度独有的金匠工艺,珠宝工匠可以通过这项技艺在金属、硬石和其他材料上为宝石打造复杂精妙的镶座。当黄金的纯度接近100%后,先被锤锻为极为纤薄的片状,然后被切割成条状,用铁笔将其压入到设计好的位置。极高的纯度使得条状黄金在室温下进行分子键合,由此精致的镶座得以在宝石表面完成,即使是高温下容易遭到破坏的材料也可运用在珠宝设计中。
鸟类珠宝展现真正的“贵气”
鸟类,特别是猎鹰,与莫卧儿王朝和继承国的君主身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猎鹰运动是最受亲王欢迎的娱乐活动,经常出现在莫卧儿时代的绘画作品中。仔细观察以猎鹰为主题的微绘画作,它们身上的装饰,包括缚住它们的脚镯,做工都十分精美。有一对玉石猎鹰脚镯可以追溯到约1800年,脚镯环上使用kundan工艺镶座的五颗叶形红宝石,配有金色围边。这类宝石鸟类作品和装饰猎鹰的器具在帝国统治下达到生产与发展的顶峰,宝石镶嵌的金鸟被视为重要的王室礼物。
一对玉石猎鹰脚镯,每件上面都镶嵌叶状红宝石。印度,19世纪初
镶嵌珐琅宝石的鹦鹉造型珠宝,海德拉巴,德干,1775-1825年。镶嵌钻石、红宝石和祖母绿,并在其喙上饰以祖母绿吊坠,底座具有类似的装饰,中央饰以两朵绿色和白色珐琅花朵,四角饰以四片叶子
装饰艺术风格祖母绿、蓝宝石和钻石的腰带扣胸针,卡地亚。38.71克拉的八角阶梯形切割祖母绿、圆顶式小型角切割蓝宝石和祖母绿、老式单翻钻、铂金和18K白金(法国标志),1922年。此造型可以看出印度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影响。
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钻石 jigha,1907年, 大 约 在1935年经过重新设计。头巾装饰镶嵌老式长方形和梨形切割钻石,采用白金材质,背面搭配羽状支架,下半部分可以拆卸并作为胸针佩戴
而这一来自海德拉巴的金质鹦鹉可以追溯到1775-1825年,采用绿色内填珐琅装饰,饰以kundan工艺镶嵌的钻石、红宝石和祖母绿。眼睛由带状玛瑙精心制成。在穆斯林宫廷文化影响下,鸟类是为数不多的可以表达印度对于雕塑热爱的主题之一。
一窥印度与西方艺术文化交流
莫卧儿珠宝不仅影响了印度的珠宝史,对欧洲珠宝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1920年代,尤其新艺术运动时期,打造了许多惊艳的印西结合的珠宝首饰。从欧洲皇室贵族到美国上流社会,可谓是无人不戴印度珠宝、无人不爱印度珠宝。
综观所有顶级珠宝品牌,与印度关系最密切的当属卡地亚(Cartier),这种密切的关系在卡地亚许多瑰丽珠宝作品中都可见一斑。
1857年,英帝国殖民印度之后,欧洲对印度珠宝和艺术的影响开始兴起。莫卧儿王朝后期在英属印度时期,整个印度的政治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一种是印度总督直接管理的地区,剩下的则是在英国的保护下由本地的统治者统治,这些区域就被成为“土邦”,而土王就是土邦的君主。那时,雅克·卡地亚(卡地亚珠宝创始人)将他从法国带来的典型卡地亚珠宝卖给当地的贵妇们,但后来他发现,这里的男性珠宝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印度王子们特别喜欢为自己购买珠宝。之后雅克·卡地亚就经常访问印度,并定期与王室成员会面,逐渐与印度王室建立了密切关系。
1925年,卡地亚位于波斯的工坊,收到了一个特别的小盒子,盒子里装满了珍贵的宝石和珠宝,甚至还包括戴比尔斯的钻石。这个盒子是印度帕提亚拉土邦的王公BhupinderSingh寄过来的,他要卡地亚为他定制一条“配得上国王的礼服项链”。为了打造这条项链,卡地亚花了将近三年的时间,直到1928年才完工。
此外,印度本土的雕刻宝石和艺术文化风格,也给卡地亚珠宝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并且卡地亚就印度文化而产生的新款设计,也受到了印度王子的极力追捧。例如1922年问世的一件令人叹为观止的铂金胸针,小型角切割蓝宝石镶边搭配钻石装饰细节,让人联想起莫卧儿王朝宫殿和王室居所的华丽拱门。这件为人惊叹的珍藏曾属于查姆利侯爵夫人(Marchioness of Cholmondeley)西比尔·沙逊(Sybil Sassoon),她是爱德华·沙逊爵士(Sir Edward Sassoon)和艾琳·罗斯柴尔德男爵夫人(Baroness Aline de Rothschild)的爱女。在1937年乔治六世(King George VI)和1953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加冕典礼上,她都选择了这件珍宝,搭配其他她最重要的珠宝一起佩戴。
曾几何时,印度国库中最精美的宝石都被镶嵌于令人惊叹的珠宝作品中,供统治者佩戴。如今统治者已不再,但这些摄人心魄的珠宝使我们一窥印度与西方艺术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如果把纱丽视为天边光华的一袭彩衣,那么印度珠宝绝对是点亮这片绚烂色彩的完美光束。精巧繁复,奢华大气,雄浑丰满,沉着庄重,只有这样的珠宝才能真正衬托出专属于印度妖娆的独特气质,才能诠释传承千年传统中的东方神韵。
皇帝的画像(R.1658-1707),一身珠光宝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