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新闻事业就像爱生命
——从“最美妈妈”吴菊萍的故事说起
2019-12-11张姝
□文/张姝
妈妈,或许是人世间最美丽的称呼。
人们说,为母则刚,一个女人会因为自己的孩子,在危难之际冲在最前。然而,人性的力量远超这一狭隘的理解。这世界上,就有人天生具有伟大的母爱,即便面对的不是自己的孩子,也会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一切地去保护。
这个人,就是“最美妈妈”吴菊萍。
吴菊萍,1980年出生的嘉兴王江泾小镇姑娘。2009年起,她和丈夫租住在白金海岸23栋10楼。间隔她家仅数十米外,住着白金海岸22栋10楼的两岁女孩妞妞一家。
两户人家虽相隔两个楼道,但事发前素未谋面。
2011年7月2日,妞妞意外从十楼跌落。千钧一发之际,正在楼下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上去接住孩子,自己的左手尺桡骨多段粉碎性骨折。
有一位物理老师得知“最美妈妈”的故事后做了计算,体重15公斤,高度26.4米的楼,孩子从楼上掉下来做的功为3660焦(一颗机枪子弹出枪口的能量为3300焦),相当于吴菊萍瞬间接住了287公斤的物体,而一般人的手臂力量只有45公斤。
爱的世界没有力学。这种瞬间的条件反射,来自吴菊萍平日的“道德理性”——有关心他人的价值观和道德心,才会有关键时刻的自然而然之举。
一、差一点没有报道出来的“最美妈妈”
网上流传一个著名的“两万小时理论”,即“经过两万小时锻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卓越”。两万小时折算每天投入8小时,一周5天,相当于10年。
实际上,我天资平平,只不过是投入在“新闻”中的时间,远远超过了2万小时。采访吴菊萍的2011年,报社一个整版的工分大概是400分,我当时的月工分常常是一万多分,这意味着我花了更多的时间和新闻“相处”。
可是,人啊,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中时,是心甘情愿的,常感劳累,却不会觉得是吃苦。
回顾“最美妈妈”那天的采访,是一个周六,是我很普通的一次加班。当天,我接到都市快报编辑部派给我采访吴菊萍的指令时,全家在杭州周边休假。吴菊萍在杭州富阳区的一家骨科医院治疗,是一家新医院,建在距离杭州城比较远的地方。
当时《都市快报》派了多路采访力量,一些同事去了吴菊萍所救孩子妞妞救治的医院。我计算了一下我赶到采访地的距离,和编辑部汇报了情况,全家人立即放弃休假送我去采访。
到达富阳后,一车人就先离开了。没料到,当晚8点,我结束吴菊萍的采访时,发现医院位于郊区,周边还没有开发,黑灯瞎火,连个人影也没有。
截稿的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我和报社后方打着电话,焦急万分。
这时,一束车灯,由远及近来了,是吴菊萍的主治医生裘晓东。裘医生说,他第一次见到如此“厚脸皮”的记者,向院长请求减免医疗费;他又觉得我很“薄脸皮”,看到我听到吴菊萍当时说全家4口人租住20平方米的房子,每月租金800元时哭了。
他听到,我一接到后方报社电话就像是接到了军令,采访口干舌燥的我,刚打算拧开瓶盖喝的水来不及喝一口,塞进包里,拔腿就匆匆走了。他说,他知道医院附近打不到车,就赶紧追我出来了。
当时裘医生已经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他开着私家车把我从“孤零零的郊区医院”送回了杭州的报社。晚上9点一刻,我开始写稿,在次日零点30分截稿前,完成了这篇一年后获得中国新闻奖的通讯《吴菊萍,伟大的妈妈,勇敢的母亲》。
有一天,我去见了裘医生,我对他说,幸好有你送我,差一点“最美妈妈”没报道出来。他哈哈大笑说,就算我不送你,你也肯定会千方百计想办法,找网吧也好,穷尽所有办法也好,死活把稿子写出来的。那时我见到的你,就像是拼了命一样。他说得对,我爱新闻事业就像爱生命。
从来就没有不需要持续努力的感情,我和“新闻”的缘分也是这样。今年是采写完“最美妈妈”的第八年了。这些年里,我除了做日常的采访,也慢慢地致力于推动“最美现象”从盆景到风景到风尚的宣传工作,对新闻事业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实践。
我也在思考,为什么,“最美”一词能经久不衰,到今天依然爆发着巨大的生命力?
二、“最美”之花萌芽的三个原因
(一)“最美”源自民间
爆料者是邮递员。吴菊萍挺身而出的那一刻,很多杭州市民都是见证者。打进报社的最早的一个电话是当天中午12点34分,43岁的邮递员曹凤蓝大姐,在投递报纸的路上目击了这一幕。
后来,我特地打电话回访曹凤蓝。她感慨地说:“我从外地来杭州生活已经8年了,作为一名新杭州人,我觉得很幸福,能参与到杭州的‘最美现象’中。”
“最美”一词是网友发明的。事发当天,《都市快报》的新闻标题是《吴菊萍:勇敢的妈妈,伟大的母亲》,我写的这篇文章经一家国内大型门户网站转载后,3小时内8000多名网友火热留言,其中有一位网友称赞吴菊萍是“最美妈妈”。
“最美”,生动、朴素、接地气,带着浓浓网络语言风格。后来,我们的新闻报道中就沿用了网友发明的“最美”妈妈。火了八年的“最美”一词,来自于民间草根,它是朴素的群众语言,闪耀着群众的精神火花。
(二)时事造人运
现在已经是5G时代,回想2011年,正是智能手机在中国开始普及,越来越多网民开始通过手机来上网的时代。
当时,WiFi和3G正全面铺开,2011年6月底中国微博用户数达到了1.95亿。就这样,7月2日,“最美妈妈”的故事借着移动互联网的东风迅速风靡国内外。美联社、法新社、英国《每日邮报》《镜报》《每日电讯报》《卫报》、美国《纽约邮报》、福克斯电视台、中东媒体……众多境外媒体,竞相报道。
“最美”打破了国际上对中国人的老旧刻板生硬印象,展示了新时代中国人的充实丰富、自信阳光。
我也有一个体会,当面对全球讲中国故事时,我们叙述的角度,需要更生动地更人性化地描写中国普通人的形象。
(三)公道在人心
扫码阅读张姝代表作《吴菊萍 勇敢的妈妈 伟大的母亲》
事发9天后,《人民日报》对“最美妈妈”发表评论说:“在这个炎热的夏季,有什么比这更能抚慰人们的心灵呢?而因‘彭宇案’一度让人不相信‘还有好人’,也不敢轻易行善的社会,正在变得温暖明亮,爱意涌动。”
当年的社会背景是,人们在历经了“范跑跑”“小悦悦”等事件后,厌倦了造假和丑陋,内心强烈期待着人性光明、美好、善良的一面;看多了现实生活中种种不尽如人意的事,“最美”妈妈让大家突然发现,美就在我们身边,善就在我们心底,她们从来没有离开过,她们总有一天会发出炫目的光芒,照亮世界。
时任杭州市委书记当时在接受央视《焦点访谈》专访中说,“最美妈妈”吴菊萍事迹彰显了杭州这座城市的价值观,激发了这座城市对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思考,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事情本身。“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大家的守望相助,才让我们这座城市更有凝聚力。
(四)信仰如塔,不断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建设要有魂,这个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杭州不懈坚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最美”积蓄前行的力量,以“最美”为抓手推动文化建设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自2005年以来,杭州坚持每年开展平民英雄和道德模范、美德少年、公务员等“十佳”评选活动,树典型引路,立榜样育人。2008年以来,杭州市级媒体统一开设了“感动杭州——寻找我们身边的先进典型”和“发现最美杭州人”栏目。
2013年6月21日,中宣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杭州“最美现象”思想道德建设先进经验报告会,向全国推广杭州经验。近些年来,杭州已涌现出各级各类“最美人物”1.9万余名。这一个个“最美”,像蒲公英种子一样播散成为“最美风尚”。
三、“最美”开花彰显的是全社会的道德力量
事发后,吴菊萍在富阳中医骨伤医院治疗。4天后,吴菊萍所救孩子妞妞的爸爸去医院看望吴菊萍,当时我就在现场。为了留下来照顾吴菊萍去拍X光片,妞妞爸爸临时决定延迟回儿童医院陪伴女儿。他托我转交300块车钱,给医院门口等他的出租车司机。
不料,司机杨佰科坚持不肯收钱还多拿出100元让我转交。他给妞妞留了一句鼓励的话。当妞妞爸爸看到这句话时,呜呜地哭了。当时妞妞还在重症监护室昏迷,他说,等女儿醒来了,给她看。
出租车司机的故事也被我写进了“最美妈妈”的系列新闻稿中。
一位80岁的老人看了文章后托我转交给吴菊萍一封信,他说:“我为最美妈妈鼓掌的同时,也向这位出租车司机表达由衷的敬意。”
道德存乎人心,日常生活中发自内心真、善、美的自然表现,容易为大家所接受。我想,无论在危急关头还是平凡生活,美就在身边,只要激活人性的善,谁都可以成为最美人物。发现最美人物的过程,也是一次全社会道德确认的过程。
不久后,“最美妈妈”吴菊萍的故事传播开来,获得了人们如潮的掌声和祝福。
因为“最美”,素不相识的人们结缘于一件事,你们、他们,变成了“我们”,变成了一个整体。
四、如何能采写出“最美”人物
(一)用读者看得懂的表达
在采写“最美妈妈”吴菊萍后,我继续采写了“最美爸爸”黄小荣、“最美消防员”尹进良、“最美杭州人”石卓、“见义勇为军人”李鹏涛、“护士发明家”杨湘英、“小巷总理”陈浩、“最美阅览室”建设者郑蓉等众多“最美”人物,还有很多暖心的瞬间和普通人家的温暖小故事。
新闻界开展“走转改”活动时要求改文风,我想什么是朴素的文风呢?我的体会,或许就是用读者看得懂的表达方法吧。
向善的力量看不见,摸不着,用读者认同的表达,才能激发内心共鸣。2012年8月30日,8岁女孩小璇溺水。有一位路过的农民,当即跳下4.7米高的河堤,腿摔断了,又忍剧痛爬了十多米到河里把孩子捞上来。这个人,就是后来被评为“中国好人”的黄小荣,他也被很多网友称为“最美爸爸”。
当时写稿子的时候,为了让大家知道4.7米有多高,《都市快报》的同事们做了一根4.7米高的竿子,在马路上一路量过去。原来4.7米,差不多是两辆公交车叠起来的高度,它比二层楼的窗台还要高出10厘米,它是三个人叠起来的高度……新闻版面呈现时画了楼房、树木等,用图片这样生动活泼的方式来展示4.7米在生活中的实物对比高度,这比版面上告诉读者一个数字更接地气。
□图1 两岁杭州女孩妞妞从十楼坠落,路过的年轻妈妈吴菊萍伸手接住了她,小生命得救了。图为2011年7月25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妞妞要转出重危监护病房前和医师张晨美主任开心地合影。今年十岁的妞妞是一名小学生。(图片来源:都市快报,许康平/摄)□图2 2011年8月24日,吴菊萍和张姝(右)在病房做手功能锻炼。(图片来源:都市快报)□图3 2011年7月12日,都市快报一位80岁的读者请张姝(左)转交一封信给吴菊萍,信中称赞她是最美妈妈。(图片来源:都市快报)
(二)用互联网发现“最美”
当今是互联网社会。杭州的科技和互联网发达,网络在消除恶性事件的负面影响,引导群众传递正能量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沟通作用。
2014年7月5日,杭州发生“7路公交车纵火案”。我接到采访任务后,通过网上传播的视频,以及事发地路口监控,重点挖掘采写了7路公交车起火后,周边店家和过路市民、游客纷纷拿起灭火器、钝器,不顾自身安危齐心协力救助被困乘客的过程。
这群人,是这段令人揪心的事件中闪光画面的缩影。这样的正能量细节,又很快经由网络传播成为鼓励人们积极面对恶性事件的力量。
(三)用真心持续报道“最美”
在被“最美妈妈”等很多“最美”人物感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被自己感动。一个人会被什么打动,一个人在关注什么,这本身就是价值观的体现。
我对“最美”人物的关注也在持续。现在,吴菊萍在阿里巴巴集团社会公益部专职从事公益事业,帮助自强不息的困难妈妈从事电商精准脱贫。她也在杭州团市委志愿者工作指导中心挂职,致力于推动社区志愿者的相关工作。今年妞妞过十岁生日时,吴菊萍和孩子一起吹了生日蜡烛、吃了蛋糕。
今年秋天,“最美”爸爸黄小荣所救下的溺水女孩小璇也读初中了。
我关心“最美”人物故事里的采访对象们,他们现在在做什么,过得好不好,从他们身上折射的是整个大时代的变化,这背后还有更多需要深层次思考的问题。
“最美”从个体传递到群体,从瞬间变为常态,从自发培育成自觉,常态化的道德和文明秩序,还需要所有平凡人默默无闻地恪守道德,更需要社会良好的文化氛围。当不断呈现“最美现象”时,人们对这个时代的生活和未来,就会有美的感受。一花一世界,说的是,花的产生有赖于阳光、雨露、泥土……直至宇宙万事万物,环环相扣,都参与了一朵花的制作。“中国梦”也需要每一个中国人携手努力。
让“最美”在人人心里如花般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