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教育扶贫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2019-12-10陈珍玉
陈珍玉
关键词教育扶贫 目的 意义心 理素质
《周易》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物载德,说的便是人生在世,应该学习天的品格,不断地追求自我,发奋图强,同时,应该学习大地的温厚宽顺,不断的提升自我修养及境界,容载万物,清华大学的校训便是由此引用而来。贫穷使人落后,而落后便要挨打,这是铁打的教训,我国自2014年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精准扶贫以来,教育扶贫是大力普及义务教育的重大举措,当然这其中面向的群体也就包括当代大学生。
大学对每个人而言,是人生中相当重要的一段经历,在这段经历中,大部分的学生都要不可避免的要面对人生的第三次断乳期。也是这段时期,让他们学习发现问题,认识自我、探究自我。当然,也不全然如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也会遇到一些心理困扰。而教育扶贫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实施中,也会产生相应的适应性和过敏性。教育扶贫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是不可避免也不得不引人深思的话题。
一、教育扶贫引入大学教育的形势
狭义的贫困,指的是在经济上的贫困,广义的贫困,既包含经济贫困,又包含精神贫困。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贫困而不能自拔,不能自醒。教育扶贫引入大学教育,主要目的是扶贫、扶智,以教育本身为基本,扶助广大学生成为有为青年。
(一)教育扶贫.借贷
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前,可提前通过借助大学生贫困贷款来进入大学校园学习,大学生贫困贷款减轻了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使学生有学可上,家长有路可寻。也是促使贫困地区素质提升的意向重要举措。
(二)教育扶贫.奖助金
助学金、奖学金是目前高校普遍实行的帮扶政策和激励政策。助学金主要针对的是入学成绩较好,有较好学习成绩,平时积极努力的学生。学生可以通过班级辅导员、班级助理以自愿的前提下去校方申请,得到资助。助学金发放金额较小、受众面广、竞争性小,对学生而言,吸引力度小,学生获得感也较小,心理接受程度大。奖学金针对的是学习成绩优秀,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奖学金金额大、要求严格、竞争强度大、吸引力度强、相对而言,需要学生自身积极向上,努力争取,困难程度高。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会都会青睐于奖助金,部分家庭优越的学生,并不在乎这种形式的资助。
(三)教育扶智.学术交流
大学是一个平台,也是一个思想汇聚和碰撞的聚集地,发散的思想、独到的见解和高深的理论在这里都可以发挥它独有的魅力,当代高校创立协同创新中心,强强联手,多元化的举办各类型的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小分组、专题讲座等,这种便捷的交流方式,为学生开拓了思想,增长了学识,扩宽了视野。同时,各类学术的交流,也在学生心理素质方面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学生在受教后,会对传授者产生积极向上的崇拜心理,渴求自己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可以有好结果。在形而上学中,会使学生更加自主的增强自我主观能动性,发挥自我意识,自发向上。故而,这种教育扶贫扶智举措,受众面广,且对提升学会自我有显著作用。
(四)教育扶智.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教育扶贫发展的必经之路,现代大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科技,大数据、“互联网+”,以及多种媒体交流平台的并存,使当代大学生不仅需要教科书式的教育,更需要多种媒体平台共存的多形式的教育,教育信息化是融合现代科学技术、媒体平台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教育扶贫的必经之路,教育信息化高效、便捷、迅速的将教师和学生联系在一起,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方便,同时也增强了师生之间的存在感及获得感。也大大平衡了教育的公平性。教育信息化一定程度的增强了大学生心理的成就感,使大部分大学生更容易的接受自我,及周边环境的不公平性,在大学生心理建成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大学生通过这些信息化的平台由原来胆小、畏惧在众人面前讲话,转变为,乐于交流,乐于分享及帮助其他同学。以需求理论来讲,信息化实现了学生的精神需求,使学生确信了自我价值。当然,教育信息化也有不足的方面和弊端,教育信息化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信息的良莠不齐,自律性强、明辨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有效的对信息进行区分和利用,相对较差的学生则会被不良信息蛊惑,甚而误入歧途。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活动的主要因素
(一)原生家庭的影响
心理活动是人思维的另一个感性层面,一个人的性格、习惯的养成,最基本的影响因子来源于他成长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无法自主的选择的,有人可以含着金钥匙出生,而有人则出生在相对较为落后的家庭,甚至更差的家庭,大部分的人出生在各类环境都较为适中的家庭,原生家庭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优越的环境,家庭成员的心理构成及教育方式是影响孩子后天成长的主要因素。多种家庭背景,及教育环境,造就的就是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的三观。
(二)先天环境影响
众所周知,龙生九子各有所好,人则生而不同,这种不同是先天因素,是由遗传所致,这种遗传机制下,就出现了各种性格的人,有天生乐观积极向上的,有天生感性思维较为开阔的,也有介于二者之间的。人因本身各种条件的不同,在面对相同的事情时,就会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在大多数人认为是好的事情,部分人则表现出相反的表现。从大学生自身出发,在处理事情上,理智和感性会同时出现,去决定一个人的决定。每个人都无法做到完全的理性和完全的感性。
(三)后天环境影响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物种,从落地之日起,就会接触到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环境,在人成长过程中,自身也会不断地去适应环境,这种对于环境的适应性,就逐渐会成为一个人后天的性格。后天环境包括外在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學习环境。社会环境宽泛、无边际、也无法预知,是一种无形的推力。这种环境属于大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所接纳事物造成的结果是因人而异的。生活环境是琐碎的,是在遇到各种生活问题、细节后,人自我内心的归属力引之下的学习。往往这种环境造就的是较为感性、细化的心理活动。学习环境,则是人在进入系统学习后,由其身边的独立的个体对其他个体带来的或好坏的影响,这种环境是较为外在的,可控性较强的,同时,这种环境是心理抨击较为强烈的环境。是学生可承受性心理塑成的关键。
三、教育扶贫的意义
教育扶贫以文中的各种形式进入高校教育,为莘莘学子提供帮助,无论是借贷形式、还是奖助形式,大学生都是最大的受益者。在信息快速发展的作用下,教育信息化式的教育扶贫,也以最迅捷的方式冲击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在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下,一个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学习,不仅仅承载的是老师、家长对自己的期望,更担负的是自己今后人生的道路。大学对他们而言,是探索、是发现、是成就。
教育扶贫基于民生,用于民生。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肩膀上的担子重,在接受教育时,越是要强、对自己要求较高的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越弱,而对自己没有过多要求,以混日子形式为主的学生,心理承受力越强。
在教育扶贫开展的部分高校中,部分学生因为自身家庭环境较差,而产生自卑心理,不愿意过多的与周围同学交流,对外界帮助也有抵触心理,对于各类型的帮助,不敢接受,怕周边同学笑话。从心理学角度讲,这种心理的产生多是出于畏惧及不自信,是学生自身心理素质较低。而教育扶贫在帮助这类型的学生时,因依据学生自身的特点,鼓励学生正确面对自己、正确认识教育扶贫、心理学家,奥瑞森.海伦曾说过,人类的心灵深处,有许多自己无法解释的沉睡的力量,唤醒这些从未梦想过的力量,巧妙运用,便能彻底改变一生,教育扶贫对大学生而言就是唤醒神秘力量的钥匙。
教育扶贫对大多数学生产生的是积极的影响,教育扶贫方式的多样化,也使学生依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方向化选取,教育扶贫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化,让家庭困难的学生找到了经济的落脚点,心理的平衡点。让精神贫困的学生,通过不同追逐形式的教育,找到了自我的发光点。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扶贫,就是从根本出发,以思想观念及科学技术为基本技能,解决贫困。帮助当代贫困大学生,是帮助有智慧、有思想的人脱离经济的短暂贫困。从贫困的困境中挣扎出来一个学会,就会带动一个家庭脱离困境。记得,有一个真实的案例,有一对弟兄,出生在同样一个家庭,两兄弟的生活确实截然不同的,哥哥每天要参加很多的会议,甚至空闲时间都把自己的安排的满满当当,哥哥相当富有,而弟弟的生活却相当拮据,有个电视访谈节目,设置了一个角色互换的栏目,因为两兄弟的生活千差万别,故将他们邀请至节目组,经过角色互换和相互了解,弟弟最终也变得和哥哥一样富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贫穷的根本原因在于思维的守旧,不愿变化。教育扶贫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的素质影响也表现出两个层次的不同。一是如“哥哥”般的积极向上,完善大學生心理构建、增强大学生心理承受力,提升大学生自我认同感。二是如“弟弟”般的偏执己见,不肯改变,甚者出现心理抵触,缺失自我肯定的能力。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教育扶贫在大学中的存在形式,及对影响当代大学生生理素质的各类因素的简要剖析,以简短的例子探究不同学生对教育扶贫所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及过敏性,探究了教育扶贫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总结而言,教育扶贫正面的解决了当代大学生就学难的难题,对大学生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心理素质方面起到了积极可行的影响,部分学生表现出的心理上的不适应性,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教育扶贫作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人民身心素质提升的教育基石,是国家大力推进实现小康化的重要举措,我们每个公民应积极响应、落实教育扶贫、真正实现经济脱贫、思想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