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完善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及思考

2019-12-10郝淑颖

科技资讯 2019年28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

郝淑颖

摘  要: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社会上也对心理健康的教育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成为高校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据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有近三成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存在,且还在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所以各大高校已经将心理健康问题列为重要的课程之一。

关键词: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  高校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0(a)-0197-02

当前高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各大高校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扩招,对进入大学的综合考核标准降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许多学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情况日渐凸显。进入社会中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因此需要在他们进入社会前,帮助他们缓解心理问题方面的情况,让他们以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面对社会的挑战和压力。

1  高校心理教育问题的现状

大学一般会在大学一年级为新生开设心理健康辅导的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刚进入新环境的学生能够尽快适应,让学生能够在大学期间保持积极的态度,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他们承受压力的能力。但是这门课程一般仅存在于大一上学期,一周设置两个课时,除了一些大学专业的需要之外,许多心理教育课程的授课教师通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心理学方面的专业老师较少。

虽然现在从中小学校到高中到各大职业学校到大学,各个教育节点都在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也得到了国家以及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但是学生心理问题的概率还是在不断地增加,特别是因为心理问题而发生的自杀、违法犯罪等各类社会事件,让心理健康问题变得更加棘手。

即使心理健康问题还未得到一个完美的解决办法,但是学校还是在坚持针对心理教育的工作进行不断的推进和完善,也取得了一些不错的进展和效果,只是还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或者许多还未对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的学校,距离完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还有一定的差距,也没有规范化系统化的解决办法,因此我国高校在未来还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完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1 开发学生潜能

让大学生拥有心理素质和积极的心态是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这不仅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课,还是学生能够全面发展的基础。在进入社会前,大学是学生形成正確三观的最后环节和重要阶段。在进入社会之前,需要让学生对今后需要面临的社会压力、工作压力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等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帮助他们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和缓解压力的方式,让他们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三观去面对社会中的挑战。

心理健康的教育不仅是科普心理疾病的类型和理论知识的普及,而是要通过系统的教育来加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锻炼他们自我调节的能力,能够形成学生间相互疏导的氛围,帮助他们开发和探索未知的潜能,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2.2 多视角分析问题成因

许多高校的心理问题辅导都是偏向思政教育的课程内容,更注重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而没有针对心理问题的课程,所以在安排老师的时候大多是思政教育专业的老师来一起担任心理教育课老师。但是目前社会以及国际上文化多元性的发展,学生平时能够接触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差异越来越多样化,社会中不稳定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概率增加。

思政教育课程中并没有针对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仅仅依靠理论知识的教育让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必须要专业的心理知识结合实际案例,从多角度给学生分析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做到理论结合实际相辅相成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心理问题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并且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心理教育的问题。

3  心理教育存在中的问题

3.1 重视程度不够

许多高校在开设课程时还是没有足够重视心理教育的问题,开设这门课的大多数还是所选专业与心理学相关的,才会设置专门的心理学课程,没有意识到学习心理学的普遍性和重要性。而开设了这门课程的学校,老师也侧重的是理论知识的讲解,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课程,特别针对普遍学生的心理学教科书,许多高校都没有进行统一的订购。

这样的教学氛围,就导致学生也对这门课的不重视。许多学校会在大一时统一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心理问题教育课程,但是一般总体课时短且没有延续性,导致学生也不重视,特别是如果不计入学分考核的情况下,还有许多学生在上课时做与课程无关的事情。但是许多心理问题并不是刚进入大学就存在或者能被发现的,很多是随着大学课程压力越来越大以及进入社会前的恐慌而造成的,所以在大学期间需要设立具有延续性的课程,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3.2 师资力量薄弱

许多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都是依照教育部门的要求,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课程安排时就变成完全形式化的内容,特别是老师在授课时完全照本宣科,没有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许多老师都是思政教育专业的老师或者直接是每个班的辅导员进行授课,并没有心理学专业的老师,他们不具备完善的心理学知识,大多是理论性的内容,没有实例教学。

心理教育是一个相互的过程,需要通过对学生的了解与他们进行长时间的沟通,来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心理状态,但是在许多课堂中老师都是单一地输送知识,没有与学生互动。最终将心理教育变成无趣、无意义的一门课。

3.3 缺少系统的心理评测

为了加深对学生的了解,需要在开设心理教育课程的同时首先给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测评。现在互联网上虽然有许多心理测评的试题,但是内容都比较片面,没有明显的针对性。高校的心理测评就需要学校针对不同专业或者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评,这就需要学校心理教育专业的老师建立系统的心理测评试题,再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4  如何解决高校心理教育的问题

4.1 加强专业教师的团队

许多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团队,特别是缺乏专业知识的老师。因此学校需要引进一批这方面的专业教师团队,在校内进行统一的培训,并且定期对这批教师进行心理测试,帮助他们缓解压力,提升专业水平。心理教育专业的老师长期面对有心理问题的人,对自身也有一定的影响,虽然他们可以通过专业知识对自己进行心理疏导,但许多问题必须通过沟通和讲述来进行排解。因此在重视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也要重视老师的心理问题。

4.2 转换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又没吸引力,许多学生对心理问题也不重视。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将教学主体转化为学生,让学生通过提问的形式讲述遇到的问题,通过实际案例来解答学生的疑惑,同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许多人对心理教育比较排斥,认为有心理问题是很严重的事,特别是认为自己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就更加不愿意被人知道自己的心里状态,这时就可以给学生放映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纪录片或者电影,帮助他们转变思想,而主动接受心理辅导。

4.3 与学生加强沟通

许多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大多数是在进入大学之前,高考压力过大或者与父母不和諧而造成的,而刚脱离家庭到大学,脱离了长期依赖的父母而产生的孤独感也是其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之一。这时就需要学校能够及时与父母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想法,给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比如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增强学校班级同学之间的友好氛围,来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

4.4 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平台

许多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但是拒绝沟通。此时学校就可以在校内建立网络的咨询平台,平台可以分为实名制和匿名制,学生就可以没有顾忌地通过网络向老师咨询心理问题。网络平台上也可以上传一些常见心理疾病的治疗方式,构建心理知识传播平台,同时为学生配备一些心理测试,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

5  结语

高校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进入社会,是社会能够良性发展的基础。为学生提供渠道让他们的心理压力得到疏解,成为一个遇到问题能够自我调节,最终成为一个坚强的人,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础。高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升,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也是高校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目标,也促进高校得到不断进步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丛大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江丛刊,2018(27):219.

[2] 刘苗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8,4(9):77.

[3] 潘月丽.如何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3):149.

[4] 梁艳秋.浅析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及途径[J].好家长,2018(20):107.

猜你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浅析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
高等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测评的结果分析与应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