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艺术歌曲发展及演唱风格
2019-12-10张顺然
张顺然
摘 要:艺术歌曲这一体裁最早流行于19世纪初西方音乐的浪漫主义时期,发源于德国和奥地利。艺术歌曲产生于抒情歌曲的基础上,歌词大都来源于诗歌,音乐旋律十分优美,再配上精致的钢琴伴奏,形成一首首优秀的作品。本文从艺术歌曲这一体裁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入手,以时间为轴,以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代表性作曲家的创作为例,阐述了其在我国近代各时期所产生的历史意义和社会影响,剖析了从清末“学堂乐歌”时期至今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和演唱风格的变化。
关键词:艺术歌曲 发展 演唱风格
一、西洋音乐文化的传入以及中国新音乐的萌芽
1.学堂乐歌事业的产生与发展
对于我国早期音乐事业的发展最主要的也是影响最大的便是学堂乐歌活动。
鸦片战争后,以梁启超為代表的维新派积极倡导在学校中传唱音乐歌曲。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一批留学回国的人士在20世纪初开始推动有关创作以及乐歌教学的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世纪初,清朝政府为巩固统治无奈实行新政,在新政的影响下,旧的教育体制才得以改变,新型教育体制在全国开展。中华民国成立后也沿用新型教育体制,较为重视音乐教育,并做了良好的铺垫。
沈心工和李叔同在20世纪初先后赴日本考察,回国后,沈心工开始在上海中小学开设音乐课,同时也进行乐歌的创作,他紧紧围绕着青少年学生的生活特点以及心理特点来创作乐歌,其作品歌词语言浅而不俗,意义深远。李叔同一生所编歌曲约七十余首,作品能很好的结合少年学生的日常生活,结构完整。但学堂乐歌时期很多歌曲的曲调都是来源于国外,极少一部分歌曲采用我国音乐家创作的曲调。
2.学堂乐歌的演唱特点及重要影响
当时,学校歌曲主要以学生齐唱的方式演唱,类似于现在的校园歌曲,乐歌对于演唱技巧的要求不高,大都采用通俗的方式,部分用钢琴伴奏,适合广大学生演唱。乐歌在演唱时对于艺术性的要求不高,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演唱乐歌向学生传达爱国思想和平等意识、宣扬富国强兵、抵抗侵略的思想。
随着学堂乐歌活动范围逐渐扩宽,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一时期,西方音乐理论和音乐会的形式被国人接受,提升了当时国民整体的音乐素养,输送了很多音乐教育人才,为中国音乐文化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中国音乐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形成
1.新型歌曲的创作
萧友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作曲家,他编写了大量教材性著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音乐教育质量;他还与蔡元培等人创立了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该校作为我国近代第一所专业高等音乐院校,是我国早期音乐人才的摇篮。声乐是他创作的主要领域,他擅长采用欧洲的创作技法来进行中国的歌曲创作,并有着严整的音乐结构,其中一部分可以作为中国早期的艺术歌曲,代表作有《问》、《南飞之雁语》等歌曲。
赵元任是最早将西方的音乐创作技法进行民族化探索的音乐家,这点在《新诗歌集》中有很好的体现。他有意识的结合我国民间小调、戏曲的音调来进行自己的音乐创作,并重视把歌词与我国各地方言结合,其作品在演唱上有了明显的中国特色,他在这方面的探索对于我国的歌曲写作特别是艺术歌曲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一直传唱至今并被现代许多高校收入到声乐教材中,歌曲采取触景生情的表现方法,精致刻画出人物心里的之情,曲调柔美,多次应用和借鉴西方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比较以前的歌曲作品,赵元任的这些创作一种新的意境和气概。
2.初期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很多从海外留学归国的歌唱家如应尚能、周淑安等,他们回国后在国内举行了一系列的音乐会并且很多都在上海国立音专等教育机构任职,从事专业声乐教育,因此西方的声乐理论、技巧渐渐在国内传播开来。所以我国早期的艺术歌曲在演唱技巧和方法上与西方有很多相似之处,很多都是采用“西洋唱法”来演绎的。这种唱法要求演唱中气息的支持、身体各器官机能的配合下演唱出辉煌、浑厚的音色,声音富有穿透性和金属性;在歌词吐字方面讲求句与句之间的整齐押韵;将“西洋唱法”的理论和技巧同我国这一时期艺术歌曲所讲求的文学性、民族性特点相结合,便形成我国早期艺术歌曲所特有的演唱风格。
三、我国“抗日救亡时期”的艺术歌曲
1.黄自与其“四大弟子”的创作及演唱风格
至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国艺术歌曲逐渐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在前辈音乐家们的不懈奋斗中,艺术歌曲的创作得到长足发展,形式也变得多样化并逐渐趋于成熟。我国这一时期艺术歌曲之所以能有如此发展,与黄自和他的四大弟子的创作教学息息相关。
黄自于1924年留学美国,回国后任教于上海国立音专,在美留学时他便创作有四首声乐曲和十首器乐曲,但这些作品都带有一定的习作性质。黄自所创作的几乎都是声乐作品,涉及独唱、重唱大合唱等诸多类型。《玫瑰三愿》是黄自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正式发表于1933年并一直传唱至今。作品运用拟人手法,借玫瑰花的三个愿望表达出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渴望。歌曲开头用赞叹语气来赞美玫瑰花的绚烂美丽,音色轻柔温和,中间仿佛在诉说,在保持音量的前提下加大气息,使得音色变得稍稍明亮起来,节奏变得紧促同时保持吐字的清晰。黄自较著名的艺术歌曲还有《春思曲》、《思乡》等,这些作品在艺术构思上均进行了巧妙的构思,开始注重声乐演唱技巧的发挥并且大都有精致的伴奏,注重在钢琴与声乐的配合下进行意境的渲染和情感的表达。
这些特点在当时效果十分显著,从其弟子的创作也可以看出对于这种风格的延伸。其中陈田鹤的创作也偏重于抒情性艺术歌曲,代表作还有《枫桥夜泊》、《秋天的梦》等。刘雪庵、江定仙和贺绿汀也都各自创作有许多优秀的作品。这一时期作品的创作主要取材于古诗词,作品都有着浓厚的文学意境,并逐渐开始在创作中注意与声乐演唱技巧的配合。黄自及其弟子的艺术歌曲演唱风格大都表达含蓄,还要重视气息和语言的表达,这便提高了对演唱技巧的要求,演唱者要注意气息和力量的拿捏以及咬字吐字的感觉下来抒发情感。
2.左翼音乐运动
1930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掀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左翼文化运动。田汉、聂耳等人也在这时响应号召,成立了“苏联之友社”等革命音乐组织。这些组织成为革命音乐的主要创作阵地。他们进修革命音乐理论、展开钻研大众歌曲的创作,踊跃为前进影片和戏剧配乐。这一时期全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反帝反封建,因此歌曲创作也大多都围绕着这一主题,音乐风格上有了新的变化,旋律刚劲有力,歌词正义浩荡且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给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并积累了宝贵经验。
“左翼”时期涌现出聂耳、张曙、任光、田汉、麦新、张寒晖等一批代表性人物,他们各自贡献出既具有代表性又具有时代特点以及自身风格的歌曲作品。他们既是优秀的人民音乐家又是坚定的革命者,他们的创作大大推动了救亡歌咏运动的开展,并传播了优秀的抗日救亡歌声,同时也在我国艺术歌曲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留下光辉的一笔。
“抗战”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屈辱的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批判讽刺日军暴行、反映人民悲惨生活以及表达中国人民抗战的勇气和决心成为这一时期艺术歌曲创作的主题。在演唱技巧方面更多的还是以“西洋唱法”为主,但这一时期的演唱已经从含蓄转为外向,在创作中很重视发展音乐的民族风格和丰富的艺术形式,在很多作品中都加入了小调、山歌和民歌的因素,这样就使得歌曲音乐更加贴合大众,因此歌曲的演唱亲切朴实,更能引起人民内心的共鸣。
四、建国后的艺术歌曲
1.歌曲的类型变化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成为现实。我国的艺术歌曲开始逐渐脱下以追求独立民主为主题的外衣,歌曲大多洋溢着人民对于当前自由平等生活的热爱。但在当时,我国各行各业都处于起步阶段并且很不稳定,艺术创作的道路也充满了坎坷,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主要可以分为以民歌进行改编、自创和以毛主席诗词为题材的三大类型。
五十年代后,民歌风格盛行,较为著名的有丁善德根据云南民歌而创作的《想亲娘》、喻祖荣根据四川民歌改编的《槐花几时开》等。这些歌曲在保留原民歌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又融入了作曲家的个人感受以及时代的因素,在演唱时更偏向于我国民族所特有气概和特色,为我国艺术歌曲开辟了一条新的创作门路。
这期间,歌曲类型又有了新的变化,作曲家们以平等自由的生活、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等题材为基础,结合英雄人物、光荣事迹来创作新作品,如刘炽的《我的祖国》等。这些作品都注重反映建国后人民的精神面貌的变化,同时赞颂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继承并发展了建国前艺术歌曲的风格,结构简单整齐、旋律优美。
2.改革开放后的繁荣发展
改革开放后,艺术创作空前繁华。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颇有才华的作曲家如施光南、谷建芬等,以其旺盛的创造力、精湛的创作技法同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想象相结合,创作了《我爱你,中国》、《那就是我》、《在希望的田野上》等经典歌曲。这些歌曲弘扬了时代的主旋律,激发人民的爱国、奋斗意识;也以其优美的旋律、激昂的情绪活跃在各大晚会舞台,引起亿万人民的强烈共鸣。
此时国内的歌曲演唱水平也大幅提高,与时俱进,在继承发展和創新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歌唱技巧的经验和国人的嗓音条件逐渐将西洋唱法本土化。提出在演唱中树立科学健康的声音观念,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形成新的演唱风格。
结语
我国的艺术歌曲创作与演唱,经历了岁月洗礼,经历了几代音乐家不懈努力,从那段屈辱悲惨的历史中一路走来,歌曲形式和题材不断丰富、充实;创作技法和结构不断成熟、完整;演唱风格不断变化、发展,吸取西方音乐的创作特点后成功地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风格相结合,已经进入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但是,近些年随着流行音乐文化的崛起,艺术歌曲已经失去逐渐往日的地位,特别是在我们年轻的一代中,学习和演唱艺术歌曲的人越来越少。作为声乐专业的学生,通过这些年的声乐学习和演唱,艺术歌曲不但使我们声乐技巧的提高,更多的是对我国传统文化和各民族音乐风格的理解。它们在潜移默化中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可以从中悟出人生道理。我相信经过时间的大浪淘沙,那些经典的东西定会再次显现出它的价值,在历史的长河中再次浮现出来并且更加璀璨炫目。
参考文献:
[1]薛强华.试论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4(1).
[2]齐柏平.“学堂乐歌”及其意义探究[J].音乐创作,2014(7).
[3]刘再生.中国音乐史简明教程[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