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高校图书馆计算机应用发展历程

2019-12-10徐晖陆兴华罗钧

新世纪图书馆 2019年10期

徐晖 陆兴华 罗钧

摘 要 1978年,南京大学开发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机图书馆应用系统,江苏省高校图书馆的计算机应用进程正式启动,开发了其他具有开创意义的应用系统,并在情报检索服务方面走在全国的前面,完成了江苏省高校图书馆计算机应用从无到有的第一次迁移,此次迁移以自主开发为特征,推动了江苏省高校图书馆进入了以计算机应用为标志的图书馆现代化时代。

关键词 江苏省高校图书馆 图书馆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情报检索 图书馆自动化

分类号 G259.29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9.10.012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in Academic Libraries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Initial Stage of Library Computer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1978-1985)

Xu Hui, Lu Xinghua, Luo Jun

AbstractIn 1978, Nanjing University developed the first computer library application system in China. The computer application process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 in Jiangsu Province was officially launched. Other pioneering application systems were developed, and the information retrieval service was in front of the country. The first migration of the computer application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 in Jiangsu Province was completed. The migration was characterized by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and entered the era of library modernization marked by computer application.

Keywords University library in Jiangsu Province. Library computer application. Computer information retrieval. Library automation.

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序幕,至今已经40年,江苏省高校图书馆事业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推动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图书馆计算机应用的成果尤为突出,其历史影响是深远的。回顾江苏省高校图书馆计算机应用40年的历程,几乎是在空白的基础上开始了图书馆计算机应用的艰难跋涉,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历经曲折,实现了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应用技术全面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标志就是图书馆管理的全面计算机化。江苏省高校图书馆计算机应用发展历史也是我国高校图书馆计算机应用发展历史的缩影,积累了重要的历史经验。为了进一步推动江苏省高校图书馆现代化进程,本文将以技术史的视角,全方位扫描40年发展的历史环境和重大事件,并从务实的层面梳理历史脉络,回顾历史,面向未来。

1 江苏高校图书馆计算机应用发展的历史背景

1978年,江苏省共有普通高校35所,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约700余人,1982年,江苏省高校图工委成立时,江苏省高校图工委领导对当时全省高校图书馆状况的评价是“管理现代化程度很低,基本上处于手工业小生产状态”[1]。到1985年全国教育体制改革启动时,江苏省高校和高校图书馆总数增加到70所。但大部分的高校图书馆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基础薄弱,仅有极少数的高校图书馆设有技术部门。

1978年8月,教育部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校学校图书资料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图书资料工作的现代化。各校要积极开展图书资料的编目和管理现代化的科学研究,逐步创造条件,采用电子计算机、缩微机、阅读机、复印机、录音机、电视机等先进设备,使图书资料的搜集、整理、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机械化、现代化”[2]。

1979年9月,美国国会图书馆副馆长威廉·韦尔什率领的美国国会图书馆代表团访问南京,与南京的高校图书馆就美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人员培训、电子计算机网络应用等问题进行交流[3]。这是改革开放以后,第1个到访江苏省高校图书馆的欧美图书馆代表团。1980年6月至7月,教育部组织中国大学图书馆代表团访美,南京大学图书馆的薛士权参加访问团[3],这是1949年以来首个出访的中国大学图书馆代表团,也是江苏省高校图书馆的代表首次出访。代表团回国后向教育部提交了考察报告,其中对于图书馆计算机应用提出了建议,认为 “重视电子计算机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是我国图书馆工作的必然发展趋势” [5]。

1981年9月,教育部组织召开自建国以来的第2次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会议,并于会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条例》中明确了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图书资料情报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它的工作是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5],其中也确定了高校图书馆教育与情报两大基本职能。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成为高校图书馆改革与建设的重要走向,也成为了改革开放初期图书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981年12月,江苏省高教局召开建国以来的首次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工作会议,成立“江苏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江苏省高校图工委)籌备委员会,次年10月,江苏省高校图工委正式成立,成立大会提出江苏省高校图工委未来的十大任务,其中之一是探索高校图书馆如何实现管理现代化,争取把电脑引入图书馆的管理工作[1]。江苏省高校图工委代表教育主管部门,对事业发展履行调控指导的责任,至此江苏省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组织和政策保证都已经具备。

当时,国内仅有极少数的重点高校图书馆拥有中小型计算机,江苏省绝大部分高校图书馆没有计算机。1985年,全国高校图书馆拥有的微机约有100台左右,研制成功或通过鉴定的系统仅达30多个[6]。而同期江苏省近60个高校图书馆中,仅4个馆拥有不足10台计算机,专职从事计算机应用的人员不足20人。

2 自主开发推动江苏高校图书馆跨进计算机时代

江苏省是国内最早开展图书馆计算机应用开发的省份之一,1974年8月,由四机部等5家单位,联合提出设立“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经国家计委批准,列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简称“748工程”。748工程分为3个子项目,南京大学数学系①承担其中的“中文情报检索系统”子项目。

1978年,南京大学数学系情报检索教研室利用这个项目的成果,与图书馆合作开发西文图书检索系统“NDTS-78”[7],成为国内最早把计算机技术引入到图书馆领域的开创性成果,董成泰、袁名敦等学者认为是揭开了我国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的序幕[8]。NDTS-78用COBOL语言开发,采用MARC-II的简化格式,收录西文书目记录一万余条,定期为院系资料室提供书目。NDTS-78和1981年南京大学图书馆开发的《生物学文摘》(BA)定题服务系统,都是租赁大型计算机,采用脱机批处理方式提供定题服务,与国内其他情报机构的服务模式类似。用户可以从作者、书名、出版时间、分类号、登录号、题中关键词等多种途径提问,使用灵活方便[7]。NDTS-78对于中国高校图书馆而言,具有开创性的指标意义,从系统设计、数据结构、程序开发以及机读目录(MARC)应用,全过程地完成图书馆业务系统的开发与实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实验的意义大于实用的意义,并未真正融入图书馆的业务流程。

中国高校图书馆在20世纪80年代的状况仅相当于欧美国家图书馆20世纪60年代的发展水平,处于各个图书馆独立开发的基层系统阶段。而在国外,欧美国家图书馆已进入区域性图书馆集团发展时期,或者说进入区域性图书馆联盟阶段,并以中大型计算机做为支撑平台[10]。

由于当时过高的硬件价格限制了计算机的普及,并不具备大规模应用的条件,所以时任全国高校图工委秘书长庄守经就指出“从我国实际出发,逐步实行图书情报工作手段现代化,先在少数有条件的图书馆进行计算机检索试验到培训有关干部”[10]。在此背景下,当时的全国高校图工委的重点工作是将高校馆的实验性开发、基层馆技术队伍的培训作为这一时期高校图书馆的主要任务,以此逐步推动计算机应用的深化和普及。

1979年,国产计算机的DJS系列入门机型价格达到7万元[11],1981年8月,IBM公司推出准16位的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IBM PC,又称为微型计算机(Microcomputer,以下简称:微机)。1983年进入中国市场并掀起微机热,当年就有100多个图书馆采购微机[12]。到1984-1985年,IBM PC单价已达4万元(按当时汇率约为4千美元)[13]。然而江苏省高校馆在1983年的均年度经费仅为9.5万元,1985年馆均年度经费才增长到12.3万元[14],绝大部分的高校馆是无力支撑这样的投入。

微机的出现为江苏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带来契机,改变了中大型计算机一统天下的格局,成为信息产业发展历史划时代的里程碑事件。同时,首个在微机上应用的数据库软件—dBase的发布,成为当时数据库市场的代表性产品。微机与dBase数据库的结合,成为当时国内图书馆计算机应用开发的主流工具组合。

1980年以后,全国绝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计算机应用开发,基本遵循沈迪飞提出的技术路径。沈迪飞根据当时技术应用发展的状况,对于中国图书馆界的计算机应用研究突破口,归纳了四个技术选择路径[15]。江苏省高校图书馆据此在计算机应用研究选择上是以服务压力最大的流通服务为突破口。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①以微机为平台先后开发了流通服务系统,1985年9月,南京工学院图书馆在苹果(Apple)机系统中用Basic语言开发了“图书流通管理系统”,成为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历史上第1个通过鉴定的图书馆应用系统[17]。同年年底,南京大学图书馆开发的“激光条形码计算机中文图书流通管理系统”(NDTLT) 投入实用,11月,该系统和南京大学图书馆开发的“西文期刊管理及西文图书采购管理系统”,在“全国IBM微机用户协会首届应用软件评审交易会”分别荣获优秀软件三等奖[17]。1986年6月,NDTLT通过省级鉴定[18]。NDTLT用dBase Ⅱ开发管理了1.3万条读者信息,2万条书目记录,是国内最早采用的便携式激光条形码阅读器,大幅提高工作效率。配套的针式打印机条形码打印软件,极大地降低条形码标签的制作成本,被国内专家评价为“我国第一个实用的图书流通系统”[12]。

此外,南京工学院、华东工学院②、江苏工学院③等院校图书馆利用微机,针对采编管理、期刊管理和其他图书馆业务,开发了中外文书刊采购、预定查重、查缺、期刊管理等方面的单机或单功能系统。尽管如此,到1985年,江苏省70个高校图书馆的计算机系统数量实际运行的系统却不足10个,系统管理的书目数据总量不到10万条,平均每个系统处理的书目数据量不到一万条。

3 履行情报职能,推动图书情报一体化

我国的情报检索应用研究早于图书馆的计算机应用的研究,自1975年,当时的国防科委情报所和机械部情报所,就先后进行我国最初的国外文献磁带计算机检索试验[20]。主要的服务方式有:(1)引进磁带库,自研系统,开展SDI服务;(2)国际联机检索终端服务;(3)自建本地特色资源库,提供检索服务。

江苏省高校图书馆情报检索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计算机应用。1979年,南京大学图书馆引进美国《生物学文摘》(BA)的磁带数据库。到1986年,全国已有15个图书情报机构引进31余种国外磁带数据库,南京大学图书馆是其中唯一的高校馆[20]284。南京大學图书馆利用磁带数据库提供的裸数据,开发了《生物学文摘》定题检索服务系统,1981年下半年起,以季度更新的方式,为全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数百用户提供SDI服务[21],BA检索服务的对象包括全国主要高校和中科院科研单位,由于国际联机终端和光盘数据库的竞争,延续到1985年以后逐步停止服务。

1983年起,中国科技情报所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成都、重庆等地设立国际联机情报检索终端,与美国DIALOG、ORBIT等数据库连接,开展国际联机检索服务,到1985年,共在17个城市设立30余台终端[22],通过专用电话线路检索国际专业数据库的用户终端。为加强履行高校图书馆的情报职能,1984年以后,江苏地区的华东工学院、南京工学院等高校馆先后开通美国DIALOG系统联机检索终端[23]。南京工学院图书馆是江苏省高校图书馆的第一家,也是国内高校中最早开通的DIALOG终端的单位之一。国际联机终端采用的是电传终端,传输速率仅为50bit/秒,即便升级到电报线路(时分制线路),速率也只有300bit/秒,通信费用达到9.2元/分钟,还需支付结果打印、邮寄、定题服务检索式存放等其他费用[24],使用费用相对较高。南京工学院图书馆为减轻用户的费用负担,研制了“DIALOG国际联机检索模拟系统”,为用户提供本地化的模拟检索服务,以节省费用。1986年11月,该系统通过鉴定并获得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1986年“微电脑优秀应用成功二等奖”[18]。

4 结语

这一时期(1978—1985年)是江苏省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起步期。在这一时期,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完成了计算机应用发展的第1次迁移,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此时,国内图书馆系统的商业市场尚未形成,江苏高校馆处于个体发展和自主开发的时代,开发与应用集中在少数重点高校馆。尽管研发以实验性、小规模为特征,其硬件数量、开发水平均低于京沪粤地区,但取得的成果在江苏省高校图书馆计算机应用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这一应用过程中,江苏高校图书馆界也对于高校图书馆的未来发展达成了方向性的共识,认识到图书馆现代化必须以自动化系统为中心,必须拥有自己的技术队伍。

参考文献:

[ 1 ]华彬清.努力开创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新局面: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闭幕式的讲话[Z]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1982: 8.

[ 2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图书资料工作的意见[A]//郭锡龙.图书馆暨有关书刊管理法规汇览.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78.312-317.

[ 3 ]王可权,庞其武,陈英.江苏省高校图书馆事业大事记(1910-1988)[A]//陈乃林,马先阵,等.江苏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年鉴.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283-314.

[ 4 ]中国大学图书馆代表团.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学图书馆代表团赴美国参观访问报告(附专题报告)[J].图书馆学通讯, 1980(4): 16-24.

[ 5 ]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J]. 图书馆学通讯, 1981(9): 13-16.

[ 6 ]肖自力. 发展中的高校图书馆事业:在全国图书馆工作会议上的发言[J]. 大学图书馆通讯, 1985(5): 2-7.

[ 7 ]南京大学“NDTS-78”研制小组.一个实用的“SDI”系统“NDTS-78”简介[J].江苏图书馆工作,1980(1): 90-91.

[ 8 ]袁名敦,朱强,董成泰,等.高校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十

[ 9 ]年回顾和“八五”展望[J]. 大学图书馆学报,1992(5):17-21.

[10]郑巧英,杨宗英.图书馆自动化新论:信息管理自动化[M].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318.

[11]庄守经.加强高等学校图书馆建设[N].人民日报, 1981-08-13.

[12]佚名.国产电子计算机型号、性能、价格及生产厂家一览表[J].电子技术应用,1979(5):2.

[13]陈源蒸.图书馆自动化技术研究综述[A]//张白影.中国图书馆事业十年.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1989:329-357.

[14]IBM-PC个人计算机新价格[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1984(4):55.

[15]施星国.书刊调价与图书经费的关系[J].大学图书馆通讯,1986(4):35.

[16]沈迪飞.谈谈我国图书馆应用计算机的起步问题[J]. 图书馆学通讯,1979(2):66-71.

[17]李长宁.南工研制成“图书流通管理系统”[N].新华日报,1985-09-30.

[18]南京大学图书馆.激光条形码计算机中文图书流通管理系统(NDTLT)研制报告[J].江苏图书馆学报, 1986(3):63-66.

[19]全国高校图工委秘书处.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纪事(1986年)[J].大学图书馆学报,1987(5):80-82.

[20]曾民族.我國科技情报计算机检索十年进步与展望[J].情报学报,1990(1):57-66.

[21]张厚生,路小闵.情报检索[M].南京:南京工学院出版社,1987:345.

[22]邵品洪,庄建南.BA文献库的建立与检索[J].情报科学,1981(6):23-32.

[23]高崇谦.我国计算机情报检索事业的发展及有待解决的问题[J].情报学报,1986,5(3-4):327-332.

[24]顾建新.张厚生先生与东南大学图书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1):116-118.

路小闽.用微型机实现数传终端的辅助检索功能[J]. 江苏图书馆学报,1989(1):47-49.

徐 晖 南京大学图书馆馆员,江苏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办公室主任。 江苏南京,210023。

陆兴华 南京工程学院图书馆馆长助理、系统技术部主任。 江苏南京,211167。

罗 钧 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江苏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省高校数字图书馆管理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 江苏南京,210023。

(收稿日期:2019-07-20 编校:刘 明,左静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