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实质性脏器闭合性损伤中使用常规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
2019-12-10张海燕
张海燕
(弥勒第一医院超声科 云南 红河 652399)
近年来,随着交通及建筑业的不断发展,腹部实质性脏器闭合性损伤的发生率逐渐增高,已经成为了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由于腹部实质性脏器闭合性损伤的部位不固定,临床症状不典型,病情变化快,如果不能及时明确诊断并采取积极适当的治疗措施,极有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为探讨常规超声在腹部实质性脏器闭合性损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将我院收治的1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抽取的116例腹部实质性脏器闭合性损伤患者115例有明确的外伤史,1例自述无明确外伤史,且除外有心肝肾功能障碍者及恶性肿瘤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8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38岁;致伤原因为:车祸伤61例,高处坠落伤35例,挤压伤11例,重物打击伤6例,摔伤2例,无明显外伤史1例;受伤或疼痛至就诊时间为0.5~24小时,平均时间为8小时;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膜刺激征,腹部压痛、反跳痛,腰痛等临床症状,其中出现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者34例,出现血尿者7例。
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超声诊断仪,包括ALOKA-F75、GE-E8、FLIP-HD15等超声诊断仪,应用其腹部凸阵探头,频率为2.0~4.0mHz。根据患者的伤情取仰卧位、左右侧卧位或半坐位,对其肝、胆、脾、胰、输尿管、双肾、盆腹腔、肠管、膀胱以及腹膜后大血管周围进行常规纵、横、斜多切面扫查,仔细观察并记录肝、胆、脾、胰、肾等脏器的大小、形态、包膜是否连续、内部回声是否均匀、腹腔有无积液及隐窝处有无异常回声区等情况。
3 结果
116 例患者经常规超声诊断为单一脏器损伤者94例(其中脾脏损伤42例、肝损伤24例、肾损伤22例、胰腺损伤6例),两个或两个以上脏器损伤者14例(其中肝脾损伤6例,肝肾损伤3例,双肾损伤2例,肝胰肾损伤2例,肝脾肾损伤1例),发现腹腔游离积液107例。以CT或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常规超声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4.9%、82.4%、100%。
4 讨论
目前,临床对于腹部实质性脏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方法主要有常规超声诊断、X线腹部平片及CT扫描。其中X线腹部平片仅对于腹腔积气积液的检出率较高,缺乏脏器损伤的特征性表现;CT检查虽然对于腹部实质性脏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准确性较高,但是费用高,且需要大幅度移动患者;相比X线腹部平片及CT而言,常规超声检查具有准确性高、操作简便、检查迅速、无辐射性、无创伤性等优势,不仅有助于临床明确有无腹部实质性脏器闭合性损伤,尤其是有无腹腔游离积液的存在,而且能为临床提供损伤的部位、程度、种类及范围,还能实时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从而可为临床制定有效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2]。
经临床研究显示,腹部实质性脏器闭合性损伤具有共同的特征性声像图特征,即:受伤的实质脏器体积多增大,包膜(或边缘)不规整,轮廓呈局限性中断征象;当脏器损伤严重时正常结构会消失;内部回声不均匀,光点粗,可探及大片不规则状的无回声、低回声、中等回声或稍强回声区,挫伤发生的时间越长,实质性脏器内的低回声及无回声区就会越多[3];当脏器出现包膜下血肿、周围出现积血或积液时,可于脏器包膜下或脏器表面与周围脏器或胸壁间,探及梭形或不规则形的低回声或无回声区,且于无回声区内可探及细小的微弱回声及漂浮现象;当出现肾周筋膜破裂时,血液和尿液会渗入腹膜后间隙形成血肿或尿液肿物。
虽然多数的腹腔实质性脏器损伤具有共同的特征性声像图特征,但是个别病例也会因为损伤程度的不同、超声检查的时间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声像学表现。例如:当在实质性脏器损伤的早期进行常规超声检查时会在损伤脏器内探及强回声,随着病情的进展,当有血肿形成时,可探及局限性的液性暗区,当血凝块沉积时则可探及混杂的液性暗区,当血肿内有血块和血液同时存在时,可探及高回声并有漂浮现象,当血肿发生机化时则会在液性暗区内探及絮状回声、强回声及光带;再例如,脏器包膜下出现血肿时,在早期可探及液性暗区,当血肿发生机化时则会在液性暗区内探及絮状回声、强回声及光带。
在怀疑有腹腔实质脏器损伤时,进行常规超声检查不能仅满足于一个脏器损伤的诊断,而是必须要全面扫查患者的腹部,明确有无多脏器实质性的损伤。尤其是对胰腺损伤的诊断,极易漏诊,首先因为胰腺位于腹膜后,位置较深,不易受损,检查者的重视度较低,其次因为上腹部气体较多,明显影响了检查者对胰腺的观察,易漏诊胰腺挫伤但并未形成血肿或囊肿者。因此,如果临床怀疑有胰腺损伤而常规超声未发现异常者,应考虑结合血、尿淀粉酶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综上所述,常规超声在腹部实质性脏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中具有准确性高、操作简便、检查迅速、无辐射性、无创伤性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