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规划遗产”概念辨析及相关问题初探

2019-12-10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城乡规划遗产城乡

邹 涵

(1.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2.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6)

世界遗产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突出而典型的科学、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对地球环境演变和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记录、保存、启示和传承作用。文化遗产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随着国际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遗产类型也得到大量补充。人类历史上重要的城乡规划遗产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值得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尤其与城乡旅游、公众参与、规划教育等进行结合开展研究。建议将其作为一种新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进行保护。文章涉及的“城乡规划”是基于当今城乡规划学学科的概念,它是人居聚落营造、城市规划、城乡规划、环境空间规划等时代演进的统称,是指人类为符合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对生存空间进行的一种创造性设想和计划,是群体或个人在相关知识体系下的意识活动。其中部分实现对生存空间的建设实践,并形成与该意识活动对应的建成场所,体现着时代特征和地域文化。

人类的城乡规划活动历史悠久。中国最早的城乡规划理论可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不仅规定了王城空间布局的理想标准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相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也规定了不同级别的城乡如“都”“王城”和“诸侯”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乡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等级差异。其城乡规划布局制度尊崇儒家礼制思想,对中国古代城乡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而战国时期的《管子.乘马》提出与之不同的规划理论,“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于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丰富了中国城乡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规划理论。

城乡规划集中体现了人类对于适应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意愿,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想与实践。它不仅整合了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多种深刻反映人类生存现象的知识,更是规划制定者解决相关问题的智慧表达。长期以来,它都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发展。这种影响尤其体现在一些世界著名的城镇中,其中很多已发展为超级大都市。纵观世界城乡规划发展历史,有许多经典的城乡规划与建设案例值得人类共同铭记与继承。

文章试图厘清相关概念,提出其保护意义与价值判断的依据,并尝试提供一些保护与利用思路以供参考。

1 “城乡规划遗产”的概念及其意义

1.1 “城乡规划遗产”的概念初探

(1)城乡规划的定义。虽然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状况不同,城乡规划内涵有所区别,但通常认同城乡规划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城乡发展目标、合理利用空间资源而进行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综合部署。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被各群体、团体及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同时,因为城乡是人类公共生活空间的高级形式,考虑城乡发展历史,其内涵范围应包括古代的聚落和聚居点等人居环境空间。

(3)城乡规划遗产的定义。“城乡规划遗产”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对人类城乡发展或规划学科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或具有普遍价值,包括体现人居环境空间布局和建设成就的空间规划知识体系和技能,以及与其相关的实物和文化场所。它包括著名的城乡规划思想与理论、城乡规划法律法规与政策、城乡规划设计蓝图、城乡规划机构、典型城乡空间等。它是群体或个人在相关知识体系下的思想意识活动,其中部分实现对生存空间的建设实践,并形成与该意识活动对应的建成场所。

文章对城乡规划遗产及其相关概念的属性关系进行梳理(图1)。城乡规划遗产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其影响和价值往往通过物质文化遗产体现。其中尤其需要辨析的是城乡文化场所的属性及其与建成遗产的关系。城乡文化场所虽然主要以城乡空间的物质形式存在,但作为城乡规划思想与理论经过空间建设和管理后的产物,其主体是规划知识体系的结果呈现,因此仍认为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建成遗产”是一种以建造形式塑造的物质文化遗产,它由建筑遗产、城市遗产和景观遗产3大部分组成。建成遗产作为城乡规划遗产的建设结果而存在。城乡规划遗产还包括未实现但仍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规划思想及蓝图。

1.2 “城乡规划遗产”的意义

理论意义上,城乡规划遗产从城乡规划学视角出发,扩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与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成遗产互为补充,形成理论与实践的对应关系。城乡规划遗产记录了人类适应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体现了具有特定时代和地域性特征的创造性思想与实践价值。在城乡规划学科的城乡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领域,城乡规划遗产的相关研究能够形成遗产档案,总结历史经验,帮助梳理城乡文脉和发展脉络,发掘城乡文化特质。

现实意义上,对城乡规划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有助于促进城乡文化特色的形成,推动历史城乡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发展,促进地方文化的发扬,促进旅游业发展。

2 城乡规划遗产的特征、分类与价值

2.1 城乡规划遗产的特征

城乡规划遗产具有历史性、科学性、文化性和杰出性特征。历史性是城乡规划遗产的基本条件,它是经过一定时间沉淀的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科学性是城乡规划遗产的核心特征,它体现了当时历史时期空间规划的哲学、科技、艺术等知识体系。文化性是城乡规划遗产的内涵特征,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地域性文化背景。杰出性是城乡规划遗产的重要性特征,它对后世城乡规划理论和实践产生较大影响,是某种范式的代表。

2.2 城乡规划遗产的分类

2.2.1 按地域文化分类

城乡规划遗产在世界范围内可按西欧、东欧、东亚、南亚、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太平洋等地域进行划分;城乡规划遗产在中国范围内可按荆楚、齐鲁、中州、燕赵、关东、巴蜀、滇云、两淮、西域、草原、八闽、豫章、吴越、三晋、三秦等地域划分。

2.2.2 按内容分类

城乡规划遗产按其内容属性可划分为规划知识技能体系、实物、文化场所3类。其中规划知识技能体系包括规划思想与理论、规划机构、规划法律法规与政策;实物包括规划设计蓝图、模型、档案资料等;文化场所包括建筑遗产、城市遗产和景观遗产等建成遗产。

2.2.3 按体系分类

城乡规划遗产按体系可分为行政体系、运作体系和法规体系。不同时期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体系不同。如中国的规划运作体系包括空间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

2.3 城乡规划遗产的价值及典型案例

遗产价值判断与评估是遗产保护的核心问题。价值判断与评估可使遗产保护从狭义的技术保护角度,提升为涵盖社会、文化、经济等领域的跨学科整合工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操作指南》规定,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具备突出的普遍价值。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研究也取得一定成果[1]。根据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价体系现有研究成果,文章提炼城乡规划遗产的价值主要为以下5个方面,并分别举例说明。

2.3.1 历史价值

历史价值是城乡规划遗产的核心价值。经过一定历史积淀,且对后世具有影响力的城乡规划方可称为遗产。规划遗产的历史价值有助于保留某一地区的城市文脉,对当今城乡规划具有参考借鉴意义,有必要对其进行传承,使其得以持续发展。

元大都及明清北京城中轴线规划是城乡规划遗产的历史价值体现在中国具有典型性的案例。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说,一条长达8 km,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自元、明、清三代至今,以紫禁城为中心向南北方向延伸一条城市中轴线,两侧布局有太庙、社稷坛、天坛、先农坛等历史建筑(图2),是几千年来中国古代都城通过空间规划所体现出国家政治制度的唯一“活化石”,是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的最高形式,是彰显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载体,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独特人类文化遗产[2]。这条中轴线规划成为传承至今的规划思想,形成了具有独特中国都城特征的城市空间形态。20世纪90年代规划的亚运村、2001年规划奥林匹克公园和奥运场馆,均延续中轴线规划,具有极高的历史传承价值。

2.3.2 科学价值

城乡规划学是一个学科群,涉及建筑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应用这些学科的科学知识进行综合协调,进行规划编制和管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城乡规划遗产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具有科学价值。

相比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价值是城乡规划遗产独特性价值属性,对后世城乡规划实践检验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1944年,英国著名规划师艾伯克隆比(Sir Leslie Patrick Abercrombie)编制的大伦敦规划(Great London Plan),应用 “调查-分析-规划方案”方法,对伦敦中心人口进行疏散,规划了一个结构为单中心、同心圆的4层封闭式系统,由内到外划分了内城、近郊圈、绿带和多个新城组成的外圈(图3),采取放射路与同心环路结合的交通路网。它体现了20世纪初期以来西方规划科学技术的精髓,有效控制了当时伦敦市区的自发性蔓延,提高了城市绿地率,对“二战”后世界很多大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

2.3.3 艺术价值

城乡规划遗产影响或形成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城市风貌,反映了当时的艺术审美风格,对人们的艺术审美产生了影响,具有艺术价值。艺术价值是城乡规划遗产的外显特性,其所形成的城市肌理、城市风貌和建筑艺术通常在城市历史地段中得到保留,从空间尺度、视觉、心理感知等方面直接或间接产生美感。

为解决城市破败拥挤、市政设施缺乏等问题,奥斯曼爵士(Georges-Eugène Haussmann)于1852—1870年开展巴黎改建项目(Haussmann's renovation of Paris),整体考虑了巴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大量拆除建筑后扩宽街道形成林荫大道、建设给排水系统、增设公园、架设桥梁、重建市中心等,控制建筑高度和立面风格,建设大量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广场、住宅和公共建筑,以及公共设施如喷泉和雕塑。如改造戴高乐星形广场成为12条呈放射状大道的中心,对道路两侧的建筑高度和立面形式进行控制(图4)。宽阔的林荫大道、整齐优美的建筑以及广场上精美的雕塑,共同形成了巴黎独特的城市面貌,巴黎因此得以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的“最美城市”与“艺术之都”。

2.3.4 社会价值

制定城乡规划的终极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安定和社会进步。城乡规划是实现社会价值的技术手段,城乡规划遗产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问题、价值取向和解决方式,社会价值是城乡规划遗产的价值目标。

1929年,美国社会学家克莱伦斯.佩里(Clarence Perry)针对城市低密度蔓延和社区邻里关系问题提出了“邻里单位”的理论,提倡以学校为中心建设5 min步行距离的社区。通过混合利用土地,完善公共空间和设施,推进以邻里关系为纽带的公共空间拓展,促进社会公正和阶级融合[3](图5)。这一规划思想以社会融合为出发点,是对田园城市理论的补充,并为美国新城市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城乡规划遗产的社会价值。

2.3.5 经济价值

经济价值体现在对城乡规划遗产进行利用的过程中,既能对城乡规划遗产提供经济支持,使其得到反哺保护,又能发展旅游产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上得到实现的城乡规划理念或方案以建成遗产为载体,以城市遗产、景观遗产和建筑遗产的形式呈现。因此保护并开发这些建成遗产能够促进城市特色风貌的形成,从而促进旅游服务产业和相关文化创意等产业的发展。

1859年,现代城市规划奠基人之一塞尔达(Cerdà)为巴塞罗那新城建设提出带有实验性质的网格式街区模式规划,塑造了独特的城市特色风貌(图6)。该规划为现代巴塞罗那城市形成和发展打下基础,对世界规划历史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规整的城市街道与精美的建筑遗产一道,使巴塞罗那成为西班牙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吸引了全世界的游客。旅游业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3 城乡规划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城乡规划遗产保护的核心问题是遗产价值评估,应明确城乡规划遗产的价值构成及其特征,根据各种价值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多个方面对城乡规划遗产的价值进行界定和衡量,构建价值评估体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遗产价值评估方法。同时,应进一步研究城乡规划遗产的保护方法,结合建成遗产协同进行保护。

在城乡规划遗产的应用方面,建议利用规划遗产体现城乡特性并提升城乡居民认同感;在旅游设施和城乡公共空间中提供专题信息或展览;保护城乡规划遗产中的建成遗产,如中轴线、广场节点、标志性地段、景观等;发展相关产业,如旅游业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制造业等。

4 结束语

文章对“城乡规划遗产”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建议将“城乡规划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除了上文提及的单体城市规划方案类型的遗产外,还应继续对城镇体系规划类、区域规划类、城市设计类等遗产类型进行研究探讨,并进一步探索城乡规划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方法。

猜你喜欢

城乡规划遗产城乡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遗产怎么分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决策理念及运用探究
千万遗产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