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态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助推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

2019-12-10张灿强龙文军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活态遗产地梯田

张灿强,龙文军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 100810)

党的十八大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二十字既是乡村振兴的建设内容,也是衡量乡村是否振兴的标准。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1]。活态性是农业文化遗产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这一特征的重要内涵就是农业文化遗产历史悠久,但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生产和生态功能。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活态”传承农业文化遗产,使遗产地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样板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需要至少满足5项:①保障当地居民的食物与生计安全;②具有遗传资源与生物多样性及多种生态服务功能;③蕴含生物资源利用、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本土知识和适用性技术;④拥有丰富的文化多样性,在文化、信仰、艺术、社会组织等方面具有传承价值;⑤具有特色的农业景观和水土资源管理方式[2]。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与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有很大的契合性(表1),从一定程度上讲,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也就达到了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

表1 乡村振兴总要求与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问题实际上是代表了一类特殊地区的区域发展问题,这类区域农业历史悠久,生物和文化多样性丰富,当地居民往往对农业依存度大,而生态较为脆弱或处于重要生态功能区,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这类地区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可以从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保护与发展要求出发,探索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乡村振兴之路。文章将从5个方面探讨如何挖掘和利用遗产资源,助推遗产地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1 活态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助推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91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超过2/3的以主导产品命名,福建安溪铁观音、内蒙古敖汉小米、云南哈尼梯田红米、河北宣化葡萄、江西万年贡米、陕西佳县红枣、浙江绍兴香榧、浙江青田田鱼等,都是特色物产的典型代表。目前,这些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水平不一,有的已形成区域性名牌产品,但更多的产品影响力不足。政府要加强公共品牌建设,用好农业文化遗产这块“金字招牌”,研究出台农业文化遗产品牌管理办法,做有文化内涵的农产品。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上下功夫,发展功能性食品和保健食品,拓展产品附加值。

随着农业文化遗产品牌影响力的加大,加上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使遗产地成为乡村旅游的热土。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一个地方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等都是一个考验,很多遗产地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短时间内大量游客涌入给予生态系统难以承受之重,长此以往系统会受到难以修复的损害。由于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的限制,造成游客体验一般。应适度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完善道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等作用,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合理引入工商资本,防止出现农民将房屋“一租了之”以及乡村旅游无序发展和恶性竞争的局面。

2 活态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助推生态宜居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仗。农村人居环境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村庄的清洁卫生问题,它是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三生”空间的有机统一,缺一不可。农业文化遗产在本质上是一个完整的生产系统,同时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维持区域生态安全作用突出[3]。

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遗产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生态智慧。以云南哈尼梯田(图1)、湖南紫鹊界梯田(图2)为代表的南方稻作梯田系统,不仅发挥着生产功能,更具有重要生态功能。“森林-村寨-梯田-水系”所形成的“四素同构”系统,其山顶森林的水源具有涵养功能,土壤透水能力好,形成自流灌溉;梯田耕作有效保持了水土,这种结构使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紫鹊界梯田一带有“天下大旱,此地有收”的说法,这是对梯田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真实写照。山东夏津黄河古道的古桑园发挥了重要的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的功能。江苏兴化垛田(图3)垒土成垛,垛上耕地,适应了当地地势低洼的自然条件,起到了抵御洪水的重要作用。遗产地具有生态宜居的良好基础,但往往地处生态脆弱区或重要生态功能区,要以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思路进行系统保护。

遗产地蕴含了中国朴素的生态观,比如,种地养地、循环利用。湖州桑基鱼塘便形成了“塘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零污染。在农业文化遗产的各功能中,生态功能是基础,遗产整体功能发挥以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为前提。活态传承农业文化遗产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同时挖掘遗产地的生态智慧,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系统的“零排放”。

3 活态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助推文明乡风

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农业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形式,包括传统精神信仰、民风民俗、民间传说、诗词歌赋、民间艺术等。这些文化形式对维系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发展民俗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例如,以瓯江鱼类和青田田鱼为原型的青田鱼灯,与青田民间艺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青田鱼灯舞。每逢重要节日和庆祝活动,青田都有鱼灯舞表演,这是人们欢庆丰收的重要表现。如今,鱼灯舞跳上了米兰世博会舞台,彰显出青田人的文化自信。这类民俗歌舞也是当前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重要基础,成为吸引游客重要内容。

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不仅展现出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还保留着古镇、古村落、古民居等历史风貌,展现出乡村振兴中留住乡韵、记住乡愁,保留传统文化基因,守护文化根脉的应有之义。活态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就要让这些文化形态“活”起来,注重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博物馆保存、影像记录等形式,做好遗产留存工作。同时,还应加强传承人的扶持和培育,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后继有人。

4 活态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助推治理有效

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人民在长期共同劳动和生活中形成的村规民约、节庆习俗,具有教化功能和社区管理功能,是发挥乡村自治、德治和建设乡村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

哈尼族对“寨神林”的崇拜,使哈尼梯田的森林生态系统保存良好,从而维系了整个系统的稳定。耕种收割时的换工互助习俗,人们从中受到的教化不仅是协作与互助的观念,还包含了礼仪、人际关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哈尼梯田“木刻分水”,紫鹊界梯田的“高水高走”,这些约定俗成的习惯有效解决了水资源合理分配,维系了村民间的和谐。哈尼梯田上人们摆出长街宴不仅是为庆祝丰收,更传达了一种分享的喜悦。

当前,要把这些维系乡土社会关系的乡规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联系农村实际,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运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搭建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广泛参与的渠道,不断增强农村群众的价值认同,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

5 活态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助推脱贫攻坚和生活富裕

已认定的91个国家重要农业遗产覆盖近40个国家级贫困县,且与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区有很大的重叠性。农业文化遗产实质上是一个农业生产系统,农户是其真正的“主人”。遗产保护说到底是要保护好其传承人——农户,很多贫困地区的遗产地,生态脆弱、生产条件落后,保护难度更大。只有处理好农户发展问题,尤其是农户生计问题,遗产保护工作才能有效开展,遗产才能获得有效传承[4]。

现实中,遗产地群众通过特色物产、品牌效应、新兴业态、古村活化、文化自信等形式助力脱贫攻坚[5]。遗产地也涌现出一批通过保护和利用农业文化遗产,实现生活富裕的典型。如浙江青田县龙现村,在贴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标签后,成为世界有名的小山村。该村独特的山水文化、田鱼文化、民俗文化、华侨文化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带动了当地以“农家乐”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发展,旅游业年收入200万以上,成为当地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深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生物资源、景观资源等价值,通过多功能性发挥发展相关产业,逐渐成为遗产地群众脱贫攻坚和致富奔康的路径选择。在产业发展中,应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农业文化遗产的直接经营者和保护主体是农户,要把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留给当地农民,让农民在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农业文化遗产中真正有获得感。

6 政策建议

农业文化遗产地还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比如基础设施薄弱,扶持力度不足,管理和技术人才匮乏,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等,未来在活态传承农业文化遗产方面建议:①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财政支持力度,整合涉及生态保护、产业融合、扶贫开发、全域旅游、民族文化保护等方面的资金和项目,在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品牌建设等方面,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遗产保护与发展。②推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实用人才,加强对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管理能力。③完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加贫困户参与遗产扶贫的途径,引导通过土地、农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股等形式,开发农业文化遗产资源。

7 结束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总要求与农业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有很高的契合性。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认定,继而推动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在探索农业文化遗产地所代表的一类地区的乡村振兴问题。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壮美的生态景观、悠久的传统文化、深植人心的民风民俗,这些都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资源,遗产地的干部和群众要善于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让农业文化遗产迸发出现代活力,走出一条“遗产”振兴之路。

猜你喜欢

活态遗产地梯田
中国七地入选全球首批地质遗产地名录
名医名家活态传承的现状及研究思路
甘肃梯田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与活态传承的策略
《晨云soho》《初晨soho》《漫漫云峰》《日出梯田》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龙脊梯田
申遗重要俦;じ重要
福州喜娘 活态传承的闽都婚嫁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