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音乐教育创建高师办学特色探索
2019-12-10卢婷婷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
■卢婷婷(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
音乐教育的关键在于审美功效,它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触动受教育者的听觉神经,让受教育者由心而发地感悟音乐,提高其音乐审美能力,让其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情感得以释放和升华,人品得以历练和提升。《论语·八佾》记载“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意为音乐形态美给人的感觉。
音乐教育以音乐审美为根本形式进行实施,音乐教育内容包含了审美教育,它是实现受教育者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必经路径。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形式,美育即审美教育、美感培育,它让受教育者具备领悟美、感受美、鉴赏美、评论美、创造美的能力;它是情感体验和表达的过程;它可以开启感性思维模式向理性思维模式转换,推进理性思维模式向创造性思维延伸。音乐教育以音响、节奏、时值、旋律、速度、音高、和声、力度等音乐要素激发受教育者的意念、意象等概念性的符号向情绪、情感等体验性的活动转移。音乐教育具有培养人、创造人的功能。
创建高师办学特色需要寻找与其他高师办学发展具备可比性、可持续性,形成错位发展,极具特色的办学思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指出:“人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马克斯·德索提出:“最早的歌是劳动的歌,它使劳动变得轻松而且便于能量的储藏。”闻一多说道:“原始人最初因情感的激荡而发出有如‘啊’、‘哦’、‘唉’、‘呜呼’、‘噫嘻’类似的声音,那便是音乐的萌芽,也是孕而未化的语言。”中国古代文献《吕氏春秋》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以上阐述,我们清楚地看到音乐缘由与人的存在及需求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音乐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音乐教育是培养人的感觉、知觉、想象、判断、推理、创造、灵性能力的主体性教育过程。
■公共音乐教育的概述
公共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立美与审美。立美是“建立美的形式”,是主体掌控与创造客体,是主体审美形态、意识、行为传递审美观点的过程。审美是“对于美的形式的愉悦感受,或对于丑的形式的抵制应答”,是主体获取审美观点的过程。立美的结果是审美的依据,具备审美能力的程度是立美的条件,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主体立美创造过程中融入了审美观点,并感受着审美愉悦感,在主体审美过程中,释放着立美影响因子,并在音乐美的欣赏中按照美的规律构建自己的审美意识,形成自觉性与主动性的审美活动。
人的审美意识建立,是人在审美、立美的活动中形成的思维与观点,它包括审美认知、审美感知、审美态度、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体验,是体现个体自我创造的成果得以展现的过程。创造始终贯穿在人的劳动生产工作中,人以“美的规律”进行创造,在创造的过程中取得成果和经验,让人在精神中获取满足感。人正是在自我创造价值中追求愉悦感,从而形成审美心理定式,建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音乐审美过程中,形态美让人在听觉、视觉中产生美妙的视听感,从而激发人的想象力、幻想力,情态美让人的各种情感、情绪得以宣泄、满足与调整,意态美让人的意志力得以建立,使人获取精神食粮,体验音乐美带来的内心愉悦,释放灵魂深处的思索,风格美让人欣赏与感受丰富的音乐情趣。人通过感受、体验、表达、创造音乐美,让主体建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切不断形成喜爱美的心理定式和审美取向,由此让人不由自主地以审美观判别自己的行为和意识,判断社会的美与丑。
■高师人才培养与公共音乐教育
(一)高师人才培养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师人才培养已经步入多元化时代。如何培养什么规格的人才能适应社会需求,是高师办学一直以来所聚焦的问题。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人才的任务要求下,高师办学的任务是以增强学生创业就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中包括德育、文化基础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教育者系统深入地宣传中国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教育,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社会认同感。人文素养教育具有独特的育人优势,它为学生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坚实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培养民族自豪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准确掌握岗位所需的技能,具备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的职业精神。
人才培养质量的差异及学生就业率低下将影响高校办学效益与发展。在科技发展、人才竞争的激烈环境下如何寻求生存与发展,是高师办学长期以来面临的问题。人才培养如何界定为合格,是工作能力或是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一个人立足社会不仅依靠智商,情商更是推动个人立足社会,稳步发展的必要因素,音乐教育是情商培养的重要部分。
(二)公共音乐教育的作用
在“互联网+”背景下,音乐逐渐走出传统的音乐厅、剧场和戏院,通过电视、电脑、网络等大众媒体迅速普及,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可分割的部分。各行各业都需要不断尝试从音乐中吸取灵感,将音乐思维方式渗透到自己的工作和研究中。音乐的感受、想象和创造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质。在过去的音乐教育观念和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过分强调单学科音乐知识和技术的传递,而忽略了综合音乐素养的提高。对音乐而言,心灵提升与人格养成,是音乐对于人的真正意义。公共音乐教育不仅传播音乐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且将古今中外一切经典性的音乐遗产,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尽量广泛地接受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各种音乐作品,对音乐作品进行感知、理解、欣赏和评论,从而全面提高其审美水平和文化素质,只有通过音乐的联通,才能造就具有通感和智慧的高素质人才。通过接触音乐,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艺术品位,使他们知道艺术在人类发展史上以及在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环境中的价值。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音乐素养的高低越来越成为社会文明程度的一种体现。
公共音乐教育作为教育手段,让人在立美与审美活动中以美引善、以美入真、掌握美的规律。人在对美产生感知力与感悟力能转化成寻求真理,探索实施规律的掌控力,转化为科学创造的洞察力。通过音乐教育对人寻求美的审美意识构建,让人在生产劳作中不由自主地形成立美需求与行动。
音乐教育立美与审美过程,能使人的创造性思维与操作能力有所提高。音乐所产生的音响有自然音响与非自然音响,而非自然音响需要人去制造、创造,在此过程中需要立美主体把握音乐结构相应的联想力转化为想象力,音乐产生的动态音响时需要立美主体具备操作能力。人立美与审美中具备了创造性思维与操作能力,将迁移到人的生产劳作中,能提高物质生产效率,提升工作者素质。
音乐教育立美与审美过程,能使人正确掌握事物规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在掌握音乐排序与构造中把握事物发展动态和规律。人可以在掌握音乐立体声效和多声思维中建立立体思维,人在音乐表演中能把抽象的音乐符号用肢体感性地表达。
■公共音乐教育彰显高师办学特色
(一)高师办学理念
高师办学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质,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为目标,在百家争鸣中彰显特色。音乐教育是实现高校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就教育师资而言,在广西还有众多贫困山区学校需要大量合格师资,需要在农村基层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桂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主要居住着壮、苗、侗、瑶、回等少数民族,基础艺术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呈“贫富不均”的现象,特别是基层农村学校,基本无专、兼职艺术(音乐、美术)老师,导致绝大部分农村学校无法正常开设艺术课程,制约了农村地区艺术教育的实施与发展,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整体教学质量。农村基础教育改革,迫切需要具有时代性、综合性、规范性的适合基础教育的师资。为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高校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就要兼容和整合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各种形式,让学生逐步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并接受实践技能方面的训练。通过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系统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师素养,获得从事基础教育教学与研究的基本能力,具备基础教育的教学资格。处于桂北的高师院校应该紧紧围绕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以提升学生音乐素质和音乐实践能力为踏级,以开展课外音乐活动为辅助。通过实施公共音乐美育,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美、表现音乐美、创造音乐美、鉴赏音乐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形成“以德立校,以艺兴学”的办学理念,为广西城乡中小学培养专业基础扎实,音乐素养良好,实践能力强的多科型师资。
(二)公共音乐教育实施
高师院校可以利用艺术教育师资,在教师教育专业中制定应用性、特色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公共音乐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形成具有高师办学特色的教学体系,强化公共音乐课程,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开设系统的音乐素质普及教育,如《艺术导论》《音乐鉴赏》《舞蹈鉴赏》《戏曲鉴赏》等课程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音乐鉴赏能力。面向全体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开展音乐实践技能教学培训,如《声乐基础》《合唱指挥》《器乐》(葫芦丝、陶笛、口风琴、牧童笛、吉他弹唱、古琴等)、《舞蹈》等课程,培养学生具有音乐特长,毕业后成为工作岗位的艺术骨干和文艺活动的组织者。面向有音乐基础的学生开展专项培训,开展多层次与多样化的课外艺术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十佳歌手比赛、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等,培养学生具有参加校内外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的能力,组建学生艺术社团,聘请行业专家、民间艺人进行指导,毕业后成为基础教育、企事业单位、社区文化活动的骨干力量。高师办学中有效运用公共音乐教育,成功打造学校办学特色已经初显成效。例如以传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古琴艺术”教学,建立古琴社团及开设相关课程,凸显学校“艺术兴学”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古琴艺术”特色教学的标杆作用,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升学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积极服务地方文化经济的发展。
高师院校可以着力于公共音乐教育与学科教学相渗透,融入“艺术兴学”的教学理念到各专业教学中,以音乐教育促进各专业教学,让学生以“美的创造”理念学习专业课程,提升学生专业素养。高师教师教育专业与公共音乐教育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实施中,逐步形成了师德养成教育、教学技能提升、艺术素养浸润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成为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全科型教师,在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中勇挑重担,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与好评,“走艺术兴学路,创特色师范牌”的高师办学特色得到充分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