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进展期胃癌诊断的应用
2019-12-10周智君
周智君
(泰州市人民医院 江苏 泰州 225300)
此次研究主要是对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进展期胃癌患者临床资料,对病理诊断结果和不同部位CT图像实施对比分析,在进展期胃癌患者当中全面分析三期增强影像学表现,希望能够通过影像学图像给予临床诊断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经病理检查和胃镜检查证实为进展期胃癌34例患者,其中男性20岁,女性14例,年龄27岁~76岁,平均年龄为(58.1±7.5)岁。本组患者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站隐痛,呕吐,消瘦,恶心以及肿块等,所有病例均经过胃镜和手术病理证实为进展期胃癌患者。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此次研究,患者及其家属知情。
1.2 方法
给予患者64层螺旋CT扫描仪实施检查和扫描,在检查之前需禁食10小时,在本组患者当中有8例未进行空腹准备,在扫描前30分钟给予所有患者900ml温开水,前20分钟给予20mg盐酸山莨菪碱化,针对前列腺肥大或者青光眼患者禁止使用盐酸山莨菪[1]。对于幽门部和胃窦病变患者需要在左侧为加仰卧位;对于贲门病变患者则需要使用右侧位加仰卧位,胃体前壁和胃窦病变患者则需要左侧位加俯卧位。扫描范围:膈面至十二指肠。管电流250mAs;管电压120kV,矩阵512×512,层厚50mm,螺距3.4,对比剂为90ml碘海醇,应用高压注射器(速率2.8ml/s),三期时相为动脉期(第一时相),静脉期(第二时相),平衡期(第三时相)[2];将上述各个时期的图像传输到工作站实施血管重建和多平面重建,观察肿瘤形态以及浸润范围和深度,淋巴结CT值,是否存在转移和临近脏器侵犯,对比分析病理诊断结果和CT诊断结果。
1.3 TNM分期标准
T1:内壁动脉期出现强化,胃壁呈多层结构,厚度在5mm以上;T2:增厚处胃壁呈边缘光整状态,局部胃壁厚度在5mm以上,动脉期呈均匀强化,病变周围脂肪线清晰;T3:胃壁厚度在5mm以上,病灶边缘毛糙,动脉期强化不均匀,浆膜面不规则,脂肪线模糊[3]。T4:临近器官无脂肪间隙,胃壁厚度超过5mm;N0:淋巴结未发生转移;N1:与病灶相距3cm范围内发现淋巴结转移。N2:与病灶相距3cm范围内发现淋巴结转移;M0:未发现远处存在转移。M1:存在明显的远处转移。
1.4 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患者数据资料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本组进展期胃癌患者当中,经过病理证实为:10例胃窦胃癌,14例胃底贲门胃癌;8例胃体胃癌;2例全胃癌。
平扫结果:有15例患者胃壁增厚,呈现节段性不均匀增厚,诊断检出率为44.12%;15例患者为肿块突向腔内生长,诊断检出率为44.12%;13例患者为增厚胃壁与周边脏器脂肪存在间隙,诊断检出率为38.24%;8例患者为胃壁增厚,肿块向腔内外生长,与周边脏器粘连,脂肪间隙消失,诊断检出率为23.53%。增强扫描的2例患者存在病灶异常强化,诊断检出率为5.88%;有13例无淋巴增大和强化,诊断检出率为38.24%;手术证实为2例患者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直径小于10mm,有1例患者胃癌N1期淋巴结,有2例患者肠系膜根部N3期淋巴结漏诊,增强扫描检出率为94.12%。
3 讨论
进展期胃癌螺旋CT三期扫描,患者可接受大辐射剂量,减少辐射剂量方法声主要是采用管电流和管电压降低方式,然而该种降低措施无法全面减少辐射剂量。扫描螺旋距大小与辐射剂量之间存在较大关联性,因此,为了确保曝光时间和图像数量相同,随着螺距增大会相应缩小减少时间。按照此次研究可以看出,采用螺距较大扫描方法能够降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进展期胃癌胃壁不规则增厚,在应用阴性对比剂之后,在胃壁充盈良好状态下,胃壁环状增厚会导致胃腔不规则狭窄和变形,会导致胃部柔韧性僵硬并逐渐消失,伴随周非对称胃壁增厚站,呈现非对称的向心性狭窄,并且形成溃疡[4]。胃壁软组织肿块,会向腔内外突出,肿瘤向外侵犯,超出正常轮廓,胃周边脂肪层消失,提示肿瘤已经突破浆膜组织和器官,形成淋巴结远处转移现象。使用多层螺旋CT能够显著表现出该种变化情况,凹陷底部不光滑,边缘不规则;黏膜面病灶动脉期存在慢性强化现象,胃壁异常强化,浸润到肌层的病灶,在黏膜面强化之后高峰时间会显著强化于正常胃壁,延长时间。在淋巴结增大之后会造成膈角后淋巴结直径超过8mm,其他部位的淋巴结直径超过15mm,平扫CT值为25HU,静脉期为80HU以上,动脉期在70HU以上,属于阳性淋巴结标准,能够显著加强胃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水平。
综上所述,给予进展期胃癌患者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能够为临床手术指导提供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