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的治疗分析*
2019-12-10张玉娥罗民新王贤儿关琴笑
张玉娥,谷 捷,罗民新,王贤儿,关琴笑
广东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暨南大学附属江门中医院,江门529031
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eningosepticum)为无荚膜、无芽胞的革兰阴性杆(G-)菌,为条件致病菌之一。脑室外引流术是迅速降低颅压、清除脑室内积血、脑疝的常用急救手段[1];但因脑室外引流管将颅内外沟通,容易导致颅内感染。笔者参与对1例脑室外引流术后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所致颅内感染的治疗,综合病情及实验室检验结果,作了经验性用药,对症契合,取得了良好效果。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48岁。因“外伤致头痛、头晕,胸闷,左侧肢体乏力”于2017年8月8日入院。入院查体:T 36.8℃,P 80次/min,R 20次/分,BP 150/96 mmHg;呈嗜睡状,可简单对答。头颅左侧颞顶枕部瘀肿,有一长约8 cm的伤口,已清创引流,压痛(+);鼻咽、口腔无血性液体流出;四肢肌张力正常,颈稍抵抗(±)。头颅CT示:脑室内大量积血、以左侧更著;蛛网膜下腔出血。当日即送手术室行“局麻下锥孔左侧脑室前角穿刺外引流术”。术后予以头孢呋辛预防感染、减轻脑水肿、预防癫痫、神经营养等治疗。
诊断: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左侧颞顶枕部头皮挫裂伤;高血压病2级(高危)等。
2 治疗经过
8月10日尿量3000~5 000mL,出现高热,体温达39.4℃,降钙素原(PCT)为0.18 ng·mL-1;CT示左侧脑室积血,引流管呈留置状态,蛛网膜下腔出血,两肺下叶少许炎症并双侧少量胸腔积液。临床召药师会诊,嘱行痰涂片、痰培养、中段尿培养等检查。建议将抗菌药改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4.5 g q8h。
期间患者体温稍降,8月13日又回升至38.7℃;PCT为0.10 ng·mL-1;脑脊液红色浑浊,有核细胞数277×106/L,红细胞4+,潘氏(Pandy)试验2+,脑脊液总蛋白673 mg·L-1,脑脊液细菌培养(-);回报示中段尿细菌培养(-),痰涂片不合格。复查CT与8月9日片对比,左侧脑室内积血及左侧额叶血肿较前增多,蛛网膜下腔出血较前增多,两肺下叶病灶无变化。药师建议再行中段尿培养、脑脊液培养、取深部痰涂片,加做导管培养,加用万古霉素1 g q12h、并于第5次给药前检测其血药浓度。
期间患者体温反复,回升至39.0℃。8月18日检查:外周血WBC 18.78×109/L,NEUT 15.73×109/L,PCT为0.15 ng·mL-1;脑脊液红色浑浊,有核细胞数3 152×106/L,红细胞2+,潘氏试验2+,脑脊液总蛋白1 610 mg·L-1;检测万古霉素血药浓度7.60μg·mL-1,中段尿菌培养(-),痰培养鲍曼不动杆菌2+(常用抗菌药物均敏感),在脑脊液及导管中均培养出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无抗菌药物敏感性数据)。临床药师建议,拔除左侧脑室外引流管,将万古霉素加量至1.5 g q12h,于第5次给药前检测其血药浓度;停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换用利福平针0.45g qd。之后体温降至37.2℃。8月21日检查:外周血WBC 6.44×109/L,PCT为0.03 ng·mL-1;CT示两肺状况趋好。
9月1日复查体温36.8℃,WBC 3.67×109/L,PCT<0.02 ng·mL-1,脑脊液生化常规基本正常;中段尿培养(-),痰培养(-),脑脊液培养(-);CT示:双侧脑室内积血及左侧额叶血肿较前减少、密度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已基本吸收;原双肺少许渗出灶已基本吸收;停用万古霉素、利福平注射液,观察数日患者情况稳定,遂出院、门诊随访。
3 讨 论
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是院内感染的一种条件致病菌之一,属于多重耐药菌,该菌极易感染新生儿和早产儿,表现为化脓性脑膜炎和败血症[2],通常好发于高龄、免疫力低下、合并多种严重基础疾病、大量广谱抗菌药物治疗、长时间入住ICU、接受侵入性治疗的患者[3]。该菌对一般用于治疗G-菌感染的抗生素天然耐药,总体上对头孢菌素类、氨曲南、碳青霉烯类、庆大霉素、四环素基本耐药,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仍保持一定敏感性,而常用于治疗G+菌感染的抗菌药如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利福平等有体外抗菌活性[4]。
根据患者开始的PCT结果、CT影像资料,临床怀疑为常见的院内肺部感染,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后稍有好转,并未完全控制感染。药师结合各项检查结果,考虑患者脑外伤术后又安放引流管,致脑部感染可能性大。虽然近年脑部术后G-菌感染增多,但仍以G+菌感染为主,在脑脊液培养结果未明时,加用万古霉素常规剂量抗感染,并要求按时检测万古霉素谷浓度。万古霉素应用3天后,患者感染仍未控制,这其中有两点原因:其一,未及时查检万古霉素谷浓度(当时万古霉素谷浓度7.60μg·mL-1)[5],从而导致未及时根据药物浓度及时更改万古霉素剂量;其二,脑外伤术后患者呈多尿的病理反应,处于“大进大出”状态,药物代谢加快,致使其血药浓度降低。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回报后,临床药师根据所测万古霉素谷浓度结果及患者病情,调整其剂量为1.5 g q12h,仍要求给药第5次前检测血药浓度。调整剂量后万古霉素谷浓度达22.50μg·mL-1。脑脊液及导管中均培养出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但未给出药敏信息,其原因是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尚未给出该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和敏感性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的界定值。近几年有关医院得到的该菌药敏结果,提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其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该患者先期已使用该药8天却未控制感染,考虑该菌可能已耐药,而万古霉素对该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接近100%,克菌有望。后考虑利福平对该菌的活性亦佳,且脂溶性良好,可较好地通过血脑屏障,故万古霉素联用利福平,以期快速控制患者的颅内感染。
医院成人颅内感染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的临床病例较少见,药师考虑患者最大可能是术后引流管污染造成。该菌的药敏试验尚无标准,需测MIC值,且其药敏实验回报迟缓,情况严峻,临床药师综合考虑患者病情和细菌耐药情况,提出经验用药的指导意见,对症契合,使患者得到了成功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