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和心理疏导的几点对策
2019-12-10王冉
王 冉
一、临近就业产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
近两年来就业的形势严峻,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会遇到越来越多的矛盾和困难,有的经过不断碰壁,在挫折中成长,最终找到心仪的工作。而有的则会出现心理障碍,产生畏惧不前、逃避甚至厌世的心理状况,需要高度关注。研究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有如下几点:
(一)无助彷徨
由一个环境进入另一个环境必然引起不适,有的适应较快,迅速明确自身角色,融入社会大家庭。而有的则适应较慢,经过多次摸索、碰壁,逐渐适应社会,但还有的学子会出现无助彷徨的心理状态,以往是依靠家庭的支持随心所欲的生活,毕业以后就要一个人打拼,家庭帮不了什么忙,农村的孩子更是如此,如不尽快调适心理状态,很容易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患。
(二)烦躁焦虑
“毕业就意味失业”,研究生毕业后存在就业困难,但又无可奈何。现代社会,信息高度发达、人才高速流动、竞争日趋激烈,不但要面临同届学友的竞争,还要和往届生、大学生“争抢夺食”,个人对能否找到满意的工作,实现人生理想,深感忧虑、紧张不安。这种情绪随着毕业、就业的日益临近愈加强烈。
(三)害怕改变
迟迟不敢迈出“最后一步”,缺乏勇气迈出舒适圈。没有认识到迈入社会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现实表现中,有的学生毕业后,面对就业受挫,滞留家中,面对这种现象,就要采取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办法积极实施心理干预,使其尽快摆脱困扰。
二、引发研究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
(一)就业压力大
有研究表明,近两年研究生就业压力明显增大,主要原因是当前严峻的就业环境。从人才供应角度来看,近两年来,随着毕业大学生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多和学历管理的混乱,导致研究生学历的含金量下降,增加了研究生的就业难度。从就业岗位需求来看,随着国内经济改革转型,新经济发展较快,传统行业日落西山,而传统行业包含了相当多的就业岗位。新兴行业还无法完全消化吸收因转型分流而出现的富余劳动力。从不同专业就业程度来看,研究生不同本科生,对专业方向分类、研究学习更加精细,有的专业热度高,就业好,而有的专业社会成熟度低,就业岗位有限,竞争力强,就会出现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情况。另外,研究生就业也存在“上有博士、下有本科,中有往届毕业生”的竞争态势,科研机构和高校以博士为主,企业单位更倾向于有职场经历的本科生,这无疑增加了研究生的就业难度,这也是为什么近两年公务员考试和博士研究生报名人数逐年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就业期望高
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高校深造多年,学历高,就业相比大学生而言更有优势。因此,其对工作位置、未来发展、福利待遇有更多诉求。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2019年我院共有博硕士在校生58名。经调查显示,有18.6%的研究生有意向留在高校任教,有65.7%的研究生有意向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上班,只有15.7%的研究生有意向到企业工作。其中优先选择“工作稳定、有各类保障”职位的占89.3%,尤其是女研究生,占比达到了95.6%。其中,75.8%的研究生认为毕业后合理薪资水平为6000~8000元。对就业地点的选择,73.9%的研究生选择内地或者一线城市发展,整体而言就业期望还是比较高的。
(三)生活压力大
当前房价、物价高,生活成本大,父母亲朋对自己的殷切期望,个人对自己没有单位接收、没有归属感的强力落差,给毕业生形成前所未有的压力。研究生已经到了结婚和生子的年龄,需要考虑工作城市的发展前景、教育资源和个人发展等诸多因素,使得研究生在找工作时选择的空间相对缩小。
(四)职业规划缺
学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对毕业生就业具有指引、指导的作用。有助于毕业生端正就业心态,促进就业实践。就业指导工作做好了,可以缓解研究生的就业心理压力,促进研究生就业。近年来,就业指导已经列入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而研究生职业规划方面的内容涉及不多,专职的就业指导老师较少,很多高校就业指导老师都由辅导员兼任。辅导员本身就对当前的就业政策认识不清晰,平时也忙于业务性事务,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专业的培训,只是照本宣科,根本没有任何指导作用。研究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规划和求职技巧缺少了解,就业时也比较迷茫,甚至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和目标。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对58名硕博研究生的调查显示,有76.4%的学生表示对未来发展没有明确规划感到缺乏方向感,有57.6%的学生表示考取研究生目标仅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对未来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
(五)对就业政策缺乏了解
对未来不确定性充满担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对就业政策的不了解。在问卷调查中,有58%对就业政策完全不了解,80%的人员对就业政策略知一二,非常清楚的少之又少。另外,对西北地区而言区域经济发展的落后,造成学生就业选择面不多,也客观上影响毕业生就业。性别因素也是引发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主要发生在女性研究生身上,个别职业不适合女性就业,有的单位出于雇佣成本原因拒绝女研究生,社会上的隐性性别歧视仍然存在。影响研究生就业还有个重要因素就是研究生自身竞争力不够强,清华北大竞争力要比一般211和985院校要强,211和985又会比二本三本要强,主要原因就学校教育的学生素质不够过硬造成的。有的研究生对自身能力素质没有清晰定位,对就业形势错误判断,容易造成愿望与实际的强烈落差,产生心理问题。
三、研究生就业心理疏导对策
(一)注重思想调整
思想是行为的总开关,思想不通,行为不顺,导致状态不佳,最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一定要抓好思想调整,调适个人状态,尽快以良好状态迎接就业。一方面,从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出发努力充实自己,增强个人综合素质,提高个人在职场的竞争力。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考取相关职业技能证书,进行有效的学术探讨。另一方面,积极开拓生活空间,多参加户外活动和学习,增强人文素养,自觉陶冶情操,促进生活品质的提高。
(二)抓好心态调整
研究生要积极立足自身抓好心理调整,要根据客观环境和条件来改变自己的心态,不管是“好牌”还是“烂牌”都要有好的心态去面对。要拥有一颗平常心,不斤斤计较。“胜不骄、败不馁,荣辱不惊”。面对个人就业成长要努力,结果不好也不要烦躁,应该学会控制情绪,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一是树立高远志向。人之初,贵在立志,也难再立志。而当前的教育在立志方面做得不够,导致很多学生到大学、研究生阶段还处于懵懂状态,因此要树立高远志向,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发展联系到一起,将个人梦融入强国梦,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发展和价值的实现。二是大胆试错。谁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不能因为担心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风险就畏首畏尾,前怕虎后怕狼,这也不敢做、那也不敢。做明天的事我们虽然无法指导,但可以凭借经验来预测,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即便遭遇挫折,也是会有弥补的机会的。有句话说“做了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做肯定会失败”,因此,要放下心结,努力尝试。三是要总结经验教训,分析自己在求职中失败的原因。不能求职受挫就将原因全部归结为自己的能力不足。有的失败也许是因为岗位需求和自身的专业不符,也许是求职者的价值观和求职单位的要求不符,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因此,要客观分析自己求职失败的原因,不断整合自己的优势,弱化自己的劣势,为下次求职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积极就业指导
学校作为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机构,担负着培养教育日常管理的重要职能。针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应采取多种办法,积极进行引导,帮助毕业生建立起客观、理性的职业价值观。
1.建立就业指导机构。有条件的高校可设立就业指导机构,其主要职能应该是积极与校外联系,收集社会就业信息,发布招聘告示,协调地方成功人士来校做报告、搞交流,做好学生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当前很多高校都有实习基地,应发挥产学研机制,设立创业项目孵化基地,鼓励学生在高校期间创新、创业,鼓励教师创业创收,使得高校学生零距离感受社会环境,培养就业技能。
2.设立就业指导课程,高校可设立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整体教育计划,设置学分要求,定期组织就业辅导教育,强化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职业定位、增强学生对就业市场和就业政策的了解,帮助研究生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3.跟进开展就业辅导。对就业屡屡受挫,向学校寻求帮助的学生跟进开展就业辅导,采取SW0T分析法,分析优势劣势,摸清问题症结,制定针对性措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4.开展职业规划。从研究生入学起,就针对个人性格、能力、兴趣爱好科学评估、规划学生的职业规划,设计路线图,让研究生从入学起,就学有目标、干有方向。
此外,学校应配备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通过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给予有心理困难的研究生必要的指导,解决其心理上的障碍及困难。学校还应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普查,尤其是毕业季来临之际,及早发现学生心理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干预。还应在高校开展相应的心理学课程。在研究生遇到就业引发的心理问题能掌握科学的方法来抑制心理疾病的产生。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转移注意力,调节负面情绪,学会宣泄,从而缓解自身的压力,消除自己的不良心理,维持身心健康,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四)多措并举提升研究生能力素质
1.加快推进院校改革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紧跟社会发展设置专业,灵活设置专业课程和研究生培养计划。改革产学研合作体制,深化产学研合作,政府应在前瞻性基础研究方面加大投入,院校与企业事业单位加强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让研究生更多地参与研发项目,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
2.严格出口控制
坚持宽进严出原则,抓好研究生教育,对“不合格品”,延缓毕业甚至降级学习。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加强研究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增强研究生思想道德水准和心理承受能力。
3.强化社会实践导向
将学生社会实践科目作为学习生涯中一项重要工作,把社会实践指标具体化、量化,便于高校操作,如到企事业单位、科研团体参与工作,到生产一线、市场一线、科研一线工作,掌握实际情况,为下一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五)正向鼓励激励
学校作为研究生学习生活的载体,应积极加强正激励引导,鼓励研究生参与竞争、勇于接受失败,提高内在竞争力。
1.开办成功学、心理学相关课目
邀请著名大V来校演讲、座谈、交流思想。充分利用当下便利的网络资源,开展网络授课。
2.提供能力升级接口
对有能力提升需求的学生开放能力升级“接口”,比如说,对接社会上成熟的培训机构,帮助毕业生取得职业能力技能证书。对接企事业单位,积极派出研究生到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实习见习,积极培养个人团队合作的意识,培养个人适应社会、适应就业的心理状态。对接博士考取“接口”,联系各大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掌握博士研究生报考相关资讯,积极为志愿学历升级的毕业生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3.积极心理干预
就学校而言,对在就业遇挫、个人思想郁结、出现自闭、自虐等倾向的研究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其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之乐观面对生活、面对压力、迎接挑战。校园同时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转移研究生就业心理压力。
4.积极组织研究生毕业座谈会
我院每年在毕业季都会组织毕业生座谈会,让当年的毕业生分享自己的求职经历和经验。通过研究生自己的经历,可以让在校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本专业的就业方向以及就业单位对人才的岗位要求,这样给以后的研究生就业提供了一手的资源和经验。
(六)发挥家庭、同学、组织功能作用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使人性格开朗、给人带来归属感,还可以帮助有就业心理困惑的研究生转移自身注意力、放松心情。构建组织、家庭、同学朋友三级心理防护圈,家庭要多从实际出发,从就业形势出发,不要与亲朋好友盲目攀比,给研究生本人造成巨大压力。家庭成员、同学朋友之间要多加强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在面对就业挑战过程中的不良情绪,及时提出合理建议,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心态面对就业。学校班级要发挥组织作用,利用同学、朋友、家人掌握研究生就业情况和心理状态,以便发现心理问题苗头时能够及时心理干预,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针对个别内向的学生,还是要发挥组织功能,定期了解其动向,根据其需要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其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