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职教育与产业匹配的“一带一路”国际化发展分析①

2019-12-10曹玲琍

市场周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国际化一带一路人才

曹玲琍,郭 彬

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快,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逐渐聚集成为一体,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格局。“一带一路”是中国继“改革开放”之后实行的全方位对外合作的举措,有利于推动各地区国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职教育是国家培养专业人才和综合性复杂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国家经济政策关系密切,“一带一路”政策背景下,进行高职教育与产业匹配的“一带一路”国际化发展研究,有利于提升高职教育的国际地位。

一、高职教育与产业匹配的内涵及特征

(一)高职教育与产业匹配的内涵

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特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实践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匹配是指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结构下,根据产业布局形式对高职教育进行结构调整,在发展的进程中不同级别、专业、种类格局需要基于产业布局进行调整,从而实现与产业的匹配融合。

随着“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化,世界格局和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革,国内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也在适时进行调整,外部环境的改变是高职教育适时做出调整、加紧与产业结构和布局衔接的重要保证。

(二)高职教育与产业国际化匹配的服务领域

高职教育属于教育的一种类型,与高等院校并列为国家进行人才培养,是辅助产业调整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产业和行业人才培养进行服务类别的分类,按照产业分类法,其第一产业主要基于自然力而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才,属于生产型,其产业属性赋予的人才专业特征是具有现代农业和生态环境相关的技术;第二产业主要是接种机械、电力等实现规范化作业,其人才要求掌握器械电力相关的技能和素养,能够完成批量化、标准化作业;第三产业人才定义是服务型,其面向的人群主要是需求服务的客户,包括以现代科技和技术类型为主的人才。根据产业服务的范围和属性差异,教育部将高职教育分为四种不同类型:Ⅰ型对应第一产业,与其相关的行业类型进行匹配;Ⅱ型教育重点是针对第二产业,Ⅲ型基于第三产业从事服务类相关产品,高职Ⅳ型则是对应的通用型,是综合上述三种类型的产业技术而言。根据行业属性来进行划分,通常将高职教育范围内的专业人才划分为农业、纺织服装、工业和信息化、环境保护、机械、建材、电子商务、旅游、文化艺术、金融、广播影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51个行业。

(三)高职教育与产业国际化匹配的特征

1.教学内容的国际化匹配

高职教育与产业国际化接轨,需要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这是基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分析,事物一切都处于变化之中。“一带一路”的实施进一步融合国际特色,结合国外不同地区国家产业的特征有针对性的培育人才,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实现国际化匹配的目标。课程实施是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载体,要积极进行结构调整,重点从学生结构、教师队伍及课程三个方面实现国际化同步。留学生人员与国内学生的比例,同时要积极拓展不同国家学生间的交流沟通。教师方面要从本校教师中外籍教师比例、留学教师比例及具有外企经验工作人员的比例进行有效的衡量,及时进行调整。课程国际化从目标、内容、管理及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有效的改革。

2.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匹配

人才培养方面要实现国际化匹配,需要实现教育专业的转型,在提升学生人才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要充分与国外市场接轨,以区域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专业内容,同时对学生专业比例依市场需求做有效的调控,实现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的专业技能,发挥教育和技能优势,抢占国际市场。

3.教育管理的国际化匹配

高职教育在国际化匹配中需要在管理上进行个性化发展,突出自身特色,改变过去传统中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方式,充分提升信息化、电子化水平,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充分提升数字化管理的水平。专业方面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充分发挥学生在专业方面的优势,积极拓宽办学思路,提高教育管理的开放程度,通过合作办学来吸引国外不同的教育理念,实现国内外教育的互补。

4.教育合作的国际化匹配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大国,在出国留学政策和资金方面均给予了大力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多为新兴经济体,以发展中国家为主,是区域经济增长快速发展的地区。由于各地区文化、宗教、政体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通过教育合作可以增加文化交流,增进彼此的友谊,教育合作渠道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首先,开展教育互联互通合作,学生教育间的签证便利化,逐步将语言教学融入课程体系中。积极倡导不同国家与中国院校合作,设置本国语言专业;鼓励开展中国课程相关研究。其次,进行人才培养合作,政府要扩大支持力度,尤其是在奖学金设置方面。最后,共建合作机制,在协商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教育合作布局,推动沿线国家教育的发展,实现标准化、统一化。

二、高职教育与产业国际化发展模式匹配路径演变

(一)改革开放初期国内产业的工业化发展导致以国外教育模式输入为主的国际化发展模式

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后,我国市场逐步走向国际化,经济飞速发展,到20世纪末期,经济总量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国内产业和工业化水平逐步增强,国内落后的传统教育与当时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当时主要是基于国外教育输入的方式来实现国内教育与国际接轨,但由于国内外条件的局限,国外引入教育模式非常有限,政府在出国留学方面的支持缺乏力度,尤其是在资金方面不能确保大量人员实现留学教育。在改革开放初期阶段受到国内教育水平限制,通过国外教学引入的模式来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人才,从而为确保国内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石。

(二)国际人才输入培养国内产业急需人才的国际化教育模式

在20世纪末期,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凸显。从一定程度上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中。但受到当时教育水平的局限,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在数量和技能水平方面不能通过国内教学来实现。为确保经济发展不受到阻碍,国内企业积极引进人才,从国外输入大量的技能人才来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求。在该阶段,一方面从国外积极引进特殊专业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在教育方面实行改革,充分借鉴国外教学模式,引入先进的理论知识和办学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尤其是高职教育充分发挥其优势,短期内满足市场需求,为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三)我国产业国际化需求引发高职教育输出的国际化发展模式

在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中国首先面向东盟各国进行高职教育输出,逐步走向“无边界”化和跨国发展的道路,高职教育国际化是高职教育资源不同地区基于市场规则进行合理流动。高职教育资源的输出,基于跨国办学、联合办学、互派留学生、出国访问、进修等不同模式走出国门,融入世界经济体中。发现问题,提升水平,扩大影响,实现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发挥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国际化是“双向化”的交流,坚持输出与输入相结合的原则。高职教育作为文化、技术等合作与交流的有效途径,已经超越了产业生存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概念,承担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所需的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重任。此阶段,中国与东盟地区开展广泛的教育输出的国际化发展模式,通过人才、教学和就业三方面来完善发展模式,促进人才、教育、经济的交流。

三、高职教育与“一带一路”国际化产业匹配发展的策略

(一)高职教育与企业合作的国际化人才需求匹配策略

“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基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对国际化人才需求开始改变,逐步向定制型模式发展,传统教育中统一标准的培养模式难以满足企业个性化的需求。需要基于以下方式对高职教育进行调整,以适应企业合作的国际化人才需求。首先,要建立企业文化认知培养机制,作为国际化人才需要对企业文化高度认可,通过校企合作来提升企业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价值,让学生能够感受企业文化内涵,增强企业文化归属和认同感。其次,建立岗位认知培养机制。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工作内容,通过课程培训,能够让企业中的工作以理论培训的方式传递给高职教育机构,满足人才培养匹配的目的。再次,建立岗位技术培训机制,一方面要采取老带新的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定期培训的模式来进行。

(二)我国高职教育与东道国教育国际化合作办学模式策略

1.文化理念的融合

我国职业教育机构应当通过自主化办学理念提升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积极借鉴国外教育优势,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对国外职业院校进行筛选,本着合作共赢的理念,提出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机制策略,吸收能够有效促进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水平的机构进行人才的联合培养。同时要积极输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文化理念,提升国际影响力。在合作办学模式中,要重视文化制度和规范创新。

2.教学模式的创新

通过中外合作教学,应积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教学模式,结合本国实情,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教学模式,将中国理论教学优势与国外实践教学优势互补,有机结合,打造新型互补式的合作典范。

(三)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共享发展策略

首先,要积极完善平台建设,统一构建“学分互认”机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得各高职教育机构的资源能够面向区域化,通过共享平台来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平台进行优质课程的互选互教。

其次,建立教师互聘机制。能够有效地缓解教师资源的紧张局面,尤其是特殊岗位的教师,教师互聘机制还可以提升高职机构间的交流,促进整体水平的提升。

最后,要综合各方面因素促成“教育资源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实现不同地区,不同机构软硬件设备的共享化,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共享,提升信息化水平,从而有利于提升整体教育在国际化市场的优势。

猜你喜欢

国际化一带一路人才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才云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国个体防护产业国际化展望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