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湾区人文素养教育基地社会化服务的路径与创新研究

2019-12-10王永城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营销界 2019年25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普及人文

■王永城(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2003 年浙江省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及需求调查”是国内首次开展的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调查工作,该项调查研究集中反映了浙江省内公众社会的科学素养,着重填补其省情与民情调查报告的空白,这对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与发展、持续提升公众社会科学素养至关重要。2004 年,在安徽省社科联所开展“安徽省城乡公众科学素养与需求抽样调查”活动中,主要调查对象是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与自由职业者,社科联对这三种阶层人员的科学素养及其需要进行了比较性分析,旨在尝试构建更为完善的城乡公众社会科学素养及其需求评价法,并对评价指数进行综合量化,与此同时,根据城乡公众对社会科学知识需求程度的差异性,构建新形势背景下的社会科学知识推广与普及思路框架。

以往的研究文献为本文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撑,拓展了笔者的研究视角,不可忽视的是,大多数文献的探索与研究内容依然停留于宏观分析层面,属于一种总体定性分析。调查问卷内容也大多为普通的广泛性描述,没有对各种现象本质进行深度分析,因此较为浅显。在解决对策领域,人们大多更加关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是非常重视整个社会教育模式的构建工作。此外,广义视角下的人文素养集中体现了一个人在科学常识、文化艺术和礼仪行为等,中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整个人文素养中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包括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和理解,因此我们现代所说的人文素养有历史的继承性,同时也必须进行大力创新,融入时代精神与各种现代优秀文化。其次,个人对自我、他人以及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均反映了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同时,一个人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理想追求均体现了其人文素养。从本质上讲,人文素养泛指一个人内在修为、道德与品格,各人的人文素养会形成一种成熟而稳定的核心价值体系,而且,人文素养教育与人的生存目的性教育密切相关,能够引导如何做人以及如何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帮助人解决理性意志与个人情感问题,实现智力、情感、德行、人品与体格等各方面的和谐状态,进而有效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人文素养教育与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密切相关,关系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传递与发展,提高整个民族的人文素养,方能有效确保民族生命力生生不息,全面增强民族创造力与凝聚力。在国际上,部分知名学者曾经预知说:“如果忽视或者轻视人文教育,必然导致整个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的衰退,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庸俗化。”

在科学普及工作中,社科普及活动是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该项活动有助于弘扬和发展民族精神,引导全面追求崇高理想,加强国家民主政治建设,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在着重发展高新技术、努力加强经济建设、重理轻文、忽视或弱化社会科学作用的信息时代,做好社科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社会科学文化素养至关重要。

一、积极探索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建设的渠道模式

作为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建设中信息单向流动的线性模式愈来愈不能满足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建设的需要,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公众文化的作用以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建设。从宏观层次来看,全面开展公众文化工作有三大作用:第一,提高全民文化修养。人民群众在参加公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能学习更多文化知识,正确认知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作用,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净化心灵与思想,从而全面提高文化修养。第二,满足广大公众的文化需求。在新形势背景下,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与此同时,他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有所提升,而开展丰富多彩的公众文化活动则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第三,维护文化多样性。目前,面向全体公众的文化活动内容主要包括科普知识教育、社会常识普及、文学创作、曲艺展览、才艺比拼和读书活动,具备多样性特征,实现了多种文化并存与文化繁荣,有助于加强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建设。

二、强化规划管理,推进多主体参与

全面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基地建设,优化社会化服务路径,提高全面素养,必须重视做好规划管理工作,实现多方主体参与,设计科普计划,定期开展科普活动,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从而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修养:

(1)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中长期规划,从而制定今后一个时期本地区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指导方针、工作目标和重点,以及落实措施和保障措施。

(2)丰富人文社会科学普及的工作内容,强化特色品牌的载体建设,融入人民群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与此同时,必须结合信息时代的特征,创新科普文化工作策略,利用微信公众号、贴吧、论坛为人民群众推送各种科学文化知识,通过组建微信群来促进人文交流,聆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引导广大群众学习各种优秀文化知识与社会常识。

(3)创新人文社会科学普及的工作形式,拓展各类阵地建设。在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中,要善于把开展集中性科普活动和经常性科普活动相结合,同时,运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社会科学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的“五进”工程,从而全面加强各类教育基地建设。

(4)建立和完善专兼职科普人员组成的科普队伍。首先,各社会科学团体要组织一支有自己独特专长的专家队伍,把科普工作切实承担起来。其次,各社会科学团体要注重促进集中式培训和专业化培训活动的有机结合,构建骨干人才培训机制,组建一支热心于组织科普活动的骨干队伍。最后,要充分利用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愿意参与到人文社会科学普及活动的相关服务中来的普通公众的力量,大力加强志愿者队伍的建设。

三、大力发展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的内容可以包括:公民道德教育、职业培训、法制教育、科普教育、家庭教育、环境教育、艺术教育、国防教育等等。这些无疑都是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社区教育从人力上可以调动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积极力量;从物力上可以利用一切教育机构和设施,通过协调组织把本社区的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联系起来,形成系列化、整体化教育,使其最大限度服务于本社区居民。另一方面,应注意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群众文化工作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发挥社会治理工作的文化功能,大力创新社区文化以构建文明社区。而且,社会工作在基层治理专业化中的文化功能着重体现在社区文化内容创新与整合工作中,通常,社区文化包括四种基本文化内容,分别是社区环境文化、社区成员行为文化、社区制度文化和社区精神文化,在社区文化创新工作中,必须着重完善这四项基本文化内容。从基础视角来看,社区环境是社区文化的第一个层面,环境包括社区外在形象、社区休闲文化娱乐环境、社区文化设施和社区文化生活环境等。构建良好的社区环境有助于充分体现社区成员的价值观念与精神外貌,塑造文明社区形象,例如设置残障人士绿色通道与辅助设施能够充分体现社区人文关怀、关爱生命和以人为本理念。社区成员行为文化又名“成员活动文化”,这种社区文化主要是社区成员在日常交往活动、接受科普文化教育、参加文化娱乐活动以及学习生活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活动性文化。社区制度文化是为规范社区文化活动而形成或者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制度有助于保障社区的文化持久性,促进社区文化健康地发展,同时,兼具文化约束能力与控制控制效果,进而起到抵御不良文化的作用。精神文化属于社区文化的灵魂,该文化体现了本社区独特的形态与文化观念,其主要内容包括社区文化精神、社区道德意识、社区价值观念、社区共同理想和社区行为准则。而且,社区精神文化能将那些指向性明显、精神性突出的活动纳入精神文化建设的范畴,如社区升旗仪式、评选文明户、雷锋精神等。此外,精神文化具有明显的社区特点,因此需要不断地积累沉淀。

四、发展中介组织,实现社科普及社会化

科普是公益事业,是政府公共财政支持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事业。但目前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有限,民间社团更多的还要依靠社会力量的捐助和支持来开展活动,受阻于经费的制约。这就要求学会创新思路,积极寻找为社会服务和满足市场需求的结合点,运用现代经营理念,争取社会资助,弥补经费缺口,形成人文社会科学普及活动的良性循环。为社会各界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是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深层次要求,是把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直接的方式。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图书馆作为珠海市金湾区人文素养教育基地,积极推动信息素养教育活动更是义不容辞,充分发挥社会服务作用。两年来举办人文素养教育活动10 余次,十多所学校近千名中小学生及家长参加,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场地资源、阅读推广、人才资源,营造更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图书馆的影响力,从点滴做起,不断积累经验,促进全民阅读习惯的养成。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通过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和传播,帮助广大市民正确认识形势,深刻理解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内涵和要求,不断增强广大市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呼唤我们广大社科工作者走出书斋,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宣传科学精神,普及社会科学知识,用先进战胜落后,用文明战胜愚昧,用科学战胜迷信,不断提高市民的人文素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普及人文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天文知识普及
引导发展 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