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模式探究
——以智能制造业为例
2019-12-10潘玉霜袁倩玲杜玲燕广州工商学院
■潘玉霜 袁倩玲 杜玲燕(广州工商学院)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一)背景
纵观全球,湾区经济代表着如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最高水平,以创新为本源的湾区发展模式,充分体现了宜居宜业、以人为本和绿色发展理念。
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之间的合作为湾区建设的核心,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的互利合作、协同发展。无论是在经济规模、产业形态以及对外开放程度上,还是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区域一体化水平上,都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的基础条件,成为一带一路具体实施的龙头。
(二)研究目的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经过四十年的努力奋斗,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但是湾区内的制造业多以来料加工的初级加工为主,缺少创新发展技术,容易受到市场的影响,同时由于制造成本的不断提高,制造业竞争力不断被削弱,使得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湾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智能制造业是指采用信息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加快研发过程,实现企业流程协同,生产资料动态配置。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动下,粤港澳大湾区的智能制造业创新能力正在迅速崛起。此次,文章研究主要为达到以下研究目的和意义:
(1)了解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大湾区智能制造业在发展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寻找智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优势,提出未来发展的创新性模式,使粤港澳大湾区的智能制造业改革升级,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结构优化。
(2)结合国内国际当前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实际情况,探究最适合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业的创新性发展模式,加快大湾区智能制造业的发展。
(3)研究这一项目具有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支持"一带一路"倡议,使粤港澳繁荣稳定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大湾区智能制造业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国内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传统制造业不断被削弱,依靠人口红利、政策等因素来带动的局面面临改变。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的地区,但由于不同因素的制约,其智能制造业还面临着许多问题:
(一)智能制造企业大而不强,转型升级成本大
过去湾区制造业主要是要素驱动,但是由于驱动的优势要素日趋紧缩,劳动力供给减少,租金不断升高,从而导致生产成本提高,企业难以实现转型,仍处于智能制造业的初级阶段。此外,湾区内智能制造业在不断发展,但是与先进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面临着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大而不强的局面日益显。因此,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业大而不强,转型升级成本高,转型升级艰巨而紧迫。
(二)尚未具备建设重点领域高端人才队伍条件
目前,大湾区的智能制造业的发展急需人才。首先,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领域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和装备制造的管理人才。其次,湾区内对于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入工作力度不足,相关的人才引进政策不够灵活且落实不到位,导致湾区内的智能制造业高端人才供需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利于智能制造业的建设。
(三)智能制造业发展不均衡
经过长期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智能制造业取得了初步发展,但是由于人口分布、基础建设和经济实力等方面存在差异,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业总体呈现发展不均衡,东西岸发展差距大。湾区东岸有香港和深圳两个国际一流城市作为发展的引擎,加之工业建设的时间长,基础实施较完善,智能制造业的发展程度较西岸的好。同时,创新驱动制造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困境,湾区内的创新资源未能够共享,合作程度不足,潜在的能力还未激发,导致智能制造业未能形成世界级的企业。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建设分布不均,限制了区域内部的经济联系,东西两岸之间的交通联系相对薄弱,阻碍了智能制造业的长远发展。
(四)“高端回流”和“中低端分流”的双向挤压
目前,发达国家高端制造领域中出现了回流的现象,例如在美国本土设厂生产苹果电脑,日本松下制造企业将洗衣机和微波炉等产品生产从中国转移到日本国内等等。同时,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低成本优势不断削弱,越南、印度等一些东南亚国家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突出,从而开始在中低端制造业,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因此,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双向挤压。
三、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业的创新性发展模式
(一)实施“互联网+制造业”行动,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
粤港澳大湾区传统制造业想要加快转型为智能制造业,需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利用湾区独有的环境、基础建设和政策等优势,实施“互联网+制造业”的行动,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创新驱动和大数据的结合,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深化发展。同时,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强产业链上下流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产品的标准与国际化接轨,着力培养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促进产业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新发展能力的先进智能制造业基地。
(二)打造高端人才团队构建企业开放新格局
粤港澳大湾制造业要想在国际市场取得长远的成功,人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具有高质量和高竞争力的湾区企业,应积极开展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外的人力资源。在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在存量上能全方位提高劳动者素质,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在增量上能引进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完善人才引进制度。存量与增量同时进行,有利于提高智能制造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不断提升企业的服务水平,以更大的力度来创增人力资源的质量红利,建立高端人才团队。
(三)城市精准定位,发挥协同效应
以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平台为基础,加快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创新带,重点打造深圳、香港、广州智能制造业创新领头城市,培育澳门、珠海、江门和中山作为创新增长极,引领大湾区智能制造业的创新发展。精确定位湾区内11 个城市的功能,其中以香港和广州为例,利用香港国际化、人才众多和资金雄厚的特点,为大湾区智能制造业打开国际市场提供方向;而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资源配置的枢纽城市,发挥其政治、基础建设、信息和人才等优势,促进湾区内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湾区内城市也要加强交通联系,统筹和规划湾区内的交通建设,为湾区内城市的合作与协同奠定良好基础。湾区内的城市是一个整体,应相互合作,避免同质化,发挥协同效应,促进湾区内智能制造业长远发展。
(四)转换新旧功能,推进智能制造业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发展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智能制造,推动工业提质升级,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以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为特征进行优化发展。通过新技术推动制造业结构调整,不断实现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一流湾区,从而推动我国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业创新发展。同时深化与世界智能制造业强国的联系与合作,学习借鉴先进技术,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拓展智能制造业的资源供给地和市场。
四、总结
中国香港是国际自由贸易港,广州、深圳、珠海的部分区域也正在建设自贸区,粤港澳大湾区要充分发挥区域空间大,产业腾挪布局弹性大的优势,积极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在产业、人才、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加大力度,着力将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打造成自由贸易港,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推动区域整体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