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柳琴戏的艺术风格

2019-12-09王浩

当代旅游 2019年6期
关键词:发展历史艺术风格

摘要:柳琴戏作为现存的为数不多的本土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是流行于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接壤交界地区。起初,柳琴戏在民间也被称作“拉魂腔”,因那拉魂动魄之处极为使人念想,现在还流传着“拉魂腔一来,跑掉了绣鞋,拉魂腔一走,睡到了十九”的名谚。后来结合了当地的柳子戏发展起来。柳琴戏的曲调流畅活泼,节奏明快,并且有多种花腔。2006年,柳琴戏已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对柳琴戏的发展历史及艺术风格进行了初步探究。

关键词:柳琴戏;发展历史;艺术风格

演员们只要在舞台上,生、末、旦、净、丑,才各显了其真性情,恶的夸张奇丑;美的凸显奇美,善恶也使人们获得了美的教育。民间的人们在戏中认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以此来安慰自己也安慰他人。“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淳朴的乡人并没有接受太多文化水平,但他们在戏中接受人生百事,在戏台下感受悲欢离合,这戏台也是他们的学堂。而世世代代听着柳琴戏长大的人们,就连目不识丁的人也能够唱上几套,生活也因此有了“灵魂”,变得有滋有味。高兴时唱快板,将自己的快乐传递给需要的人们;悲苦时唱慢板,用那撕心裂肺的情调抚平自己心中的悲伤。这些正是柳琴戏独特的艺术风格,也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一、柳琴戏的发展

柳琴戏的形成时间较早,发展时间横跨了清朝中晚期至新中国的成立。在此期间,柳琴戏的表演形式、表演特点等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徐州地区,柳琴戏的发展也是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变化,有关部门也在对推动柳琴戏的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为顺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文艺方针,对柳琴戏也有了一定的整改,包括举办“戏曲研究班”等进行系统培训和指导。柳琴戏原称“拉魂腔、拉后腔、拉呼腔”等,在1953年,经有关领导和专家经过共用研究,及根据所用的伴奏乐器主要是柳叶琴的这一特点,此剧种被正式命名为“柳琴戏”。柳琴戏最初仅仅是一种曲艺形式,由单人或者双人进行清唱,当时又被称为“唱门子”,一般都进行“单篇子”的演出,手持梆子或是竹板用于敲打节奏,没有弦乐伴奏,也没有服装道具。在柳琴戏的剧情上多是取材于民间故事,在篇幅长短上没有特别的限制。后期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发展,渐渐形成了专业的班社,并通过不断丰富剧情和人物角色,成为了名噪一时的地方剧种。同时因为有女艺人的加入,对服装道具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带动,最终形成了柳琴戏的雏形。

二、柳琴戲的艺术特点

(一)唱腔别致

柳琴戏唱腔优美、言语质朴、表演生动幽默,有着非常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男声的唱腔嘹亮爽朗、高迈粗狂;女声则是悠扬婉转的唱腔风格,充分体现了柳琴戏独特的音乐唱腔,让人意犹未尽,深受民间大众的喜爱。此外,尤其擅长喜剧的表演手法,演唱时的拖腔也极具特点。表演者在演出时常常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即兴发挥,能不受限制的尽显创作潜力,灵活变换,营造出一种独一无二的演出效果。“怡心调”属于该戏的显著特点。例如,在每一段唱腔快要结束时,女腔表演者一般会以小嗓子翻高八度转调,男腔则会加上衬词拖后腔,这既是特色又不失新颖,既和谐又耐人寻味。柳琴戏的节奏大多是有板无眼的1/4拍,大部分是弱起,连续切分的节奏变化。总而言之,柳琴戏的唱腔多为宫调式或徽调式为主。其中,宫调式,唱腔刚劲明快;徽调式的唱腔则更加偏于温和委婉,这样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别具一格的柳琴戏唱腔的艺术风格。

(二)伴奏多样化

从柳琴戏的板式上来说,大概可分为慢板、紧板、二行板、数板等板式,其中慢板也可以称为幽板、澄清板,二行板又称流水板,也有快慢之分。有了这些多样化的伴奏形式,才造就了如今柳琴戏风格多变、内涵丰富的艺术文化。其伴奏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经过创作与改编,有的已经形成了新的传统曲牌。如:《大出观》、《三清曲》、《水龙吟》、《喝面叶》、《云灯》等,对于柳琴曲的传承发展而言具有是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乐器种类丰富

柳琴戏中的乐器种类非常丰富,最初以柳叶琴为主,新中国成立后又逐渐增加了唢呐、二胡、扬琴、笙、土琵琶、低音胡等。而这些乐器又分为文武场,“文场”有“土琵琶、笛子、唢呐、笙、管、二胡、小三弦”等,“武场”有“四大件”——“鼓、板、大锣、小锣”。伴奏音乐也运用了和声、配器等技法。在近代的柳琴戏中,还添加了现代电音乐器的元素,将传统戏曲文化与现代乐器相结合,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随着时代的变化,柳琴戏在不断的发展,相应的乐器随着戏曲演奏的需求,也逐渐改造升级。例如,土琵琶作为柳琴戏的重要弦乐器,在数百年的发展升级中,由原来的两根丝弦逐渐演变成了三根弦、四根弦,一直到今天的六根弦,能够适应多样化的伴奏需要,轻松驾驭各种音域中的演奏要求。

(四)人物角色鲜明

柳琴戏内部绝大多数的角色都有其特定的叫法。如:大生就指老生;老头是指老旦;二头是指青衣;勾脚是指丑角;老拐是指彩旦、毛腿子就是花脸、二脚梁子则是指花旦兼青衣的角色。名角儿一出场,整个戏场鸦雀无声,“吹、拉、弹、唱、翻、打、做、念、吹胡子、瞪眼睛”,一套功夫,十分娴熟。唱到精彩之处,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从整体特征来看,柳琴戏的表演风格朴实无华、韵律轻快,不仅具有乡土情趣,演员的步法和举手抬足间都体现了较强的民间艺术特征。

三、结语

柳琴戏从它产生的那一天,就充满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风格,仿佛这种艺术只能够在这里生存,而越有地方性,就越有民族性,也就越有国际性,才因此吸引了众多的专家人士为之追求。柳琴戏的艺术风格滋养着家乡人,家乡人也喜爱柳琴戏。家乡人早已习惯看着柳琴戏长大,听着柳琴戏做事,学着柳琴戏做人。直到大众传媒十分发达的今天,不少家乡人家中有了红白喜事,也依然要请一台柳琴戏班。这不仅是一场琴戏,更是寄托家乡人表现喜怒哀乐的重要方式之一,这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相连着,成为了一种地域文化的载体。

参考文献:

[1]童玉娇.柳琴戏的艺术风格与传承研究[J].艺术评鉴,2017(23):151-153.

[2]张曌曌.浅谈苏北柳琴戏的艺术风格——以徐州柳琴戏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11):131.

[3]王艳玲,颜冬青.拉魂的柳琴戏——浅谈柳琴戏的历史演进进程及其艺术特色[J].艺术教育,2009(10):18.

作者简介:

王浩,江苏省新沂柳琴剧团副团长。

猜你喜欢

发展历史艺术风格
张阶平水彩画的艺术风格研究
毛焰艺术风格中的自我表达
17世纪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比较研究
18世纪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 庄重与理性
俄罗斯保险市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教育心理学发展概述
叩问灵魂的乐章
浅谈东北人艺时期对于辽宁话剧发展之深远影响
欧洲的艺术风格派系与服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