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活为“支点”建构实效数学课堂

2019-12-09吴素上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生活数学生活经验支点

【摘要】本文针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展开探究,提出构建实效数学课堂可以从生活方面着手,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切入点,以生活为支点实施生活化教学等措施,构建具有实效性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数学 实效课堂 生活经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0A-0127-02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的应用十分广泛。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年龄小,他们并没有太多的数学知识经验,但是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为了让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开发生活资源,将生活运用在教学中,实现生活化教学,构建具有实效性的数学课堂。

一、巧用生活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巧用生活案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快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共鸣,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新的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常用的面积单位,随后列出一些生活实例,让学生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例如,课桌的面积大约是24(   ),1寸照片的面積大约是6(   ),一间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   ),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占地面积大约是20(   )。前三个案例大家都能够恰当地填上面积单位,但在填鸟巢的占地面积时,学生却茫然了。此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想象面积的大小,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应该填什么样的面积单位。大家发现以前学过的面积单位如平方米、平方分米都太小了,不合适。在大家纷纷感到好奇但又迷惑的时候,教师向学生介绍了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测量土地面积的常用单位。这样不仅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还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质疑,产生探究的欲望。

二、创设生活情境,丰富学习情感

情感因素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大的,如果我们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饱满的情感状态,那么必然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消除畏难心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小数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教师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创设了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购物为主题,将教室变成了商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把桌子重新布置,对教室区域进行了划分,有的区域是卖文具的,有的区域是卖水果的……之后,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在商场挑选商品,并计算出购买商品的价钱完成交易。以文具为例,扮演顾客的学生购买了一支铅笔花了0.5元,购买了三块橡皮花了1.8元,那么他需要支付0.5+1.8=2.3(元),顾客付给售货员3元,售货员需要计算要找回多少钱:3-2.3=0.7(元)。

三、挖掘生活因素,促进学生感受

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就是教材。但实际上除了课本,还有很多材料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在生活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紧扣教材,实现学习材料生活化。简单来说,就是组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一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以及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来辅助学习,促进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同时培养学生收集材料的能力。

生活中有很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知识之前,教师先组织学生预习课本内容,然后布置了一个生活化的任务:从生活中找到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的物品记录下来,并将一些生活物品带入课堂。这个任务学生非常感兴趣,在课余时间,大家找到了很多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如冰箱、床头柜、洗衣机等。在课堂上,大家纷纷展示了自己找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比如牙膏盒、文具盒等。通过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物品变成学习材料,让学生直观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特点,为学习本课的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引入生活问题,提升学生能力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数学知识来解决。数学知识最终会服务于社会,回归于生活,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着手,选择一些可以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的生活问题,促进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形成应用意识。

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可以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如题:某班要买24本童话故事书,经过调查后,教师发现两个书店的童话故事书每本单价都是10元,其中第一家书店按原价优惠10%出售,第二家书店买5本赠送一本,不满5本不赠送。现在请你来当参谋,算一算老师去哪家书店买童话故事书比较划算。这样的生活问题比较贴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又从自己的角度设计问题,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对于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将两家书店购买24本书的价钱都算出来,然后进行比较。如果在第一家书店买,就是一本书优惠1元,也就是一本书9元,买24本共计216元。如果在第二家书店买,满五本可以赠送一本,那么一共能够赠送4本,则还需要买20本书,20本书一共需要200元。所以在第二家书店购书更划算。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应用意识,并锻炼了自身的思维能力。

五、关注生活经验,捕捉学生兴趣

日常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教师要时常关注日常生活,注重捕捉学生的兴趣点。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数学问题,并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考虑到生活中有许多百分数的应用,于是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生活中的百分数,然后在课上交流。有的学生从衣服商标上找到了百分数(如100%羊毛、97.4%棉等);还有的学生从食物的成分表中找到了百分数(如碳水化合物47%、脂肪5%等)。这样,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数学因素,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中渗透数学知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六、设计生活活动,丰富学生体验

小学生活泼好动,他们喜欢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应设计一些生活实践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加入一些数学元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形成数学知识应用意识以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小数的算法为例,在学生掌握了小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后,教师设计了一个生活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在周末的时候参加一次购物活动,将自己买的物品列出来,并利用数学算式来表示自己一共买了多少物品,花了多少钱。如小明去超市买了5袋酸奶,每袋2.1元;买了3块橡皮,每块0.5元;买了1包纸巾,花了4.8元。那么小明一共花费多少钱就可以这样列式:2.1×5+0.5×3+4.8=10.5+1.5+4.8=16.8(元)。最后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购物的经历呈现出来,并互相交流展示,最终列出算式求出结果。

这种生活化的活动非常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往往能够对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这种活动能够有效地保持学生对学习的新鲜感,拉近学生与数学的关系。

总的来说,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应注重开发各种资源,特别是生活资源。只要我们选对方法,就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建构实效、高效的数学课堂。

作者简介:吴素上(1978— ),壮族,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荣获“贺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主要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生活数学生活经验支点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实施“生活数学”教育 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生活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及调整策略
利用现实中的素材和情景落实初中生物概念教学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给自己一个支点
找到撬动变革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