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辟蹊径,曲径通幽
2019-12-09张洋
张洋
近日,在我校一次语文教研活动中,笔者聆听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归园田居(其三)》教学,令人耳目一新。执教者另辟蹊径的巧妙设计颠覆了传统以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如一位技艺高超的琵琶弹奏者,轻拢慢捻抹复挑,大珠小珠落玉盘。
1.一石激起千层浪
上课铃响,教师下发下水作文《陶先生种豆》,供学生阅读。
2.两指弹出万般音
学生读完《陶先生种豆》,教师适时介绍陶先生即陶渊明相关信息,然后组织学生分组根据《陶先生种豆》一文,提炼主要信息,凝练成核心意象,尝试组句成诗。教师巡视其间,有指导,有商讨,有赞赏。约5分钟后,学生的诗基本完成。教师展示各组的诗,请执笔者朗读,同组者阐述创作缘由,其他小组成员点评。
小组展示交流点评完毕,教师才出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原文,学生齐读后才惊觉《陶先生种豆》一文是老师根据这首诗改写的,更惊喜原本自己小组创作的诗也有“大师之风范”。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归园田居(其三)》中诗人选择意象是希望构筑怎样的意境。因有了前一环节的铺垫,学生很快找出原诗中的意象,得出诗人描绘了一幅忙碌而充实的农家生活、平静而恬淡的归隐生活,诗人之“愿”也显而易见。
3. 三改躬行后晓声
课堂里,教师搭桥铺路,引领学生一路兴致盎然地走进古诗,走近作者,重点咂摸了如何将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意象来物化。但“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教师又出示了自己写的《醉梦谭家桥》两稿,请学生比较评析。
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组诗,修改后的组诗显然在意境和音律上更胜一筹。不必对学生有过多的苛求,比起生硬地讲一些诗歌鉴赏术语和理论,这种不露痕迹的、返璞归真的、知行合一的鉴赏方法更受学生欢迎,也更行之有效。
三、收获反思——柳暗花明又一村
此堂《归园田居(其三)》教学采用以写促读的方法,跳出了传统经验的藩篱,不落俗套,在惊叹于执教者的突破与创新之余,也让笔者对古典诗歌教学似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
径一:趣——激趣引题,兴之所至
执教教师根据《归园田居(其三)》改编的现代文,全文语言朴实,充满生活情趣,学生读来倍感亲切,如丢一颗小石子入湖荡起层层涟漪,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瞬间点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用自己的下水作文成功唤醒学生的兴趣,那接下来的课堂自然是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径二:巧——反其道行,匠心独运
教师巧妙地利用改编的现代文,组织学生提炼核心意象来组诗,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意象来写事抒情言志。从学生的组诗和点评来看,学生较好地抓准了意象,解决了“写了什么”“怎样写”的问题,并初步涉及了“为什么写”。我们看到,古诗词毕竟年代久远,学生有着陌生感,不易理解和把握。教師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时空的桥梁,寻意象组诗与读意象悟情两个环节相辅相成,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穿越时空与作者对话,两指弹出万般音。
径三:实——躬行践履,学以致用
课堂里,教师搭桥铺路,引领学生一路兴致盎然地走进古诗,走近作者,重点咂摸了如何将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意象来物化。但教师并未满足于此,而是利用自己的手稿和学生课堂生成的组诗组织了两次实践,引导学生反复琢磨细节之处,鼓励学生用自己朴实的语言把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真正提高鉴赏能力。
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归园田居(其三)》的课堂教学让我们看到了教师的智慧,以写促读的巧妙运用,达到了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