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足石刻优良道德文化内涵及研究思路分析

2019-12-09苟双晓

当代旅游 2019年9期
关键词:文化内涵

摘要:大足石刻造像中的优良道德文化可以细分为:“孝道”“和谐”以及“底线”三个大的主干,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所提倡的爱岗、敬业、诚信、友善、和谐、法制等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交融性。文章最后提出了从学理研究、应用研究、创新研究以及宣传研究几个方面进行大足石刻优良道德文化研究的思路。

关键词:大足石刻;优良道德;文化内涵

大足石刻是重庆大足区境内宗教石窟艺术的总称。一幅幅大足石刻图案在演绎深奥晦涩佛教义理的同时,也通过极尽渲染的天国净土与地狱情景之对比、“因果”学说之关联引导劝诫人们积极向善。忠、孝、礼、信等传统伦理道德体系借助视觉图像,通过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视觉修辞手法,直观形象地感化、孕育着一代又一代巴山蜀水民众的道德情操。大足石刻是传统优良道德文化的传承地,人格素养、道德教化的培育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优良传统道德文化。

剔除大足石刻道德文化中不合时宜的因子,积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阐述其新的时代价值,使之与“富强、民主、文化、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相统一、与“自由、平等、法制、公平”的社会价值相协调、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相适应,不仅有助于大足石刻优良道德文化的传承、也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践行。

一、大足石刻优良道德文化内涵分析

本文将大足石刻优良道德文化划分为“孝道”、“和谐”以及“底线”三个大的主干,并分析其内涵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一)孝道

在大足石刻造型中以“孝”为主图的造像主要是《父母恩重经变相》以及《释迦牟尼佛行孝图》两组造像。《父母恩重经变相》以连环画的方式形象表现了父母含辛茹苦抚育子女的十组雕像,情节连贯,形象生动,感人肺腑。其十组雕像依次为:怀胎守护恩、临产受苦恩、生子忘忧恩、咽苦吐苦恩、推干就湿恩、哺育不尽恩、洗濯不尽恩、伪造恶业恩、远行忆念恩、究竟怜悯恩。与故事情节一味拔高孝感动天的24孝图相比,大足石刻《父母恩重经变相》更加显得平易近人、以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为造像元素,形象的体现了“孝道”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主题。

在当下,孝文化依然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对解决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以及实现中华梦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文章认为在当下孝依然可以细分为:“小孝”“大孝”。“小孝”之于家庭,“大孝”用于社会。“小孝”体现为对老人的养、顺与敬,体现为物质的资助与精神上的抚慰。“大孝”体现为对中国共产党的忠以及对社会的奉献,与“爱国、敬业、友善”的公民价值相适应。

(二)和谐

和谐是大足石刻造像中反映极为明显的一个主题。以往的提法是大足石刻造像是三教合一的產物,反映了儒道释三教文化深度的融合与交汇。

然而本文却认为其内涵不止如此,从文化视角分析,大足石刻造像显示了中国民间文化、儒、道、释四种文化深度的交汇与融合,也是三教文化世俗化、通俗化、直白化且通过民间文化进行体现的产物,其反映的不仅仅是民间文化、儒、道、释四种文化之间的和谐,也反映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也通过视觉艺术造型体现了构图的和谐以及色彩的和谐。

和谐其存在前提是“差异性”,其机理在于“包容性”,其结果体现为“和平性”,其目的在于共同发展。大足石刻“和谐”思想,对于构建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良好关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甚至是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底线

底线是指做人做事的最低限度,是保证人类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保障,其本质上是规则。人类社会须臾离不开规则。伦理道德则往往是不成文的显规则。

大足石刻造像中,显示了众多的伦理道德底线,由于佛教文化一直没有为执政者所确立为主流意识形态过,只是在民间流行。所以其一直以心灵的惩戒为主要手段进行宣传。大足石刻造像中一方面极力渲染形象的彼岸之净土来引导信众积极向善,另外一方面也通过恐怖的地狱之形象来劝诫信众莫走邪路。

底线是当代人必须严守的一种规则,可以细分为法律以及道德两个方面。以道德为例可以再次细分为: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社会道德等等。大足石刻造像所反映的底线内涵可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中的“法律”、“诚信”等思想相协调。

值得一说的是:大足石刻造像中“孝道”“和谐”“底线”等优良道德文化往往融为一体并不是单独割裂的。

二、大足石刻优良道德文化研究思路

文章认为大足石刻优良道德文化的研究,应该遵循以下的思路。

第一,学理研究。通过文献查阅、请教专家等手段,细致研究大足石刻道德文化中所蕴含的“孝道”“和谐”“底线”等道德文化的内涵外延,发展演变传承等脉络关系。

第二,应用研究。通过比较筛选攫取能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想吻合的、符合时代发展演变的优良道德文化,研究其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

第三,创新研究。在运用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创新能够展现时代风貌、能够体现当代人爱岗敬业、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能够展现与“富强、民主、文化、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相统一、与“自由、平等、法制、公平”的社会价值相协调、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相适应的视觉形象。

第四,宣传研究。最后借助当下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云计算,借助各种宣传平台以及使用各种艺术造型手段,使得源于大足石刻造像的、能够符合当代人精神风貌的优良道德文化再次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于建嵘.规则意识的伦理底线.[EB/OL].http://www.rmlt.com.cn/2019/0813/554313.shtml.2019.8.13.

作者简介:

苟双晓(1980-),男,副教授,重庆文理学院教师。

基金项目:

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基金(编号:16SKGH164)。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
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文化内涵
现代中国歌剧表演的艺术形式与价值体现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浅议蛙崇拜及其文化内涵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