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

2019-12-09杨洁

赢未来 2019年23期
关键词:实现途径内涵核心素养

杨洁

摘要:当下的教育热点——“核心素养”日益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与此同时“核心素质”也成为了新时期全新的育人目标。小学语文课程作为母语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更有落实好“核心素质”的天然优势。本文将从这个学科方面对“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核心素养”的实现途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实现途径;内涵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核心素养”备受瞩目。从时间上看,从2014年正式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开始把语文的“核心素养”培养作为教育目标,“核心素养”的培育探索已有好几年的时间。此时,更要用“核心素养”的培育指导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寻找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路径。

一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语文学科不仅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一门学科,更是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从时间上可以追溯到2016年,甚至更久之前。在2016年 9月于北师大举行的“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质的研究成果”发布会上,就公布了现阶段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质”的基本内涵和总体框架,并且明确了下一步实现“核心素质”培育的教育实践的方向。发布会上专家强调,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教育,来实现培养人才的核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从这三方面加强“核心素养”的实现,这三方面分别是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1]

“核心素质”虽然是最基础、最主要、的素质,但它不同于一般的普适性能力,也不同于早先提出的“素质教育”,它是一个重视知识素养、注重情感态度、强调能力培养的具有生长力的复杂结构。目前,专家学者们对于“核心素养”比较统一的观点是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表现出的基础、稳定的四种素养。这四种涵盖了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在语言、文字、文章、文化四个方面的要求的关键素养分别是语言、人文、思维和审美素养。[2]即是要求小学语文更加学科化,从基础性和综合性两方面,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小学语文课程得到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以及适应终身学习要求的基础知识与学习能力以及思想感情与道德品格。

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从这三科方面展开来说就是,在文化基础方面主要是基础知识的夯实和基础学力的提升,指向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这方面的素养;在自主发展方面主要是要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关键能力,指向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的素养;在社会参与方面主要是让学生形成步入社会的必备品格,指向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必备的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能力。这些在课程的编排甚至是课文内容中都有体现,可以简单举例,如《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这样的介绍现代信息技术的课文以及帮助学生对课文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反思的“交流平台”板块的设计,体现着学会学习的教学目标;又如《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样的体现自主意识和社會担当的课文,体现着学生的责任担当素养;再如《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样的普及科学知识并引导学生学会生活的课文,体现着健康生活的素质。[3]

二 实现素质本位下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

当下在实现素质本位下的小学语文课程中,全新的教育目标“核心素养”应该从课程的建设与实施的方面探寻其实现课程设计、研究与发展的价值。笔者认为可以从实现“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构建“多元一体”的课程结构、实现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这三个方面进行“核心素养”实现途径的探究。

(一)实现“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

首先,“核心素养”这样的一个新的教育理念的落实需要学校的理解和支持。并且需要学校根据本校的特色拿出自己的方案来进行贯彻,构建出具有本校特色的育人体系。等于是在学科教育的过程中加入“核心素养”培养的部分,并把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优化教学。其次,对于“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具体的内容应该做出选择,以便更加明确本校的“核心素养”培育重点,用学校独特的个性表达突出对于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育的意向意义。

再就是“核心素养”与学校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核心素养”虽然是新提出的教育概念,但是它是之前的教育理念的凝练与深化,与之前的很多教育理念如素质教育、人本教育等是并行不悖的,更是与学校的校风、校训等长期时间沉淀出的教育智慧相契合。如果能够把“核心素养”中与学校的办学特色相契合的内涵进行整合优化,那将会更好地实现“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应用,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不应该仅仅只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更应该打造有特色的学校课程,这样的学校课程才是推动学校教育转型,实现新课改的更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在当前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利用好“核心素养”这一新的育人理念促成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层转化,探求解决目前教学实践中教与学的矛盾的途径,丰富学校教育哲学。

(二)构建“一体多元”的课程结构

核心素质本位下的小学语文课程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只是教授零散的知识点内容,更不能一味地灌输知识,而要找到学科内部的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构建整体的知识网络、立体化的知识结构,创建“一体多元”的课程结构。

这里的“一体多位”可以这样理解,“一体”指的是从国家整体规划的正式课程所培养的扎实的文化素养、夯实的文化基础;“多位”指的是能够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全面发展的特色课程。“一体多位”的“一体”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多元”是“一体”的创新发展,地方性课程、学校的特色课程以及隐藏课程都是“多元”的其中部分。

(三)实现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

“一体多元”的课程结构框架为我们指明了现阶段的育人目标。现阶段小学语文的育人目标就是,不仅要奠定文化基础,更要实现自主发展。目前的课程教学的不足之处就在于教学实践的贯彻落实不够。可以通过课程整合,即语文学科内部知识的整合与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来实现“一体多元”的课程结构的育人价值。

其中首要的是把语文课程内部的知识整合好,把零散的知识点整合成立体丰富的知识网络,打破各知识点之间的界限以及各单元之间的隔离,串联各部分的知识。用渗透式的整合方法把单元之间、各教学模块之间的顺序重排,调整为层层深入的结构模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并且与后面的更高阶的学习进行衔接。

然后是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建立开放多元的课程机制,把各学科联系起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综合式课程。把封闭孤立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融合,使它们的学习资源互通,各学科资源之间可以互为所用。例如,可以用综合性的方式以关联性的主题组织教学,进行有关爱国主义的课文的学习时,可以联系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进行有关自然科学的课文的学习时,可以联系科学课的内容,渗透相关的科学知识。

再就是用综合性的内容来组织教学,让小学语文的教学更加充实。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知识技能、社会现象等综合性的内容来组织教学,以这些综合性的内容来导入课文,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受更加深刻,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并通过这些综合性的知识对课文内容进行扩展,以更好地实现情感价值、道德品质的教学。还可以创设贴近现实生活的学习情景,提出有一定难度的现实问题来提升“核心素养”。

推进课程改革的主要环节就是制定实现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并且语文课程的价值就是“核心素养”的培养。[4]所以,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需要对学科课程进行有效整合,以构建“一体多元”的课程结构,加之以特色的学校课程来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

参考文献:

[1] 徐银银.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困境及培养路径[J]. 文学教育(下), 2018, No.444(08):34-35.

[2] 王喜斌, 王会娟.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J]. 教学与管理, 2018(12):81-83.

[3] 王艷娇. 小学语文学科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J]. 教育, 2016(49):46-46.

[4] 吴朝霞, 刘艳萍, 汤琳, et al.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学科发展策略研究[C]// 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七卷).

猜你喜欢

实现途径内涵核心素养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如何将创新阅读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
浅析我国公立医院在新医改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和实现途径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