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历史教学设计

2019-12-09莫介娴

广西教育·B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教学设计

莫介娴

【摘 要】本文以《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的教学为例论述核心素养引领下历史教学设计的策略,提出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历史教学设计应从教学目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反思与总结等五个方面切入,并以学生为起点、学法为节点、细节为支点、获得认知为终点,综合运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要素。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师夷长技” 中体西用 维新变法 教学设计 唯物史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8B-0100-03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立意需要从三维目标向核心素养转变。本文以《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的教学为例,探索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历史教学设计策略。

一、依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设定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引导学生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方面探求“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和维新变法思想产生的背景;用辩证唯物主义史观评价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认识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阶级特点。

时空观念:通过图表和文本材料,理解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所处的历史阶段特征,认识到 19 世纪两次鸦片战争冲击下士大夫观念的转变,认识到 19 世纪 90 年代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下维新变法思想的内涵。

史料实证:学生搜集图文资料,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探求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思想演变的背景和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史料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解释:通过阅读和分析材料,梳理材料的关键词和中心句,找准材料的中心思想和核心内容,探讨、分析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内容的异同和特点,使学生掌握从“论从史出”角度认识历史的方法。

家国情怀:让学生认识到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形势下,先进中国人求学、自强、牺牲,不断探索救亡图存之道,感受他们强烈的爱国精神;认识维新思想宣传民权,促进人民觉醒。

二、教材分析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为人教版必修三第五单元 14 课,在中国思想史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表现为上承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下启第六单元 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先进的中国人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探索从传统儒家思想到现代民主思想的转变之道,具有筚路蓝缕的功绩。

三、学情分析

高二文科生已经学习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史的内容,储备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民族危机加深等知识;具备了基本的历史学习能力和资料搜集能力,基本形成了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扎实。

四、教学过程

(一)第一环节:创设历史情境导入

展示两组图片:一组是三张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图片,另一组是中国传统男耕女织图和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图,引导学生分析,如果你生活在晚清并经历了这三次战争,你会对近代中国的大變局有怎样的探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晚晴时期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史实,创设历史情境,从政治、经济的角度探求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背景,掌握时空观念,感知林则徐、魏源等先进中国人对国家、民族救亡图存的使命感,培养家国情怀。

(二)第二环节: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利用导学案,用思维导图分组展示知识结构。

小组一:展示林则徐、魏源的思想主张,侧重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开眼看世界的背景,突出中西对比。

小组二:“中体西用”的代表人物、背景、主张、目的、实践和意义,侧重从阶级身份层面“中体西用”思想。

小组三:维新变法思想(包括早期维新思想)的背景、代表、主张、特点、实践、意义。

教师活动:点评、反馈各小组展示情况,总结补充相关知识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初步掌握概括、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熟练运用思维导图整理知识结构;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其主体地位。

(三)第三环节:师生合作探究

1.一本新书看世界

教师活动:多媒体课件展示林则徐、魏源生平简介和文字材料。

材料一:《海国图志》目录

第一部分:筹海篇,讨论鸦片战争之得失;

第二部分:地图册,展示完整的世界概念;

第三部分:各国地理、沿革、政治、物产;

第四部分:表,各国教门、历法、纪年;

第五部分:各国资料汇编;

第六部分:西洋船、炮、机械图说;

第七部分:地球天文合论。

材料二:“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 魏源《海国图志》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一概括《海国图志》主要涉及哪些方面?材料二反映《海国图志》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主要涉及西方历史、地理、军事科技、政教国情等方面知识。目的是经世致用,师夷长技。

合作探究一:《海国图志》在中日的境遇大不同

多媒体课件展示:《海国图志》在国内少有人问津,其内容对很多人来说是闻所未闻的,被守旧士大夫斥为大逆不道,最终在国内的印刷仅有千册左右,结果是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丧失了 20 年的宝贵光阴”(蒋廷黻语)。《海国图志》流传到日本后,有识之士如获至宝,视为革新内政的“奇书”,被大量翻印、印刷了 15 版,对明治维新有极大的影响。

教师提问:《海国图志》在中国传播受阻与“中华民族丧失了 20 年的宝贵光阴”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天朝上国”观念依旧根深蒂固;读书人热衷于考科举谋取功名利禄;封建专制政体的保守;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

设计意图:根据《海国图志》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概括总结材料信息,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家国情怀;通过《海国图志》在中日命运不同的对比,帮助学生从时代背景、阶级立场等角度分析历史现象,得出客观、理性的认识。

2.一次力度有限的实践

教师活动: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 同治三年(1864 年)《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教师提问:材料反映李鸿章基于什么判断提出怎样的思想主张?

学生回答:李鸿章认为中国传统制度优于西方,只有科技落后,于是主張学习西方先进科技谋求自强。

学生活动:分组辩论“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的洋务运动有没有推动社会转型。

资料准备:书籍有樊百川《清季的洋务新政》、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论文有王先明《洋务运动与传统中学的近代转型》等。

方式:分两小组,正反方开展辩论赛。

辩论的主要内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处境;顽固派的阻力;“中体西用”思想的目的、内容、特点和局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日本明治维新的对比。

正反方主要论据:

正方:目的是应对“内忧外患”的困境;指导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打击了顽固派,推动国人思想的进步;培养了科技人才,改革教育;为早期维新思想创造条件等

反方:目的是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主导者为封建地主阶级;内容上局限于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不改变现存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舍本逐末;挤压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空间;贪污腐败严重;教育改革缺乏整体性,未从根本上触及科举制;维新派的批判等。

时间:12 分钟。

教师总结: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可见“中体西用”是时代的产物,它有吸纳西方工业文明的先进面,也有局限于器物,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归依的落后面。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中体西用”指导下的洋务运动模式失败。

设计意图:分组辩论目的是创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帮助学生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以史料实证的手段,考虑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时代性和阶级性,客观、辩证、全面地评价历史,初步掌握评价历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一场触及体制的变法

(1)早期维新思想。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王韬、郑观应的思想,提问:早期维新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是什么?有何局限?

学生回答: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主张“商战”;政治上主张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技。存在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付诸实践等局限。

(2)康梁维新思想。在学生自主阅读并概括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的思想主张的基础上,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材料一:“这些年来中国国民觉些甚么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材料二:维新派提倡西学,批判封建思想,着重宣传“兴民权”,大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

—— 郑大华《晚清思想史》

合作探究二:维新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思想启蒙作用显著,开启民智,传播了民主思想;促进了公民意识的觉醒;加速封建制度的崩溃;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早期维新思想与康梁维新思想的关系,用相关史料提升学生加工处理材料信息的能力,认识到维新思想在开启民智、促进思想启蒙等方面的意义,形成科学的历史解释。

4.作业布置

(1)构建历史时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时代性与渐进性。

(2)运用唯物史观:概括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阶级特点。

(3)绘制思维导图: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运用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和思维导图巩固所学知识,掌握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

五、反思与总结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必须关注人的本质需求,能帮助学生适应时代变化,满足个人成长的需求。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立意需要从三维目标向核心素养转变。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历史教学设计,应该以学生为起点、学法为节点、细节为支点、获得认知为终点,综合运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要素。

【参考文献】

[1]陈少谊.运用思维导图  提升高中历史学科素养[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10)

[2]高召臣.学生评课: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有益尝试[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19)

[3]由凤丹.在合理预设和有效生成中涵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19)

[4]陈雅静.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有效渗透——以人教版选修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一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8(9)

(责编 江月阳)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教学设计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