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研究能力培养应该从问题开始
2019-12-09杨国龙
杨国龙
【摘 要】本文论述学生的研究能力培养策略,认为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要从研究意识入手,研究意识的激发要从“问题感”开始,创造“虚拟环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创设“真实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创建研究氛围使学生“真枪实战”,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感”。
【关键词】学生 研究能力 研究意识 问题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8B-0008-02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力量变得愈发重要,为了保证我国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需要从小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一切的研究起源于问题,我们需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根据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最终解决自己所发现的问题,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时,应该从问题开始开展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推理能力。
一、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要从研究意识入手
在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前,教师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研究意识。研究意识是指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以及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时产生的一种疑惑的感觉,并从中产生的一种求知、探索的欲望。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生会向老师或是同学提出一些问题,这便是我们常说的“求知欲”。学生只有具有求知欲后,才会在发现问题后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等。若是缺少求知的欲望,即便在生活中遇到了问题,也不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则需要从课堂开始。在课堂中,教师的授课方式应从曾经的直接给学生详细讲解问题转变为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提出问题,并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最终得出答案。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充满好奇心等,使学生逐渐具有研究意识,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可以独立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究如何解决问题。
二、学生研究意识的激发要从“问题感”开始
研究意识实质上就是对问题不断地追寻答案的一种精神,因此在激发学生的研究意识时,需要从学生的“问题感”出发。其实,一名真正意义上的科研人员与普通人的研究意识的差异往往只是在于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普通人一般选择忽视,或直接求助于他人或是网络从而得到解决;科研人员会一直思考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研究,最后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对于激发学生的研究意识,我们首先应当让他们具有“问题感”,有了“问题感”后,他们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学习过程中善于去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有人曾思索什么是“问题感”。事实上,“问题感”只是我们的一种正常内心活动、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可以让我们在面对生活中或是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时产生一种为什么会发生这种问题,以及如何去解决问题、避免这种问题发生的“求知欲”。一个具有“问题感”的学生往往能在日常的生活中以及学习中发现更多的问题,也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以及学习过程中更加地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究解决问题。具有“问题感”的学生不但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而且他还拥有着动态的眼光,这将会使他们看待事物更加的敏锐且全面,使他们在进行一些规划时设想得更加充分合理,从而在极大程度上避免方案进行的后期遇到各种各样问题的可能性。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研究意识时需要先激发学生“问题感”的原因。
三、激发学生“问题感”的行动策略
为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學习中拥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激发学生的“问题感”,我们采取了许多的措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问题感”。
(一)创造“虚拟环境”,使学生“如临其境”
对于学生“问题感”的激发,我们不能采取理论式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一切的教导都只存在于理论中,学生并没有付诸实践,自然就不会有“问题感”的产生,也就不会有效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激发学生的“问题感”,有效的方式是给学生创造一个“虚拟环境”,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可以保持极大的真实感,同时也给予学生思考以及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与探究最终解决问题。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只是简单地对老师所教的知识进行记忆而不思考出现的问题,自然就无法形成“问题感”。为此,我们应当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尽量增加实践课时,给学生提供类似于真实世界的“虚拟环境”,让学生“如临其境”地进行实践体验,从中体会自己在理论课中所学与实践的不同。此外,学生还应当在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思考问题发生的原因以及以后如何去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只有在这种“虚拟环境”下使学生“如临其境”地进行自我学习,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激发自身的“问题感”。
(二)创设“真实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
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感”时,我们不仅需要改变以往的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如临其境”地自我学习、自我探究激发自身的“问题感”,而且也需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环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激发“问题感”。我们可以利用学校通用教室、学生社团、研学旅行等创设“真实环境”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可以更加真实地了解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不是在学校中进行相关的模拟,也不是根据理论而产生遐想。只有在这种“真实环境”下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文化课学习并结合实践,才可以使学生自己也发现一些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感”。
(三)创建研究氛围,使学生“真枪实战”
在激发学生“问题感”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为他们创建一个适合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探讨问题的研究氛围。研究氛围对于激发学生“问题感”的影响甚至大于学生在“真实环境”和“虚拟环境”中的各种学习以及实践。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在激发学生“问题感”时需要创设良好的研究氛围。若非如此,或许学生在发现问题时会逐渐感到乏味,最终失去研究问题的兴趣,这对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感”是极为不利的。而若是营造一个良好的研究氛围,即使有一部分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感觉乏味或是产生了想要放弃研究的想法,也会在大家的带动下重新对问题产生研究的兴趣。
然而,我们如何去创建良好的研究氛围呢?首先,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应该多添加一些项目性的学习目标,将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以 2~3 人为一组,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以及实践时间。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以及浓厚的研究兴趣去探究如何完成项目学习,从中锻炼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问题感”。此外,我们还应当定期地为学生安排相应的研学活动,为学生营造厚重的研究氛围,使学生在参与和总结的过程中进行一些问题的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感”。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现代社会更需要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以及自我学习能力的人才,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逐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通过自我的学习发现问题,并自我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营造了浓厚的研究氛围,学生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研究能力,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升研究能力。此外,我们可以在研学旅行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设立研究课题,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可以从研学研究中提高兴趣。托尔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顾 群.教研能力的培养要从激发“问题感”开始——谈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研意识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08(4)
[2]陈赣宁.从问题开始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设疑法”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2(3)
[3]季正泉.中小学教科研整体启动的管理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9)
[4]刘 毓.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的心理阻抗及改变途径[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9)
【基金项目】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适合玉门高中学生研学旅行的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GS[2018]GH2383)。
(责编 江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