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视觉管理的现实策略
2019-12-09刘文忠
摘 要 为了理清城市轨道交通视觉管理的现实策略与凭依手段。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视觉管理的内容、对象、目标、方式的认知,结合案例对城市轨道交通具体管理实践中借助图形、符号、色彩、线条、箭头等对乘客的行为分别做规范管理、识别管理、导引管理的方法做梳理。从而指出图形、色彩、线条在立体化、可视化、形象化、智能化的城市轨道管理空间中具有具体而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视觉管理;视觉设计;现实策略
引用本文格式 刘文忠.城市轨道交通视觉管理的现实策略[J].创意设计源,2019(5):66-71.
Abstract The purpose is to clarify the realistic strategies and means of visual management of urban rail transit. Through the recognition of the content, object, goal and mode of visual management of urban rail transit, combined with the case study, this paper combs the methods of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identification management and guidance management for passengers'behavior with the help of graphics, symbols, colors, lines and arrows in the specific management practice of urban rail transit. It is pointed out that graphics, colors and lines play a specific and important role in the three-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 visualization and intellectualization of urban rail management space.
Key Words Urban rail transit; Visual management; Visual design; Realistic strategy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城市公共服务视觉管理研究”(项目编号:2016CYS035)阶段性成果。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已经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的统计,目前国内各城市地铁的总里程已经接近4600公里,近十年间翻了4倍,截止到2019年6月份,国内已开通地铁的城市有33个,城市轨道交通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城市轨道交通是指在城市地域内利用客运列车(车辆)在钢轨上或沿导向轨运行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涵盖市域快轨、地铁、轻轨、单轨、自动导轨交通和磁浮交通等类型,现已成为城市立体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轨道交通凭借着运程安全、运速快捷、运量较大、乘坐方便等优势成为市民快捷出行的首选。据统计,2017年北京轨道交通的日平均运载量高达1241.1万人次。面对高度密集的客流人群,如何对乘客进行高效、便捷、安全的引导成为城市轨道交通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任务。在城市公共服务管理面向更加人性化、视觉化、智能化、精细化的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的管理有必要建立一种可视的管理范式,为市民出行提供安全、便捷、智能的可视化服务。城市轨道交通视觉管理就是借助视觉认知科学和公共空间管理方法,利用图形、色彩、线条等视觉认知素材实现对高密集的城市轨道乘客做安全、合理、高效、快捷的疏导,实现管理人性化、智能化、精准化的服务目标。
车辆运行系统、客运服务系统、检修保障系统构成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的三大重要系统。城市轨道交通客流视觉管理在客运服务系统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因城市轨道交通具有的系统联动性、时空关联性、调度集中性、管理严格性和服务安全可靠性的特性,[1]城市轨道交通的管理呈现一种严苛的刚性管理面貌,对于乘客而言,这种刚性管理的视觉印象稍显呆板。而借助公共图标、公共导向、多媒体传播等途径建立起的轨道交通视觉管理柔化了刚性管理的边界,使城市轨道交通的管理特征兼具刚柔相济的特征。城市轨道交通视觉管理是客运服务系统管理的一种有益补充,在提升乘客出行效率、保障乘客出行安全、美化站点运营环境、发布城市重大信息等诸多方面做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贡献,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城市公共管理手段和方法。
一、安全与高效:轨道交通的视觉管理目标
美国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在《管理学》中强调“目标是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期望的产出。它提供了所有管理决策的方向,构成了衡量标准,参照这个标准就可以度量实际工作的完成情况。”[2]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活动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就是目标。设置明确的目标体系是规范、科学管理活动的重要构成。轨道交通的管理活动也不例外,安全与高效是轨道交通最为核心的价值目标。安全是整个轨道交通运营活动的基本前提,高效是轨道交通运行的重要目标,如果没有了安全,整个轨道交通运行的意义就不存在,如果出行效率不够高效,轨道交通就失去与其它交通出行工具相比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轨道交通的视觉管理对象以参与、使用轨道交通的乘客人群为主。在管理活动中因乘客对乘车活动的效率要求极高,这也决定了以传统的文本管理或制度管理的单一管理方式在这种管理活动中面临很大的局限性。以视觉图形、色彩、线条为主要管理媒介的城市轨道交通视觉管理已经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因为在人类的活动中往往通过对信息的感知构建起活动的意识,并且这些意识指导着人们的行为活动。视觉管理对复杂、繁芜的管理信息正是起到梳理、整合的作用,从视觉认知的角度强化人们的认知和理解,为意识的构建活动提供一定的帮助。通过可视化的视觉图像,构建起一个更加清晰、形象、立体的世界,为人们理解管理活动内容助益。就轨道交通的管理實践来看,往往借助图形、符号对乘客的行为做规范性管理,借助色彩规律对乘客的认知做识别管理,借助线条、箭头的指示性和引导性对乘客的行动做导引管理,在立体化、可视化、形象化、智能化的管理空间中发挥着具体而有价值的管理作用。
二、图形的规范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信息传达的科学性、严谨性、准确性是对管理技术的基本要求。作为承载管理指令和管理信息载体的轨道交通视觉符号系统,须以直观、简明、易懂和易记的视觉形式特征进行管理信息的传播。对图形、文字、色彩的辨别力、可视度、阅读性等视觉要素的考量,都离不开视觉科学依据和技术规范。视觉科学中的视觉易化机制、视觉调控机制、空间线索范式和视觉增益效应,可以帮助管理者找到在视觉空间中提高图形注意力的科学设计方法。[3]
规范管理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提出的一种管理方式,最初是在企业内部管理运行中较为行之有效。规范管理是通过行之有效的制度使被管理者形成价值认同、和谐有序、效率提升的管理目标。[4]在城市轨道交通的管理活动中,同样可以通过标准化的视觉图形实现管理对象的规范化。诚然,图形所具有的天然的视觉规范优势是文本制度管理所无法比拟的。图形一方面通过整齐划一、标准规范的视觉样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活动,另一方面也借助图形的视觉语义对人们的行为活动起到正确的告知、警示作用。
根据符号语义的承载特性,图形能够承载一定的信息。人们在认知、理解、接受这种信息内容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图形背后的语义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活动。在人类长期的图形语言建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约定俗成的图像语言系统。一般而言,图像语言常有认知、警示、禁止三种较为常见的语言指令。在轨道交通视觉管理活动中,根据图形的形态特征,往往以圆形表述认知类信息内容,三角图形传达警示类信息内容,而叉形(删除形)常常被用来表达禁止类信息内容。(图1)为了便于规范化管理,自1993年起,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旅游局、劳动部、中国民用航空局、交通部等多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制定了较为详实的视觉图形管理的规范标准。
将整个管理信息从文本内容转化到视觉图像的过程常常依赖一套较为严谨的视觉语言的转译模型规则。(图2)这套严谨的转译模型包括四个基本步骤:第一,文本信息的提炼;第二,关键词的转化;第三,视觉语汇依照一定的视觉语法规则转化为视觉图像;第四,在人的認知机能协助下完成的视觉语义的认知、理解与接受。以“乘坐电梯禁止逆行”为例,设计师在公共管理图形的设计之初,就应该将设计对象的文本内容按照凝练、简化、关键的要求梳理成关键词,接下来以研讨风暴的方式逐一对每个关键词作开放型的词汇、图像联想,既可以从现有较为典型的图像中寻找适合的图形,又可以按照贴切的比喻、拟人手法将关键词与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做比拟,创造出新的视觉图像。视觉图像讲求的就是简洁性和概括性,因此,最终的视觉图像还需依照一定的形式法则将其组合在一起,形成便于受众认知且能够承载一定视觉语义的图像符号。
图形的视觉规范一方面体现为以法律法规为基准的刚性管理特点,强调管理制度的严谨性、准确性、规范性。另一方面体现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以社会公德为基准的柔性管理特征,管理手段上并非完全依赖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制度,也强调从管理对象的视觉感受出发,以指示、提示、劝导、敦促、提醒等柔性管理手段实现管理目标。
在城市轨道交通的站点经常会看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低碳生活、节能减排、文明乘车、防灾避险、防骗防盗、防恐防暴、公共卫生宣传等社会公益宣传海报(图3),这种以视觉图像为手段在客流量密集的城市地铁站点对市民的教育宣传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此外,现在的地铁站点或地铁内部空间以浮雕、交互媒体的手段,或以文化主题的方式将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以视觉方式展示出来,使非物质文化物质化、精神文化视觉化、濒危文化复活化、抽象文化立体化,唤醒即将被遗忘的城市文化记忆,唤起市民对城市文化的价值认同感与生活归属感,增强市民的城市荣誉感。(图4)这些手段都是视觉图像参与到城市轨道交通视觉管理的有益实践,为创造健康、美丽、和谐、文明的城市环境,培育市民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城市品牌形象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色彩的识别管理
色彩与图形最大的优越性是能够跨越语言、年龄、民族、文化等障碍承载信息传达。据统计,人们在观察对象环境时,在最短的单位时间内对色彩的感知占整体印象的80%,而对图形的感觉仅占20%。[5]因此,色彩在视觉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色彩经过人们的长期使用,逐渐形成了较为深刻、统一的色彩语义体系,如红色的禁止、黄色的警示、绿色的同意、蓝色的告知等。这些色彩语义内容也逐渐被应用到日常的设计活动之中,欧洲上世纪中期已经形成了两种颜色的电话标志,红色的电话用于通报火灾,绿色的电话用于救护,这种专用色彩的信息传达,经过1977年的EC会议,加盟国间已经认定为统一的标准化色彩。
色彩的识别管理是指在轨道交通管理活动中,利用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差异以及色彩的识别、联想、记忆特征对某一管理对象按照色彩指导的语义内容进行相应活动的管理方法。色彩经过长期的文化选择,逐渐成为一种认知度、识别度较高的符号内容。红、橙、黄、绿、青、蓝、紫每种色相代表不同的色彩意义,人们正是利用色彩承载的视觉语义产生相应的行为活动。在轨道交通视觉管理的实践活动中,清晰、准确是对色彩的识别管理最为基本的要求。并不是所有的色彩都能够承载管理功能,色彩识别管理要求选择色彩时应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首先,所选颜色应该能够让乘客准确地识别其色相,并能准确地说出其色彩名称,这样能够便于描述某个色彩具体的管理功能与指示内容。其次,轨道交通站点空间环境中装饰色彩的选择与承载引导、规范、认知功能的色彩不能相互冲突,应以辅助色为主,不能干扰识别,喧宾夺主。最后,色彩的选择应该符合地域的、民族的文化传统,不能给乘客带来不适的心理联想。
要达到对色彩在短时间、远距离内做清晰准确的识别,色彩的合理配置十分关键。根据色彩的认知特性,色相、明度、纯度、冷暖等任何一个色彩的对比要素的加大,均可以增强色彩的识别效果。同一个高饱和度的纯色在不同的背景上,识别度也各不相同。一般情况下,在白色背景上,色彩的认知差异呈现为“蓝>绿>红>紫>橙>黄”;在黑色或灰色背景上,色彩的认知差异呈现为“黄>橙>红>绿>蓝>紫”依次递减顺序。(图5)这在很大程度是由各纯色和背景所具有的明度关系决定的。单色的强化往往依靠背景色彩差异、肌理质感等因素来提高其识别程度。因此,为提高认知度,即加大认知距离,缩短认知时间,最为重要的是尽量加大明度差异。色彩的明度差异是造成色彩认知度差异的关键。因此,警告类标识一般采用高明度的黄色和低明度的暗灰色、黑色搭配,这样黄色在背景色的映衬下更加凸显,增强了标识图像的清晰度和醒目度。此外,对比色彩关系也被引入到标识的识别上,无论是明度、纯度、色相、冷暖的对比都能够强化标识形象的识别性。
色彩对人的心理情绪影响是色彩控制的科学依据,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色彩语义,并给予受众不同的心理暗示。微观上的色彩识别是指色彩的语义规范与控制,并多以原色与间色为主。红、橙、黄等暖色由于波长较长,给人产生前进、膨胀、兴奋等心理效应,容易引起视觉注意,往往作为警示色彩传达刚性的管理指令;蓝绿等冷色系由于其波长较短多给人以冷静、收缩等心理效应,多适用于提示、指示等信息的传达。在色彩搭配上,警示标志通常使用红白或黄黑色彩搭配;公共安全标识和操作规范多使用黄色与黑色搭配;提示性管理指令或导视系统则多使用蓝色与白色或绿色与白色搭配。
视觉管理活动中常常利用色彩形成的视觉差异特征参与管理。城市轨道交通日常管理活动中,这种例子并不鲜见。例如,利用不同的色彩标签将杂乱的交通信息规范化分类;用不同的色彩服装分辨员工从事的不同工作内容;用不同的色彩区分站点与站点间的票价价位差异;(图6)用不同的色彩区分站点工作区与非工作区域;用不同的色彩管理不同的工具类型等。北京是国内开设地铁交通最早、线路最多的城市,目前已经开设了20条不同的地铁线路,为了便于管理,北京地铁对不同运营线路采用固定醒目的色彩进行识别,能够方便人们有目的地乘车。(图7)地铁线路色彩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大客流、高密度的乘客群在不同的地铁线路间换乘时以“按色选线”的方法,快速準确地找到自己需要乘坐的线路。线路色彩的设置应遵循冷暖色穿插的原则,避免出现色彩繁杂、含义混淆、干扰识别等情况,确保市民乘车、换乘识别线路时的准确、清晰、高效。一旦确定线路的标准色之后,整条线路的色彩设计将围绕这一主色展开,站内、站外、站台上的所有导向标识,无论是落地式、悬臂式、吊挂式、贴附式、嵌入式,其色彩的规范上要与线路色相吻合。杜绝出现两条线路的色彩相冲突、重复、接近等问题。此外,以色彩的方式管理线路,能够使线路得到高效管理的同时,也能起到装饰、美化站内外环境的目的,增强城市轨道交通的视觉识别与审美效果。
以色彩的色相、纯度、明度等特性参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视觉管理已经有了较为成功的实践案例。虽然已经被城市地铁管理者应用在票务管理、引导管理、资料管理、分区管理等具体的管理对象上,但就具体的管理应用得还不够广泛、应用的细节还不够深入,仍然需要管理者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深度发掘色彩识别管理的优势与特性,促进管理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四、线条的导引管理
小时候玩的走迷宫游戏,无论迷宫设置的多么复杂,人们都可以借助一条完整的线条轻松地找到迷宫的出口。[6]在众多设计要素中,具有引导功能的图形非线条莫属。在庞杂的立体换乘空间中,人们为了找到既定的目的地,整个运动的轨迹就是一条完整的线条,视觉设计的基本任务就是对这个线条形成的路径做规划,使其更加简洁、安全、有序、高效。城市轨道交通管理者就是要基于人的空间认知习惯,帮助人们快速地规划出一条简洁、顺畅的运动路线。他们利用了地面、墙面等可供利用的空间范围,以线条、箭头等方式规划着人们的出行路径,形成了对人们有效的视觉管理。
在城市轨道交通中主要有两种常见的导引管理方式:其一,是引导管理。引导管理是一种前置性管理,即客流尚未造成拥堵的情况下以一种积极、正常的方式引导客流按照既定的路线行动,其目的是为了避免造成人流的拥堵。其二,是疏导管理。疏导亦称“疏道”,是一种应对性管理,指在人流过度密集的情况下,采取相关措施使人流在有效时间内安全地、有序地撤离密集区域的活动过程。从城市轨道交通的乘客流动轨迹导引模型(图8)来看,引导工作主要集中在站外、站内这些行动区域,只要有明确的视觉引导,在正常的人流活动情况下,一般是不会造成人员的拥堵情况。而站台上因等车、上下车等因素往往会造成乘客的拥堵,因此,站台是站点对乘客疏导的重点工作区域。
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是人们的再造空间,整个线路规划、站点布局、人流疏导是有提前的预知、预判和前期设想,这个线条是按照严谨的逻辑和结构对管理对象做的结构化、规范化、引导性目标设定。线的长度、方向、位置是线的基本属性。线条有长短、曲直、粗细、刚柔、浓淡、虚实等特性,若将之运用在视觉管理设计中,在充分表现出画面的形态与个性的同时,还能更好地起到引导的重要价值。线条的抑扬顿挫、长短曲直以及结合空间透视所做的准确表达,是营造轨道交通空间美感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轨道交通视觉管理中,线的管理作用大致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引导线、警戒线、分区线。(图9)引导线是线条的基本功能,乘客可以沿着线的提示和运动轨迹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地,如地铁站的一些地面、墙面导向线都是这类引导线。警戒线在整个视觉管理中承担了警示、警告的功能,告知人们一些区域不能靠近,或者按照一定的要求只能在某个区域做短暂停留。如地铁站站台隔离玻璃幕墙上张贴的红色警示线,告知乘客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排队购票的一米警示线,告知后面乘客须在一米线外保证前面乘客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分区线是根据站点的特殊需要在工作区与非工作区区间设置的隔离线条,便于乘客能够在安全合理的区域行动。
线在整个轨道交通视觉管理中并不全部是显性线条,有些线条是较为隐性的,但乘客完全可以根据这些较为隐性线条的引导到达目的地。在轨道交通站点的墙面、地面上装饰色彩、形态的变化形成的明度、比例、形状之间的对比均能形成一条条隐藏的线,让乘客不知不觉地去关注主体物并潜意识地去按照这些隐形线条行动,这种隐蔽的手法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空间中的引导线不是机械地去牵引乘客,而是自然地让乘客去领会,这样含蓄而有效的引导方式是空间设计师最擅长的手法。例如,在轨道交通站点天花的装饰就是典型的引导线,天花的装饰往往会按照乘客流动的方向组织线条,这样能够暗示乘客的运动方向。地面上微微隆起的盲道对残障人士起到重要的引导功能,对于非残障人士也起到了重要的引导。
从行为学视角来看,乘客通过轨道交通站点设计的首要目的是以通过为主,滞留休闲为辅,因此,在庞大的集体流动状态下必须采取必要的通过、分流、集中、疏散的控制措施,实现人流的注入与疏散的不断重复与循环。站点中往往会因为乘客人流过大产生一些重要的拥堵点,如楼梯、自动扶梯、售票窗口、闸机、站台等区域。对于这些拥堵点,常见的人流疏通方式有单向疏导、多向疏导。[7]单向疏导是从入口到出口实行单向通道引导乘客流动,上下车乘客的运动轨迹互不干扰,能够有效地避免双向人流因巨大的拥堵产生意外,而双向或多向疏导是以临时护栏的方式将上下车人流做有效疏导。显然,单向疏导的效率要优于多向疏导,但多向疏导无论是从建站成本及站点空间的利用率上都优于单向疏导。在整个疏导中均能看到一些线条在引导着乘客作出正确的线路选择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结语
在城市视觉管理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首先会基于自身对城市管理信息及其意义的理解而将其抽取出来,并根据设计法则运用文字、图像和色彩等将之呈现为视觉符号。用米歇尔的话来说,视觉符号就是“用我们的再联系系统所包裹的一个世界。”[8]由于视觉符号在创造过程中加入了对于受众认知心理的体察,无论是字体与图像的编排,抑或色彩的明度、纯度和色相,都进行了精心处理,这使得城市视觉设计具备良好的传播效能,便于受众迅捷完整地接受城市管理信息并领会其内在意义。可以说,城市视觉管理充分利用了视觉符号意义的传递功用,发挥了人的视觉经验的天然优势,更加便于人们理解城市管理的信息内容。
轨道交通视觉管理不仅传达着复杂的信息内容,同时也在塑造并美化着城市轨道站点的空间形象。视觉与图像正在重塑着人们管理城市的理念与理解城市的方式。当然需要强调的是城市轨道交通视觉管理并非要取代传统城市轨道交通管理,而是与传统城市轨道交通管理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实现人类社会对于美好城市家园的憧憬,创造更加诗意的城市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1]黎茂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5:12-14.
[2]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M].孙健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80.
[3]訾鹏.视觉空间注意对标识系统设计的影响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7(6):200-204.
[4]孙湘明:城市视觉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27-338.
[5]牟跃.城市公共信息符号设计与规划[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50.
[6]向帆.导向标识系统设计[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1.
[7]章莉莉.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3:163-166.
[8]W.J.T.米歇尔.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M].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4.
刘文忠
信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