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优化路径研究

2019-12-09商琳芳

关键词:资源配置双一流一流

商琳芳,秦 上

(1.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4;2.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 650091)

早在2014年底,我国已有大学2 824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达37.5%,所有大学在校生数量接近3 559万,高居世界第一。[1]但是高等教育是否优质不只是体现在规模上,还要在公平上有所展现。因为假如没有教育的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权利公平,就意味着高教资源的分配不均和结果的不公平,还可能导致社会矛盾的发生。为缓解各阶层间及空间区域间的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制度建设逐渐被国家重新提上日程。因此在这一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主要任务是解决教育的公平问题,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提升高等教育的内涵和质量水平,满足我国学生对高等教育公共产品的现实需要。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内涵是指人力、物力、财力等高等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高校以及东中西地区高校之间的合理公平分配,更进一步来说,它也包括经过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后高等教育质量的发展。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家也采取了一些重要政策措施,比如在现阶段,国家为打破“211”“985”身份壁垒实施“双一流”建设,以使高等教育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和利用,使非“211”“985”大学能从国家资源中得到一些实惠,同时调动我国各种类型及各种级别高校学科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以学科取胜是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由量到质的突破的关键,促进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型,有利于促进学科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高校发展模式的升级。因此,在“双一流”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与标准与过去截然不同,不再依据“211”“985”身份进行资源分配,而主要依据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双一流”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正在朝着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的趋势发展,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健康发展。

一、顺应经济时局,实现高教领域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理念是指从社会服务、社会资源、公共产品等的供给方面进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改革。这一理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导,同时也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和高等教育模式转型提供了思想借鉴。刺激需求的增长主要包括投资、消费、出口等方式,而刺激供给的增长则主要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途径。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需求侧,投资就是指加大对高校的经费投入;消费就是以扩大高校数量及招生人数的方式来满足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从而提高高等教育领域内的消费;出口就是指在政策上鼓励外国学生来华留学及鼓励本国学生出国深造或者鼓励科研人员在国际期刊发表更多论文。需求侧改革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拉动了高等教育数量和规模的增长,但高等教育质量一直处于徘徊状态,高等教育资源也没有实现合理配置和高效运用。因而,要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要从供给侧进行改革,为高等教育领域在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方面供给资源。具体而言,在劳动力方面,就是要优化师资队伍、科研队伍、行政管理队伍、学生群体培养的质量;在土地方面,就是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构建良好的资源环境;在资本方面,就是要给高校各部门提供充足的发展资金;在创新方面,就是要推动形成高校有效运行的理念及体制方面的变革。供给侧的高等教育改革更加注重内涵和质量,有助于高教体系结构优化及高教领域资源分配效率的提升。

1.刺激专科教育的办学热情,完善专科教育体制和系统。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教育部也编制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使得加快职业教育系统构建成为我国高教发展规划的关键内容之一。中央和地方通力合作,努力加快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使之最终能够具有高等教育的现代特征,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使高职院校受教育者有权利也有机会进入普通高校继续深造;在师资配备上,能给学生搭建将理论技能转化为实际操作的平台及引进一批双师型教师;在高职体系层次设置上,放宽高职院校受教育者的年龄或者扩建一批成人高职院校,即把终身教育纳入高职教育体系中;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方面,根据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社会进行灵活调整;在培养目标上,达到为企业产业服务、提高我国服务业及制造业水平、提升我国劳动者的整体水准的目的。由于专科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的一个子系统,因此要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水平,发展高职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需要推动高职教育的合理发展。

2.调整地方本科未来发展轨道,加强区域互动。2015年教育部、财政部和发改委等多部委出台了《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旨在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换未来发展轨道,向应用型大学发展。虽然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规模体系一直在壮大,但是由于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盲目追求排名,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机构设置、学科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一直在向“211”“985”研究型名校靠齐,违背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初衷,使学生所学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最终加剧了“学生就业难、企业用工荒”现象。因此,国家试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由过去精英阶段培养学术人才向现今质量突破阶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模式转变,以期实现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终极目标。

3.加快资源开发的信息化进度,促使高校资源远程共享。在大数据时代,资源共享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高等教育也要顺应时代发展,突破既往模式的藩篱。国家出台了2011-2020年间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政策[2],提出要建立以数字化形式共同分享品质上乘高教资源的配置机制,并认定、批准一批国家名校卓越在线开放课程,在2017 年之前要批准至少1 000门国内名校优质在线共享性课程,至2020年要认定、批准至少3 000门国内名校优质在线共享性课程,为不同知识背景的求知者搭建一个获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桥梁,以缓解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优质资源分配不均的压力。例如,清华大学面向全球已经推出了504门MOOC在线课程,两年时间全球一共有200万人次选修清华大学的MOOC在线课程。[3]因此“互联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因为传统授课方式比较封闭,致使一些名校的教学资源对校外求知者而言具有相对的封闭性,使普通高校的师生或者其他社会群体求知者很难享受到名校的教学资源,此时MOOC及E-learning成了开放名校优质课程的重要门户,在线课程也成为学生接触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重要通道。

4.激发在校大学生的创新潜能,优化高校创新环境。创业发展可以为高等教育的法治提供强大的环境基础和持续的发展动力。“供给侧”四要素之一就是创新,供给侧改革提倡的激发宏观经济主体(个人、政府、企业)创新的潜能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为高校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合作、相互配合提供契合点。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资源在创新人才中的合理配置,推动构建创新的文化氛围、综合性的创新平台和创新的保障机制。按照供给侧改革理念对创新创业的要求,以高等教育的供给侧为切入点,可以从大学的学习风气建设、大学创新创业教育、高校产业成果转换三个方面来探索和研究推动大学创新及创业的改革路径,完善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转变发展理念,打破高等教育量变的壁垒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是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应然之举,十分契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中央教育部门及高教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和支持“双一流”工程的建设,可以转变高校观念,对原有的体制、理念、教学内容进行自我革新,以实现高等教育量质提升,并有利于培养一批更加适应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优质科研人员,为高等教育的革新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学科建设是高校争取更多经费的重要砝码。2015年11月国家出台了建设“双一流”的总体方案。文件明确提出,过去的方案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该方案的评估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会使越来越多的高校参与到这种新的大学与学科建设中去,甚至一部分普通大学的学科也有可能进入此次学科建设行列。同时“双一流”建设的评估体系和经费配置标准都与“211”“985”时代截然不同,不像以前不论绩效如何都只根据学校身份而确定下拨经费,现在的“双一流”工程更看中学科的发展情况,同时在甄别上有弹性淘汰机制的介入。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曾经一再强调我国“双一流”建设的正面作用,即通过“双一流”建设,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积极性会大幅提升,更多大学会积极筹备和实施学科建设。此方案的出台迅速激起了各地竞相出台建设目标及长短期规划。

2.内涵式发展成为我国高校质量突破的关键。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规模上的突破,目前主要任务是在高等教育质量方面完成突变,因此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应重视内涵方面的建设。叶前林等人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增加和投入规模的扩大,并不一定能够带来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4]。对于高等教育经费增加、投入规模扩大,但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的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内卷化”,内涵式发展则是克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内卷化”现象的突破口。在“双一流”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一流的师资配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唯有具备优秀的师资力量才能给学校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尤其是杰出的青年人才成为高等教育师资的中坚力量,如“千人计划”就为国内高校吸引海内外杰出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高校师资人才队伍的优化。因此,高校应尽可能地利用市场机制在高教人才资源分配中的价值和功能,以吸引高校教师人才为中心,推动高校师资方面的完善,提升高校的文化软实力。

3.开放性发展是提升我国高校国际化水平的必然之举。“双一流”建设应在国际一流的指标下实施,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而不应在国内视野下自娱自乐、画地为牢。为此,我国高校发展应该走开放性发展道路,增强高校发展的开放性意识,提升高校师资队伍、高校课程、学术标准、人才培养主体等方面的国际化水平。增强高校发展的开放性意识,要求以开放性观念引领高校国际化发展,尤其是广大中西部地区高校应加大对外接轨力度。由于高校教师数量及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整体的教学水平和师资水平,对高校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国际化,在师资队伍筹备方面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提升高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视野,完善高校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化国际水平。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应用,“互联网+教育”成为教育领域里的一股清流,加强高校课程的国际化应创新远程教育,让国内学生远程学习国外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优秀课程。在加强学术标准的国际化方面,学术科研建设是推动我国“双一流”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国际一流的学术评价体系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是否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准,国内一流学术成果需要在国际一流学术的评价体系下接受考验才能向世界一流的方向大步向前。在加强人才培养主体方面,学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体,在“双一流”学科建设中,高校应为学生创造国际化交流平台,为学生发展提供国际化的交流环境,丰富学生的国际化经验,如吸引一部分留学生在华深造,派遣国内优秀学生去海外访学,鼓励学生参与国际性学术交流会议等等。总之,“双一流”建设不能闭门造车,不能在自娱自乐中进行,要在坚持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有机统一中推动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创新竞争机制,实现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曾断言:“中西方在学术思想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就学术制度而言,则大相径庭。”制度是中西方高等教育产生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制度、机制建设是维护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重要保障,对资源配置主体的行为具有约束作用,尤其体现在高校之间的竞争机制上。由于在计划体制下社会效益是评价教育的唯一指标,在这个唯一评价指标的引导下高校学科发展、课程设置、专业设置等与社会需要相脱节,即忽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虽然政府在口号上一再强调普通高校要不断提高办学效益,要根据社会的需求来进行专业设置,但是却缺乏相应的机制约束,导致专业结构不合理现象一直存在,提高办学效率的目标也一直是空中楼阁。因此,良性的竞争机制也是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现实需要,搭建多元主体良性互动的竞争平台,促进政府、市场、高校等资源配置主体的良性互动,让其各司其职,并构建公平正义的良性动态竞争机制,克服区域之间及高校之间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性则是形成良性竞争机制的重要举措。

1.搭建多元主体良性互动的竞争平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若要实现质的突破,必须对以前的制度、理念、机制实施革新,激发其多元治理主体参与教学发展和高校体制机制改革的热情,为社会大众供给品质上乘的高等教育资源,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过程是学术、市场和政府三种力量不断调整的过程。首先,要改革中央与地方高校的资金来源机制与办学模式,实施并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以高校为主体的高等教育发展的滚动式竞争机制,培育高等教育发展的公平正义氛围。其次,要改革高等教育发展评价体制,引入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对高校办学、学生就业、教师科研、产学研发展等层面进行分层分类评估,激活高等院校办学活力。再次,要改革高校内部管理模式。为了促进高校科研的健康持续发展,我国要对传统的大学管理模式进行丰富和发展,比如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高校治理方法,让政府、高校师生以及除政府与高校以外的第三方平台共同参与到高校管理过程中去。

2.构建公平正义的良性动态竞争机制。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前提,是人生发展起点公平的保证。我国原有高等教育发展的弊端,主要表现为高校动态竞争机制缺乏、政府财政投入公平性欠缺、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社会的正义与公平,某种程度上出现了“马太效应”,不仅制约区域间高等层次人才的培养、流动,而且还导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不足。应对教育资源配置失衡问题,政府应该“积极引导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聚集与扩散,协调好各高校的利益关系,防止因利益造成高校间的矛盾与冲突”[5]。而实施“双一流”工程建设,能够引入良性的动态机制,打破原有的身份固化弊端,遵循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实施科学严谨的评价机制,培育良好的大学学术氛围和科研文化,打造有利于高校质量提升的良好生态环境,达到高等教育资源的科学高效配置的目标。

在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各地区和国家为获取更大的社会发展空间及更多的国家利益,都在相继制定能够开发人力资源的高等教育长期发展战略,以期更好地应对未来科技提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带来的重重挑战。“双一流”政策出台以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与标准与过去截然不同,不再依据身份进行配置,因而转型期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走进新时代,但是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要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整体条件仍然是最大的制约性因素。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高级专门人才严重匮乏的现象稍微缓解,但治标不治本,就业市场中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依然存在。目前我国已拥有鲜明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及基本体系结构,但是也有诸多不足尚待解决,如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及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之间在硬实力和软实力方面都隔着一条巨大的鸿沟,同时有一定比例的教育资源在配置方面监管不善,凡此种种都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力,并进一步加剧了高等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我国大学教育正处于一个除旧革新时期,高等教育必须向内涵式发展方向转轨,要求实现“又好又快”的良性发展,以提高高等教育现代化水平。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双一流”背景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有助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型升级,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整体发展水平。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双一流一流
历史财务信息的资源配置功能——以苏宁云商为例
人力资源配置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如何发挥企业家精神推动经济增长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