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2019-12-09孙敏杰王超李瑞春

园艺与种苗 2019年5期
关键词:转化率科研院所科研人员

孙敏杰,王超,李瑞春

(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辽阳 111000)

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是指农业科研单位推广应用农业技术的过程,使科研成果自身价值得以实现,并且服务三农的过程。近几年,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但实际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农业科技成果所占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与农业生产,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密切相关;农业成果转化可以提高农业发展,迅速提升生产力,还可以成倍增加社会财富,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提高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已成为农业科研院所重中之重。该文旨在探讨目前农业科研院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具体提出解决农业科研院所相关成果转化的解决对策。

1 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科研院所管理机制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当前,农业科研院所大部分采用传统的农业科研管理机制进行人事管理、分配管理。在职称评定、工资分配及绩效考核奖金分配上,不够重视从事科技推广的科技人员,严重打消了从事科技成果推广人员的积极性,致使科技成果转化率有所降低。一些科研院所的目标并不是成果转化,科研人员的考核机制也不以成果转化的效率为衡量标准,而是体现在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和水平为依据,尤其表现在国际一流期刊及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并不以解决农民在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和满足市场需求为目的,这使得一些农业科技人员把发表论文当做首要工作。

1.2 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立项与生产实际需求脱钩

目前,农业科研院所的大多科研经费来自政府的资金资助,多用于基础研究,用于农业推广和应用研究的比例相对较低,因此,科技人员在项目选题上注重选择农业生产中的基础性研究,对课题申报种类和申报成功率以及论文和发表专利的数量上更加重视,农业科技成果研发后的转化率没引起重视。如果科研立项不能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科技成果很难运用到农业生产实践,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的现象就会越来越突出[2]。此外,科研人员更重视纵向课题的申报,因为纵向课题更易争取到,而且经费多,能写出高水平论文,更易出成果;反之,横向课题不容易争取,并且经费少,与企业合作问题又多。虽然横向课题研究内容接轨实际、具体,能解决农民生产中实际问题,但这样的课题不容易写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在目前的科研系统里,对科研人员评职称积累帮助甚小,大多科研人员都对横向课题兴致不高,不愿意从横向课题角度选题立题[3]。

1.3 农业科研院所研发团队结构单一、研究基础薄弱、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周期长

由于农业科研体系较传统,农业科研院所科研团队结构相对比较单一,而农业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涉及到技术、市场、生产、管理等各方面因素,对人才的需求多种多样,而单一的农业科研体系团队结构,极易造成科技成果和实际生产以及市场之间形成严重断层,使成果转化率降低。此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长,因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包含了多个阶段,从市场调研、选题立题、研究与试验、成果鉴定报奖、推广应用一般需要6~10年,而生产中一般技术应用周期5~8年,这就造成了一些农业科技成果研发后还没推广应用就与市场脱节,致使科技成果不能有效供给。较长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周期与较短的应用周期之间的矛盾加大了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投资的风险和创收的难度,同时,也使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大降低[4]。

1.4 农业科研院所缺少高效管理模式

研发管理是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者用科学的原则合理地对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人员、科研平台等资源进行计划和组织管理过程,为科研提供服务。目前,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都停留于传统的管理模式,主要体现重研发,轻管理,缺乏对研发人员的重视和培养,对研发管理过程把关松弛,缺少多种监管手段,致使取得的成果掌握在个人手里,导致集体利益受损。另外,不完善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制度,降低了推广研发人员的积极主动性,研发团队没有创新能力。成果评价上仅局限于学术价值,降低了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导致普遍存在重成果轻转化现象。

1.5 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者自身科技文化素质较低

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的使用者,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高低受其科技文化素质水平高低和对采用新知识、新技术意识的强弱程度影响。从总体来看,我国新技术使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对新信息、新应用技术的接受比较慢,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受到严重制约。

2 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及建议

2.1 深化改革农业科研院所的管理机制

废旧立新,利用现代管理理念,深化改革农业科研院所传统的科技体制以及管理机制,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力和成果转化率。从思想上应打破农业科研院所原有条条框框观念,加强科研管理在成果转化的引导作用,强化服务意识,使成果面向市场;从项目研发上做好全面管理和评价,建立好跟踪、反馈和评价机制,在管理研发项目全过程中,利用现代化、多媒体等手段,建立信息档案库;在激励机制方面,把科技人员在成果转化中的实际工作业绩作为职称评定、晋升、晋级的一项考核指标,调整论文在职称评定中所占的比例,将科研人员实际利益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紧密联系,调动科研人员面向市场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4]。

2.2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以市场为导向,科学选题立题

农业科研院所一般以科研为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单纯以科研为主的农业科研院所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农业科研院所应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重新进行定位,承担更多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任务[5]。高质量的科技成果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先决条件,必须要有先进的技术性、在经济上具有合理性、在生产上有可行性的优势。好的科研项目才能出优质的科研成果,科研人员在选择农业生产中基础性研究项目的同时,要参与生产,做好跟踪服务,了解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项目选题要准确。在项目执行研究过程中,不断根据生产变化需求,调整项目实施方案,才能使研究成果有实用性,易转化。

2.3 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由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存在不少弊端,很难满足现代农业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各种需要,科技成果转化受到严重阻碍[4]。因此,为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农业科技转化机制,必须完善和改革现有农业科研院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这就要求农业科研与生产中科技需求要一致,形成有效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从科学研究到科技成果,到技术产品,再到示范基地的运行机制,实现研发项目与社会效益有效统一,才能推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有后劲,顺利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从而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6]。

2.4 提高农民综合文化素质和文化水平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离不开农民,科技成果的应用程度取决于农民的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的高低。所以,提升农民的综合文化素质和文化水平尤其重要。主要的方式是,加大农村科技采用者教育力度,通过加强农业技术培训、职业教育等方式来提高农民的科学意识、文化水平,增强农民采用科学技术的意识。

3 结论

目前,面对市场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迫切需求,农业科研院所应废旧立新,解放思想,应深化改革科研院所的管理机制,以市场为导向,重新定位自身发展方向;通过不断提升科学管理方法,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平台,为科研人员创造更好学术研发氛围。使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更贴近于市场需求,从而保证科研院所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提升农业科技在现代农业社会的效能。推动科技和市场的密切结合,不断提升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

猜你喜欢

转化率科研院所科研人员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关于军工科研院所工程建设的精细化管理思路研究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企业科研人员激励问题及对策研究
透视化学平衡中的转化率
化学平衡中转化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