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剧坛》2019年总目录

2019-12-09

新世纪剧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话剧歌剧戏曲

卷首语

5.3 我和我的祖国 梁海燕

焦点透视

1.4 评论的操守与价值 孙 浩

1.9 重审以戏剧鉴赏为基础的戏剧批评 回宝昆 张守志

2.4 敢于写“自己的麻烦” 洪兆惠

2.9 姹紫嫣红才是春 陈国峰

3.4 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滚动资助项目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话剧《开炉》专家研讨会

4.4 与时代光彩同步 梁海燕

4.9 “中国故事”的“乡音”表达 刘新阳

4.14 人物塑造应该被“老生常谈” 张 彤

4.19 点亮童心,温暖童年 刘 雪

4.23 大型民族舞剧《醒·狮》舞台美术赏析 李丹青

剧坛流光

1.15 隐形的翅膀 谢 雨 谢 滋

2.15 小人物中的大命运 李轻松

2.19 小说的戏曲改编 王兴昀

2.23 武灵遗恨满沙丘,赵氏英名从此休 李 菁

4.27 豫剧《七星剑》:以戏曲神韵 传家国情怀 穆海亮

4.32 精神光源对现实世界的可能观照 蒋 演

4.39 徐棻戏曲创作研究(上) 李小菊

6.4 《国徽》凝聚着共和国长子的情怀 黑纪文

6.7 徐棻戏曲创作研究(下) 李小菊

人与戏剧

2.29 写在戏剧边上 刘恩波

3.31 艺术永不入眠 任志成

3.37 对人性荒原的勘探 张 弛

4.45 话剧《刘真来啦》创作札记

4.48 话剧《刘真来啦》观戏随感 刘 平 济洪娜

6.20 背后的眼神 黄伟英

6.26 知行合一的求索之路 刘新阳

6.36 来,干了这碗“老汤” 王茸茸

百家论坛

1.20 赵丹的表演艺术 田本相

1.27 一代名净王泉奎 常立胜

2.35 戏曲艺术发展的美学方略(上) 杨锦峰

2.41 粉丝文化视角下的IP改编剧新转向 刘艳妮

3.13 一位“完成了的艺术家”的成长与意义 彭定安

3.19 评论视野中的言菊朋和余叔岩(上) 张伟品

3.24 戏曲艺术发展的美学方略(下) 杨锦峰

4.66 评论视野中的言菊朋和余叔岩(下) 张伟品

4.72 戏曲音乐结构布局刍议 荆 晶

6.41 以芭蕾舞剧《花木兰》论芭蕾舞剧导演的叙述构思 杨一普

6.46 昆曲艺术对京剧“梅派”新创编剧目的影响 欧阳梦霞

影像记忆

2.45 性、成长与人类良知 刘嘉陵

2.50 《老枪》:一个人的战争 李保平

2.60 浅谈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中国文化内核 路迪雨婴

3.41 于喧哗处冷眼写实 郑思佳

4.53 红白黄:人物传记电影创作的三度探索 宁敬武

4.61 我喜欢的烟火气 郝 岩

6.13 国产电视剧中新中国国家形象(上) 张学娜

芳菲盈苑

2.64 论京剧《群英会》中鲁肃与诸葛亮的形象塑造 柳昕呈

2.71 从小说到戏剧 王雨晴

4.78 浅析“津版”话剧《原野》中的“陶俑”形象 靳娟娟

剧本平台

1.33 话剧 远方星更美 谢海威

1.77 以小见大 以人为本 谢海威

3.47 评剧 烽火宁城 陈国峰

3.75 碧血丹心照宁城 陈国峰

6.53 歌剧 刘荣 李天斌 焦欣玥

6.77 让更多的历史英雄人物伴时代前行 李天斌 焦欣玥

历史回音壁

5.6 蓬勃发展的辽宁文化品牌 曲滋娇

5.15 栉风沐雨 砥砺歌行 佟春光

5.25 与祖国同行 铸歌剧辉煌 田剑锋

5.30 逐梦新时代 奋进辽歌人 吕 萌

时代和弦

5.36 我与中国歌剧 徐占海

5.41 “重镇”是怎样建成的 孙 浩

5.50 两个七十年 一曲丹心谱 谢海威

5.54 向光明的神圣献祭 陈国峰

主旋新乐章

5.63 歌剧叙事的“音乐性” 张 倩

5.68 艺术的成功转换、杂糅与整合 刘恩波

5.72 五色黼黻与要约写真 郭晓鹏

5.76 走下神坛即是回归神坛 钟一鸣

6.80 总目录

猜你喜欢

话剧歌剧戏曲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话剧《二月》海报
我是话剧小演员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都市年轻人的“话剧梦”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贝亲2015贺岁话剧《二胎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