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更多的历史英雄人物伴时代前行
——六幕歌剧《刘荣》创作杂记

2019-12-19李天斌焦欣玥

新世纪剧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广宁歌剧英雄

李天斌 焦欣玥

我们生活在一个最不缺少英雄的国度。五千年的历史,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从古至今,传颂着多少气壮山河、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我们也生活在一个最需要英雄的国度。五十六个民族,十四亿人民,有无数后来者为先贤前辈的英雄气慨所感染、所激励,义无反顾,一路向前。

许多历史英雄人物,我们耳熟能详,提起他们的名字,我们能脱口而出,讲述他们的事迹,甚至还有许多细节。但是,还有一些历史英雄人物,功绩足以彪炳史册,广为传颂,却因为种种未知原因,或褒贬不一,或被尘封,被人们渐渐遗忘。

刘荣,一代抗倭名将,就是这样一位历史英雄人物。

提起明朝的抗倭英雄,大多人知道的是戚继光、俞大猷、唐顺之,但这位在明朝永乐年间就取得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抗倭大捷的大功臣,却很少被提起,被关注,被赞颂。

说起刘荣,那可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充满传奇色彩的大英雄。

一是身世传奇。刘荣出生在项羽故里的江苏宿迁的军户人家,其时正值驱除胡虏、军阀混战、朝代更迭的乱世。其父刘江身体多病,无法应征,身材魁梧且有壮士胸怀的刘荣,冒刘江之名,替父从军。花木兰替父从军史不可考,是美丽的传说,但刘荣却是历史上确有记载的真实人物,《明史》(卷155)中清清楚楚地记载:“刘荣,宿迁人。初冒父刘江”。

二是战功传奇。刘荣从军后,先是跟随开国功臣徐达,参与诸多讨元之战,后在燕王朱棣帐下供事,因作战英勇得到重用。永乐八年和十二年随朱棣两次北征讨元,均为大军前锋,用兵有计,连战连胜,成为明代军中一代骁将。

三是抗倭传奇。明朝初年,胡元残部不时骚扰关外,辽东沿海也经常遭到倭寇劫掠,成为朝廷心头之患。1411年,明成祖朱棣任命刘荣为一品辽东总兵官。刘荣赴辽东后,上任之初即遭到倭寇突袭。他忍辱负重,加紧准备,巩固城防,严阵以待。1419年6月15日凌晨,1600名倭匪乘31艘大船,全副武装,直扑金州,进犯辽东。刘荣在其必经之路望海埚城下设下埋伏,诱敌深入,与之激战,全歼倭匪,灭敌743人,俘敌857人,31艘大船尽数烧毁,没有漏掉一个残敌。此役,史称“望海埚大捷”,为明朝开国50年间抗倭斗争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此次大捷,比戚继光抗倭斗争早了130年,其后300年间,倭寇不敢再犯辽东。刘荣也因此受到明成祖朱棣厚赏,还刘荣本名,封为广宁伯爵,赐世券,在北京建广宁伯府。

为了纪念这次抗倭大捷,也为了报答刘荣的功德,明代正德年间,当地百姓在离当年大战不远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得胜庙(后称真武庙),他的塑像供案前常年香火不断。而北京城中以其爵位命名的广宁路和广宁伯大街,虽经朝代更迭、风雨沧桑,但一直没有脱掉历史刻下的浓重印记。

两年前,笔者李天斌作为在当年抗倭大捷所在地一所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授课的教师,一次与金州区文联主席翁铭峰先生的交流中,得知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那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对这位历史英雄人物不禁肃然起敬。笔者不由得想起《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学情缘》中他所讲的那段话:“还是要搞点有质量、有特色的东西。我们有很多历史题材可以拍,不要都是凄凄惨惨的,老是说甲午战争我们被打得一塌糊涂,冯子材镇南关大捷、戚继光抗倭,这些都可以拍拍。要开拓思路,除了戚继光、冯子材,还有其他人物和故事。”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面对难得的历史线索,内心萌动的创作激情随之迸发,而这些话语,无疑是给写作提供了动力,也开启了文学作品如何感染人激励人的思路。笔者焦欣玥,是在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研读的学生,自幼厚爱历史与文学,又有一定写作基础,闻此题材也是跃跃欲试,创作之旅就这样开始了。

然而,创作过程绝非那样简单。光是前期的案头准备,就断断续续经历了一年多时间。很难想像,有着如此重要意义的历史辉煌之战,可供检索和查阅的资料竟然少得可怜。在浩如瀚海的历史记载中,有关刘荣的生平事迹只有三言两语,最长的只有1000余字的《明史》一段记述。

当我们顶着寒风,来到真武庙刘荣塑像前,那飘动着的缕缕香火,似乎在述说着百姓怀念英雄的炽情;当我们踏上土丘,看到当年大战遗址望海碉城成了没有石墙的荒凉山岗,似乎在呼唤着后人不要忘了这段壮怀激烈的历史;当我们倘徉在京城广宁路和广宁大街,那蓝底白色的高大路牌和街巷指示标志,就像一座无形的丰碑矗立,仿佛告诉人们那段荣耀的历史不该忘记,也不会忘记。

尽管辛苦,但决不放弃。除了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一一寻访历史遗迹外,就是尽可能多地通过各种方法搜集资料。从互联网连接交互的无尽数据中,进行大海捞针式的“海淘”;在蒙尘泛黄的图书馆古籍文献资料中细致搜索,哪怕发现只言片语也会欣喜若狂。只要有可能提供关联佐证的书籍刊物,就会尽快购来进行查找,不知不觉,这些纸质材料堆起的案前备份就有等身之高。

历史文学作品需要反映历史的真实,而历史的真实来不得半点马虎,否则,便会失去文学存在的本身意义。为了还原那个时代的社会百态生活万象,还需要对英雄故里、市井生活、官位品阶、文化风俗、兵器服饰等诸多方面进行查勘考证。作品需要意象之托,是选取国槐、苍松,还是枣树、樱桃,就颇为纠结,反复查证细致推敲,最后,确定以刘荣故乡的具有历史纵深感的项羽手植国槐为意象标志,以表现百折不挠、尽忠报国、与山河同在的英雄气质与精神。

用什么体裁来进行艺术展现?创作之初,就铆定了歌剧。目前,歌剧在中国是不那么“大众”、还未被人们广泛了解和普遍接受。但我们要用歌剧的形式颂扬英雄,也想为歌剧的传播尽绵薄之力,力图成为一颗能闪耀光彩的明珠。所以,斗胆进行了尝试,所幸最终剧本得以成型。

歌剧作为一门较为综合的艺术,对观众和创作者都有一定的要求,对后者的素质检验尤为严格。从剧本的创作方面讲,不仅要求创作者有文化素养和文字功底,还需要对音律音调乃至乐曲形式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还好,历史题材尤其是宏大场面的历史题材,对于团队人员的要求也大。所幸,笔者所在的大学是艺术类综合大学,无论是作曲配乐,还是演出人员,或是灯光舞美,都有相应的专业人才进行中后期创作与担当。

笔者感谢拥有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希望歌剧剧本《刘荣》的问世,能够为这位历史上曾经大放光彩的英雄送上无上的敬意,能够为无数先烈动人故事的传播送上一片真情,也希望此剧能够在中国歌剧舞台上闪现出一缕星光。

猜你喜欢

广宁歌剧英雄
英雄犬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河梁风月”——广宁桥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广宁路口
寻找魅力人声刘广宁:将所有的热情留给配音
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