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锦后旗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发展情况
2019-12-09张娜王春和
张娜,王春和
(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心,内蒙古巴彦淖尔 015400)
杭锦后旗位于河套平原腹地,南邻黄河,北靠阴山,东与巴彦淖尔市政府所在地临河区毗邻,西与乌兰布和沙漠接壤。全旗9个镇,1个农场,107个村,15个居委会,总面积1 790 km2,其中耕地面积89 000 hm2,境内居住着蒙、汉、回等18个民族,总人口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6万人,旗政府所在地陕坝镇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当前,市场对绿色、有机、高端食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杭锦后旗地处40°N农作物种植黄金纬度带上,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水土光热组合条件得天独厚,是生产优质农畜产品的理想之地。全旗盛产小麦、玉米、葵花、番茄、西瓜、蜜瓜、青红椒、籽类作物及猪、牛、羊等优质农畜产品,农牧业以较高的生产力水平闻名区内外。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推广和监管示范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葵花)”。十二五期间,杭锦后旗粮食年产量达5.6亿kg,发展设施农业2 467 hm2。肉羊、奶牛、肉牛、生猪、禽类饲养量分别达到495万只、5.2万只、2万头、21万头和242万羽。全旗有38家企业78个产品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三品一标”产品,是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小麦)生产基地,也是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食用向日葵)生产基地。
近年来,杭锦后旗以打造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排头兵为主攻方向,牢固树立创新强农、协调惠农、绿色兴农、开放助农、共享富农的发展理念,以建设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区、国家重要粮食生产功能区、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域绿色生产试验示范区为抓手,坚持改革创新,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大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在农畜产品产、加、销上做文章,形成了酒类、乳品、肉类、果蔬、籽类、粮油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体系,建成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8.67万hm2,培育了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5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4家,农畜产品商标注册达480多个,河套白酒、大发公面粉、永华面粉等30个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旭一坤健、啸天农业、塞上春光等农牧业品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基于此,笔者对杭锦后旗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主要做法、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计划。
1 近年来的主要做法和措施
1.1 加强基地建设
全力推进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编制整县全域种植业绿色生产发展规划,形成了“一基地三区域”功能区定位(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头道桥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产业融合样板区、三道桥特色产业品牌引领绿色发展示范区、团结山水林田湖草沙天然资源涵养区)和“七区”建设空间布局(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向日葵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瓜果蔬菜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区、奶牛肉牛规模化养殖区、湖泊湿地修复区、沿河沿沙生态林防护区),建成“三品一标”认证基地8.6万hm2,持续推进统筹“五个一”工程(全旗“一盘棋”、育好生产“一主体”、织密监管“一张网”、建好追溯“一个码”、树起品牌“一面旗”),建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认证“三品一标”企业38家、产品76个,其中有机食品认证9个,绿色食品认证30个,无公害农产品认定35个;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2个(“杭锦后旗甜瓜”、“三道桥西瓜”),河套酒业的 52°、36°河套王酒;旭一牧业的安格斯有机牛肉授权使用“天赋河套”区域公用品,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设立6个科技小院,为杭锦后旗示范区建设和全域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圆满承办了全国整县全域种植业绿色生产高层论坛,成为全域绿色发展的“导航仪”。
1.2 推进“四控”行动
依托国家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坚持全区域绿色发展,全产业提质增效,推进全过程“四控”行动,让杭锦后旗的产地更清洁,产品更优质,产业更兴旺。围绕控水降耗,重点推广智能水肥一体化、井黄双灌节水灌溉等技术,推进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425。围绕控肥增效,重点建成固体配肥站2个、液体加肥站8个,推广麦后复种绿肥0.21万hm2,推广新型肥料与机械深施肥,持续推进有机替代与经营主体带动减量,化肥用量减少了20%,利用率提高了10%。围绕控药减害,整旗制推行农药购买实名制,全旗共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15 t,推广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5.33万hm2,生物防控和生化防治面积4万hm2,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了85%以上。围绕控膜提效,全面推广使用0.01 mm厚地膜,在玉米、经济作物上推广不覆膜、一膜两用、适时揭膜、机械回收等技术,地膜回收率达80%以上。
1.3 推进种养殖业调整
围绕全国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依托“四级联创”、“院地共建”、“所旗联建”,重点推进小麦、玉米、籽类、蔬菜、瓜果五大产业基地建设,全旗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2万hm2,粮食种植面积达5.47万hm2,其中小麦2.53万hm2,基本实现订单种植,玉米种植2.93万hm2,向日葵种植2.13万hm2,瓜菜种植1万hm2;以“稳羊增牛适度发展猪禽”为总体思路,围绕肉牛大旗建设,积极发展肉牛养殖,旭一牧业3万头肉牛屠宰加工生产线已建成,太阳庙农场万头肉牛养殖基地正在抓紧建设,累计建成肉牛规模化养殖场10个,全旗肉牛饲养量5万多头;奶牛存栏2.9万头;肉羊存栏120万只,出栏230万只,肉羊饲养量达到410万只,能繁母羊存栏80万只;生猪饲养量25万头;肉驴存栏0.5万头;禽类存栏110万羽。
1.4 推进主导产业发展
1.4.1 酒类酿造方面。以河套酒业集团为龙头,进一步巩固拓展市场,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多领域开发,年生产各种酒类(白酒、奶酒、保健酒)12万t,形成了产业配套、多元发展的产业集群,建设高粱原料基地 0.17 万 hm2。
1.4.2 乳品加工方面。以伊利乳业为龙头,以生产中高档乳产品为重点,年生产能力达到35万t左右,带动了杭锦后旗奶牛产业持续发展,促进了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和玉米种植基地的建设。
1.4.3 肉类加工方面。以旭一牧业、牧蓉等屠宰加工企业为龙头,培育做精有机牛羊肉品牌,打造有机牛羊肉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年生产有机牛羊肉达1万t以上。在肉类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肉羊产业稳步发展,肉牛产业快速发展。
1.4.4 果蔬加工方面。以中粮屯河、天地园果蔬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出口番茄酱、番茄红素、番茄饮料、脱水蔬菜等高附加值产品,创建自主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目前,全旗番茄原料日处理能力达9 600 t,脱水菜日处理能力2 000 t。
1.4.5 粮油加工方面。以大发公、和平面业等企业为龙头,发挥河套小麦品牌效应,增强品牌竞争力,另外,以西蒙、益民、益农种业为龙头,发挥本土制种潜力,培育西蒙、益农等制种品牌,发展高科技玉米制种,全旗年制种能力4 000 t,发展制种基地0.1万hm2。
1.4.6 籽类加工方面。以蒙乔、伟业商贸、亘恒食品为龙头,充分利用杭锦后旗花葵、南瓜籽种植优势,培育名优品牌,大打品牌战略,推动籽类加工向纵深发展。目前各类籽类炒货加工能力达到8万t,发展种植基地2.13万hm2左右。
2 存在问题
2.1 缺少大型龙头企业,精深加工相对滞后
全旗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涉农加工企业58家,但主要以初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能力较弱。小麦、玉米、葵花、枸杞等优势产业缺少大型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基本以原料方式出售。
2.2 生产基地分散、集约化生产水平不高
生产基地与龙头企业衔接不够紧密,结合程度不够高。除小麦、番茄、脱水菜等产业外,其他产业订单较少,企业和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紧密。
2.3 知名度高的农产品品牌较少,市场覆盖面不够宽
农畜产品品牌小而杂,全旗480多个农畜产品品牌中,国家级名牌仅2个、自治区级名牌仅10个、市级名牌仅6个。产品大多在区、市、旗内销售,2018年,全旗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创汇仅3 942.4万美元,只占全旗农畜产品加工总产值的3.6%。
3 下一步工作计划
3.1 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牧业产业化
坚持“谁有能力谁牵头、谁是龙头扶持谁”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是重点扶持伊利、屯河、旭一牧业等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协调金融部门给予信贷支持;整合产业化经营、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帮助企业扩大生产基地,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订单种养殖、保护价收购等多种形式,密切与基地、农户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产业链条。二是扶强中小企业,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企业集群。鼓励相同产业的中小加工企业组建行业协会,联手合作,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带动力的企业群体。重点抓好奶牛、肉羊、肉牛、番茄、脱水菜、优质面粉、籽类、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使之成为农畜产业加工的重要力量。三是实施品牌战略,努力打造名牌企业。进一步健全农畜产品质量监管网络;持续推进“三品一标”认证,使更多的农畜产品融入“天赋河套”品牌,提升价值空间;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建立名牌产品奖励政策和申请绿色食品认证补助政策,加强“天赋河套”品牌建设。加快筹建“杭锦后旗绿色发展产业联盟”,努力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补、市场共闯、效益共赢、抱团发展、三生共赢的目的。
3.2 加强市场建设,推进营销市场化
一是构建产地市场体系。依托基础优势和产业优势,采取政府扶持、企业投入、农民入股等多种形式,加快产地市场建设步伐,通过专业市场的拉动,发展一批地方特色品牌。二是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或能人牵头,群众自愿的方式,构建实体型中介经济组织。三是大力引进和培植出口创汇企业和贸易公司,拓宽农畜产品出口渠道,增加农畜产品出口份额。积极拓展脱水菜、番茄酱、牛肉、籽类出口市场,建成农畜产品出口基地。
3.3 推进规模种养,实现企业化经营
以饲养管理标准化、品种良种化、粪污资源化、管理智能化、场区优美化、产品绿色化为目标,建设一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农牧循环、规模种养基地,依靠基地示范带动,促进优势特色农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化发展格局。一是引导龙头企业投资建设生产基地。二是加快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引导民间资金向“一产”投入,培育规模养殖场和专业养殖大户。三是发挥各类专业协会作用,通过土地流转,开展标准化生产,建设一批绿色、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3.4 抓标准化生产,推进产品优质化
一是抓好引导和服务,通过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指导农民从事标准化生产。二是加强对产地环境的监测和保护,严格控制各类污染物的排放,保证产地环境符合质量安全要求。三是加强对动植物病虫害和疫病的防治,推广小麦“两推三防一减少”,玉米“一核八辅”,向日葵“六推一防”等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等农牧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引进农牧业高层次人才进行绿色发展课题攻关研究,培育经营主体、科技示范户,健全动植物病虫害测报预警与防治机构。
3.5 强化科技示范,提升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水平
一是实施种畜种苗工程。建设各类良种繁育基地。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引进和推广。二是扩大农牧业科技园区和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面积,面向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在种苗供应、技术推广及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服务带动功能。积极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和农业服务组织,鼓励重点龙头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组建科技研发机构,进行深度产品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
3.6 持续推进“四控”行动,提升产地质量
转变农民传统施肥观念,加大液态肥和配方肥示范推广力度,新建固体配肥站4个、液体加肥站5个,有机肥示范园区10个,推广机械追施肥4.67万hm2、专用配方施肥4.33万hm2、新型肥料运用面积达到2万hm2,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推进控肥增效。出台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与处置实施方案,推进农药实名制购买和废弃包装物回收,新建废弃包装物回收站2个,回收点10个;培育和扶持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大力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提高防治效果,减少用药次数与用量;新增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2个,新建统防统治示范区6个,统防统治覆盖面积达到5.33万hm2,推进控药减害。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改盐增草、节水灌溉等项目,每年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面积0.67万hm2以上;利用全旗湖泊海子资源,大力推广黄河水二次澄清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0.2万hm2,推进控水降耗。推广覆膜玉米后茬免耕种植向日葵、玉米扩行增密一穴双珠、向日葵扩行降密等一膜两用技术,推广使用0.01 mm厚地膜,扶持亨润节水、月阳合作社等专业化回收再利用企业做强做大,建立农膜收集、转运点10个,通过企业运作,开展“以旧换新”与有偿回收行动,推进控膜减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