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关键符号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南宁市三月三民歌节为例
2019-12-09陈文元
田 敏,陈文元
(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国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明确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指导方针。合理开发利用民族关键符号能够强化民族认同,从民族文化中的“内生”与“表征”中提取智慧,致力于民族交往更加和睦,民族交流更加畅通,民族交融更加和谐,以更稳定的秩序与高效的联动机制,实现更高层次的民族团结,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关键符号类型多样,可以是多种形式和内容。“民族文化的关键符号包括民族服饰符号、饮食符号、器物符号、仪式符号、神话符号、歌舞符号、节庆符号和人物符号等。”*高婕:《民族关键符号在旅游场域中功能的异化——以民族服饰为例》,《广西民族研究》2014年第1期。民族关键符号是民族文化符号中的核心元素,承载着民族的运行结构,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民族性与文化网络图式。“民族关键符号是从个体的民族符号抽离出来的最具民族文化代表性的一些符号。”*吴建冰:《论广西世居民族的民族关键符号对民族认同的影响》,《广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广西三月三民歌节是广西壮、汉、瑶、侗、苗等民族的共亨文化符号,在他们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属于民族文化关键符号中的节庆符号。三月三民歌节既是民族歌舞盛会,民族文化盛会,也是民族交流的盛会。民歌节将各民族团结在一起,歌相通,心相印,梦相连,对民族团结、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具有代表性,在以三月三民歌节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方面较为突出,对其做深入研究探讨可为现今政府各部门的民族工作提供策略参考,为当前的民族关系、民族团结发展提供些许经验和智慧,更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建共有精神家园。
一、南宁市概况与三月三民歌节
南宁古属百越之地,是壮族先民鸥越、骆越族群的聚居地。经历历史变迁,各民族在这里交汇,成为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长期以来,南宁是广西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新中国成立后确定为广西省会(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南宁市为首府)。南宁市现辖兴宁、江南、青秀、西乡塘、邕宁、良庆、武鸣7个城区和横县、宾阳、上林、马山、隆安5个县及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等3家国家级开发区。据最新数据统计,南宁市现有391万少数民族群众,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首府城市。南宁市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市内生活了48个民族,其中人口总数超过1000人以上的依次为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仫佬族、侗族、回族、满族、毛南族、土家族等10个民族。*以上资料来自:南宁市人民政府网,有删改。网址:http://www.nanning.gov.cn.
岭南一带的各族先民自古以来就盛行歌唱之风,称为歌圩等,*壮族歌圩习俗与古代汉族先民“溱洧之风”颇有渊源,并与中原汉族的上巳节有密切联系。《岭外代答》有载:“交趾俗,上巳日,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驰。男女日成,则女受驰而男婚已定。”((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22页),说明早期歌圩活动与婚俗紧密相联。称谓上,《赤雅》中记曰:“春歌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节。三月之歌曰浪花歌。”((明)邝露:《赤雅:卷上·浪花歌》,王云武:《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7页)。不仅是“浪花歌”,历代文人笔记或方志记载中还有“跳月圩”“赶季”“放浪”“唱欢”“墟会”“风流墟”“歌坡”等称谓。而在民间,壮族人们对其称谓也不尽统一,如广西靖西、德保一带有“窝端”(“航端”“吟诗”)之说,大新县称之为“龙洞”,来宾、横县一带则讲“圩蓬”,邕宁一带还叫“还球”。是壮族及其它各族先民在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环境中普遍遵循的一种生存方式和习俗。总体来看,广西各地歌圩的活动内容大致相同,主要分为节日性歌圩、临时性歌圩和竞赛性歌圩三种类型。“据不完全统计,南宁六县六城区(七城区五县,2015年改武鸣县为武鸣区)历史上曾存在100多个歌圩点,其中武鸣县(武鸣区)、横县歌圩点数量较多。”*梁肇佐:《壮族歌圩调查研究》,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4年版,第22页。南宁市三月三民歌节是在传统“三月三”歌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1980年,“三月三”由官方定为歌节;1985年,广西首届“三月三”音乐舞蹈节在南宁举行,1993年又扩大举办“广西国际民歌节”,可谓南宁市三月三民歌节的正式形成标志。1999年又成功举办“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进行民族符号的再阐释。2013年,改三月三民歌节为壮族三月三民歌节。2014年“壮族三月三”民族节日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将每年农历三月三定为全区的法定节日,自治区全区放假两天,举办相应活动,使民众享受节庆欢乐。随着政府的推动宣传与政策引导,三月三民歌节成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体育、商贸、旅游等各个领域的全自治区各民族的综合性节日文化活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某机关工作人员指出:“三月三本来是民间的,政府部门只是提供平台,组织活动,以前不是都参加,我们将这个活动提高到一个高度,去宣传,整合,做成一个品牌,壮族每年都过,从14年才开始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各个少数民族的节日。开展三月三,广西各民族更团结,彼此相互了解,相互认识,对提高民族文化的知名度也很好,增进各民族的感情,各民族更加和谐,交往、交流,认识加深,不同的民族文化,习俗。”访谈时间:2018年5月8日(周二),10:40——11:17。
二、民歌节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表现
“壮族三月三”民歌节作为一项重要的民族关键符号,凝聚了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弘扬了民族文化、推动了经济发展,提高了民族自信,促进了民族团结,是联结民族群体及与各民族交流的精神纽带。具体说来,民族团结进步其实是两方面,团结反映的是良好的民族关系;进步是指整个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但两者又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广西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自治区),南宁更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首府城市,民族团结更显得至关重要。如何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当地各民族和睦相处,是南宁市必须着重思考的日常课题。最终,南宁市选择了三月三这一重要的民族元素,将其打造成规模盛大、各族联欢的民歌节,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引擎。当然,三月三民歌节并不是广西和南宁的凭空发明创造,它是对传统歌圩的继承和发扬。但从活动的开展和南宁市民族团结现状来看,南宁市在这一过程中无疑扮演了一个优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推动者。南宁市三月三民歌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了当地的民族团结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第一,扩大了各民族的交流互动。民族关键符号反映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状态。2018年三月三民歌节主题是“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分为民族文化汇演和文化体验活动两大类。仅4月18日民歌湖现场就共有五万多名汇集各民族的机关干部、工作人员和普通民众,而整个三月三民歌节期间,南宁市共接待游客228.54万人次,外地游客比例进一步增大,实现旅游总消费19.32亿元。南宁地铁线网客运量达345.5万人次;铁路部门运送旅客再创新高,达283.3万人次;南宁机场运送旅客21.4万人次,*南宁市人民政府网:http://ww.nanning.gou.cn参与程度相当高。如果把其它场地、其它区县以及网络、电视等间接参与的民众数量算进来,参与程度则基本全覆盖。除了民歌湖的民族文化汇演,民歌湖A8广场还集中展示了游彩架、花婆送福、彩风、壮族骆垌舞等传统民俗项目和打陀螺、抛绣球、板鞋竞技、跳们竿等传统体育项目,以及毽球、滑轮、魔术、跳绳等活动。活动举办方还利用快闪的形式承载三月三民俗的内容。身穿蓝靛壮服的男女歌手分成若干小组,以流动快闪的方式,表现壮族在生活中相亲、交际、问候、赠礼等对歌时的场景,随时即兴地给市民制造惊喜的快乐节日气氛,为古老的节庆穿上时尚的外衣,让游客感受传统在现代生活中焕发的青春气息。活动期间的“百名山歌手唱山歌”“百人相亲会”“百名绣娘献技”“百人抛绣球”“百傩闹春”等活动,既有活动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也有台上与台下的互动,进一步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民族友谊。而“千人竹竿舞”“千人武术”“千人壮歌舞”等“三千”项目中的参与者则需要各民族相互协作交流才能完好地演绎。可以看出,民歌节活动无论是活动内容、活动形式,还是活动结果,都呈现出了一幅幅民族和谐的动人画卷。南宁市各部门还围绕民歌节相继开展了丰富的交流活动。如南宁市职业技术学院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期间即开展了民族村寨劳动、桂港两地学生体验农家生活、三语演讲比赛、桂港两地青少年联谊晚会、民族传统技艺体验、桂台青年共育友谊林、桂台民族文化交流联谊晚会以及参加壮族“三月三”活动文艺演出等8项跨族际、跨地域、跨语言的民族交流活动,促进各族人民更广泛的交流。
第二,增强了各民族的文化自信。民族文化汇演第二场演出是立足于壮乡特色文化的非遗专场汇演。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基因,代代相传至今,已融入民族血液。此次非遗专场汇集了壮族骆垌舞、壮族打扁担、壮族三声部民歌、广西八音等最具壮乡风情的歌舞,为市民游客献上浓郁壮乡风情的视听盛宴,让壮族人民感受壮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了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舞蹈《壮族大歌》激昂婉转的歌声流淌出壮族人不断进取,勇于攀登高峰的拼搏精神,展现壮族人不屈不挠的民族魂。百名美丽的壮族女子及参与展示展演的几千名演职人员展示了兼具壮民族特色与时尚元素的传统服饰文化。汉族传统上巳节的服饰更是包含各个朝代的代表性服饰,放眼望去,处处婀娜,处处美景。来自壮乡各地的壮族、苗族、汉族等民族的百名绣娘现场展示刺绣技艺,近距离与游客讲解交流刺绣的绣法、纹案、意蕴等,指导游客现场体验刺绣,形成民族刺绣交流、传承、学习的展示点,共同展示不同民族指尖上的美和女性的聪慧。更重要的是,这些都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魅力,在游客与民众的互动过程中,当地人更深刻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游客则更惊叹其所带来的视觉感观与艺术价值,这一过程中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第三,促进了各民族的民族认同。民族认同是本民族人民对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认同,是维系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础。三月三民歌节活动既促进了壮族、汉族、瑶族等各族人民的民族认同,同时也促进了多个民族之间的认同,即中华民族认同。三月三也是壮族的“清明节”,他们祭祀扫墓,怀念祖先,祖先认同与民族认同相互交织。“风味”三月三、“风物”三月三、“风情”通过美食、美物和民俗风情,激发了壮族民众参与文化传承的积极性,通过历史溯源、传统重温、现代融入,唤起他们对本民族历史和传统的认知与认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汇演囊括了多个民族的文化精华,又加入日常的大众元素,贴近百姓生活,营造了团结一心的生活图景。活动还邀请了南宁老友粉、壮族五色糯米饭、横县大粽等约50种各地非遗传统美食及北海贝雕、南宁点米成画、钦州坭兴陶、靖西绣球等各地非遗传统手工技艺进行展示和展销,宣扬了各地各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加深了各民族对其自身文化的内在情感。
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眭之魂。只有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我们可以看到,三月三民歌节活动本身是不分民族、不分地域的,活动的主题即是民族团结,是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团结、提高民族自信为根本。“民族文化传统节日的周期性的展示、积累、继承和发展,在拥有同一文化传统成员中产生巨大的亲和力和情感的认同感,可以把拥有共同文化传统的成员团结到一起,从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李松,王建民,张跃,朱凌飞,马居里,许雪莲:《中国少数民族节日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意义》,《艺术百家》2012年第5期。一方面,三月三民歌节期间,各民族更大范围的交流与认识,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多个民族参与,他们或结成友谊,或恋爱婚姻,或进行文化交流,“三月三”搭建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成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的文化认同。另一方面,三月三民歌节的商业化动作,使得各民族日益成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各民族只有相互协作才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他们的中华民族认同。对中华民族认同,体现了三月三民歌节从民族性到公共性的转换。
第四,提高了各民族的道德素质。中国传统节日大多具有道德教化意义和社会关系整合作用,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维系人伦社会礼仪、安顿身心构筑意义”*景俊美:《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代的精神价值》,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作为少数民族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三月三民歌节具有积极的教育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歌化”“活动化”“故事化”等形式展开, 将教育内容生活化、通俗化,以歌育人。*龙海平,侯峥,封秋宁:《“歌圩文化”:壮族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年第2期。三月三是一个盛大的活动,一个活动,多重效益,惠及全广西,是南宁更是广西展现给外界的一张名片,如何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民前来参与观看和旅游度假,这就要求南宁市必须以更健全的法治、更整洁的市容、更纯朴的风气、市民以更良好的素养、更礼貌的言行、更文明的举止来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可以认为,每一次的三月三民歌节开展过程,都是南宁市更大范围更多群体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过程。个体的道德素质提高最终会带动整个民族团结事业的进步和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即是广西围绕三月三开展的宣传教育活动。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的主题是“和谐壮乡·团结进步”,活动时间为4月12日至5月12日,活动涉及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宣传,旨在全区社会营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华发展的浓厚氛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网站信息:《广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网址:http://www.seac.gov.cn/art/2018/4/19/art_36_301795.html.南宁市政府作为自治区首府,国家民委确定的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地、市、盟)13个试点之一, 积极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将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与节庆活动结合起来。
第五,丰富了各民族的日常生活。三月三民歌节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民族节日。“歌圩与各个节日往往构成一个整体,围绕着劳动生产的节奏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成为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和进行审美活动的重要集会方式,是一种综合性的民族文化形态。”*潘其旭:《壮族歌圩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48页。三月三民歌节期间盛大的民族文化汇演给民众带视听上的享受,承载的活动涉及戏曲、歌舞、宗教、祭祀、体育、工艺、竞技、娱乐、游戏、饮食等各个方面,相关的种民俗活动有抢花炮、打铜鼓、舞龙舞狮、演壮戏、唱师公戏、斗牛、斗彩蛋、抛绣球、板鞋竞速、赶猪接力赛、打扁担等,点燃了节日气氛,丰富了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而且,为传扬民歌文化,以品牌化打造形成持续的文化影响力,南宁市从2017年1月开始,以民歌节为基础,以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丰富南宁民歌湖“周周演”的内容,增设大型民歌专场演出活动,打造立足广西、面向世界的天下民歌舞台,实现“最大的影响、最热情的观众、最佳的传导”,民众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三月三民歌节刺激了当地的消费,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2018年三月三民歌节期间南宁市旅游总消费达19.32亿元,南宁市与市民从这一活动中受益,这是一个双方互惠的过程。客观地讲,三月三民歌节吸引了众多外地人士来到南宁,当地从事旅游、商贸、服务等行业的人收入增加,改善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一定程度上使各民族的经济差距缩小,能够减少因经济因素导致的潜在社会矛盾;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利用三月三民歌节这一契机,加强经贸合作,促进旅游消费,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从而有了更多的资金和力量去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当然,三月三民歌节不仅仅只是在交流互动、文化自信、民族认同、道德素质、日常生活等方面推动当地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里所探讨的只是一些粗略浅见。作为一项由政府积极推动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举措之一——三月三民歌节被赋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喻义。应该看到:在南宁市委市政府及各部门的精心领导组织下,三月三民歌节成为各民族的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各形各色的活动和节日氛围使各民族相互沟通、彼此尊重、共同团结,民族隔阂和民族偏见逐渐消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文化认同也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得到增强,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民歌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经验与策略
民族符号实际上就是民族所体现出的文化符号,它既可以是个体性的,也可以是整体性的。南宁市积极推动打造三月三民歌节,原因即是在于其体现了多个民族的文化共性,能够起到凝聚各民族的作用。当前,在国际国内民族分裂、民族独立势力甚嚣尘上,民族团结面临新情况新问题的背景下,我们该如何认识和思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形成?如何论述和阐释中华各民族共同创建了共有精神家园?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南宁市积极利用民族关键符号三月三民歌节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与事实经验,他们的思路和方法值得我们吸收借鉴。
(一)多维度的空间拓展
俄罗斯学者尤里·米哈伊洛维奇·洛特曼创建了以“符号域”为核心的文化符号学理论。“符号域就是一个民族文化多个符号产生、活动、发展的空间……它作为综合性符号系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反映出该民族的整体经验,而且从中可以透视出民族的社会价值模式”*郑文东:《文化符号域理论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南宁市并没有将三月三民歌节打造成纯粹的单一呈现的歌舞盛会,而是尽力从传承民族文化的立场去宣传发扬,营造全民参与的文化盛宴,从多个空间领域拓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政府层面,将民歌节的文化内涵带入到市区的每一个角落。从街头随处可见的宣传标语,网络电视媒体的互动直播推送,到民歌湖畔的大型演出,以及全民参与的民俗活动,不同群体不同境域有不同的表达空间。一个三月三民歌节仿佛将整个南宁市汇集起来,涉及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政府与民间,干部与群众,台上与台下,网络与现实,不同空间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符号域”,将各族人民整合起来,构建了一个共同的群体。
在活动宣传方面,2018南宁市“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活动除加强传统的纸媒宣传力度之外,还充分发挥南宁电台、南宁电视台的优势资源,采用多媒体矩阵传播方式,通过广播电视媒体传播与新媒体语汇相结合,调集高清“动中通”转播车、航拍、4G信号直传等,通过演播室和民歌湖双演播室+现场主持及嘉宾解说+外场直播及连线方式,实现直播效果最大化,立体、全景地展示了民歌湖活动盛况。同时,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及广西日报、广西电视台、香港商报、香港文汇报等均进行了相关报道,社会反响显著。
除了每年农历三月三举行的民歌节和民歌湖的“周周演”活动、各区县的“绿城歌台”,南宁市还举办了众多体育赛事、节庆及会议活动,这些活动往往都会嵌入三月三民歌节的文化元素,某种程度上是民歌节效应和模式的推广,进一步拓展了其时间、空间的外延。如1999年至今,南宁市举办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2018年将是第19届,每年年尾举行,与年初的三月三民歌节相呼应);2004年至今,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2018年将是第15届)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2018年将是第15届)。2014年第4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2017年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2018年中国杯国际足球锦标赛、2018年第12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等在南宁市举行。这些活动使南宁各民族日益团结在一起,拉近了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距离,更让南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南宁。
(二)多元化的面向展示
广西壮族自治区致力于将三月三民歌节打造成集民族文化、群众体育、风情旅游、特色消费于一体,全区各族群众广泛参与,对国内外游客有较强吸引力的民族文化嘉年华。2018年,自治区文化厅、体育局、旅游发展委、商务厅、民宗委等部门分别牵头负责“壮族三月三·桂风壮韵浓”“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壮族三月三·相约游广西”“壮族三月三·e网喜乐购”“壮族三月三·和谐在八桂”五大活动。这些活动在南宁及其它市州相应开展。南宁市“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活动更是类型多样,既有原生态的壮族山歌,也有传统美食(南宁老友粉、化皮猪脚、五色糯米饭、横县大粽、宾阳酸粉等)、手工艺品(点米成画、绣球、壮锦、宾阳竹编、宾阳油纸伞等)的展销,还有贴近百姓生活层面的“大众嗨场”(“百人服饰秀”、功夫秀、绝活秀、魔术、滑轮秀、花样跳绳、踢毽子),更有“百名绣娘献技”“百人相亲会” “百人抛绣球”“百傩闹春”、蛋俗文化、快闪歌圩、簪花及斗竹马、跳竹竿等民俗活动,让民众看得见、听得清、闻得到、摸得着,展示了南宁市多民族首府(省会)的歌舞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节庆文化。
南宁所属的七城区五县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同样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活动。事实上,三月三民歌节活动在民间一直是多元化的,有的地方强调聚会对歌的习俗,有的地方则比较重视祭扫祖墓、聚亲会友,还有的强调旅游消费。2018年,青秀区有民俗狂欢、非遗展示、民俗服饰风情展、万人赶歌圩等活动;兴宁区有旅游文化消费品牌活动文艺演出、群众文艺演出和乡村大世界等活动;江南区有文艺展、山歌会和民俗文化传承系列活动;西乡塘区有音乐会、对山歌、公益电影免费播放和休闲旅游文化活动;邕宁区有传统民俗文化和美食节、蒲庙花婆节、八尺江米食节和抢花炮活动;武鸣区举办中国壮乡·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分为文化活动、体育活动、旅游活动、经贸活动,期间还举办骆越始祖王祭祀大典。隆安县有“壮族三月三·韵‘那’乡风采”活动和“印象更望湖·魅丽三月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横县有“天然氧吧——享在九龙瀑布群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活动。这些活动基本覆盖了南宁市的不同群体。
(三)多层次的有机结合
一是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结合。在民族团结所起的作用中,汉文化的影响不能忽视。南宁市“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把“壮族三月三”置于大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中,展示中华传统三月三(上巳节)文化从古到今,从中原到壮乡的传播脉络,为市民展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璀璨多姿的民俗风情,让大众在感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恢宏壮阔的同时,也感知到壮族的独特风情与文化特点。*陈卓凡,潘浩,韦峭,赖有光:《唱山唱水唱生活 唱响美好新时代》,《南宁日报》2018年4月19日。
二是传承民族文化与发展经济相结合。南宁市大力推动三月三民歌节,除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外,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决策。“节日是通过节庆活动形式呈现,节庆必须吻合节日性质及其文化内涵”*张利群:《“壮族三月三”歌节传统及其节庆文化品牌构建》,《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保持文化本真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但南宁市并没有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老路子。南宁市将三月三民歌节做成一个文化品牌,引发当地广泛共鸣,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也提高了三月三民歌节的知名度,使其成为民众内心和一个文化标识,铸造一个大的IP。除了消费、旅游、商贸,南宁市还将三月三民歌节打入科技、农业、传媒等领域,进行产业化和网络化,从中挖掘更多的优质资源。南宁市与腾讯公司合作,设有三月三民歌节互联网平台,开辟专区,以增加文化内涵,让品牌更牢固,让文化外延。他们还不时请民俗专家、文创公司为其咨政建言、策划。以文化+品牌,实现民歌节与地方社会各个领域的互联、互通。思维多元,方法多元,从而将传承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是旅游娱乐与宣传教育相结合。三月三民歌节是由南宁政府打造和推动的一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以推动不同民族的交往,增进各民族交流,提供一个更多民族交流的平台,使各民族相互了解,促进文化、经济发展。正因于此,传承文化、发展经济的同时,宣传民族团结的法治法规、开展有利于民族团结的系列活动也是三月三民歌节期间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一过程是国家对地方社会的政治动员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王云芳,黎橙橙:《公共文化空间下民族文化传承场域功能变迁的思考——以广西武鸣壮族歌圩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2期。三月三民歌节期间,全市处在旅游娱乐的高潮状态,社会宽松度更高,民众内心更为轻松开放,适时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更易让人接受,渠道更多,流通更快。如南宁市教育局在三月三民歌节期间在南宁市第八中学、南宁市第三十六中学组织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课堂”活动,让民族政策、民族知识走进课堂,让学生在充溢着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滋润。
取得今天的成绩,背后是南宁市二十余年的努力和坚持。虽然存在商业化操作、文化本真性保持、政府与民间资源争夺等问题,*对此,南宁市某机关领导认为:“作为我们推行这一项工作的人来说,感受不一样。不同群体的文化体验不一样,某一群体的反映不代表事物发展的整体趋势和实际的文化发展状态。我们推选这一活动,游客有大量增加,经济有明显提升,民众自身感受强烈,活动欢快感增强,这一大的趋势是多年来的影响,是我们多年来努力的结果,不是脱离实际的。活动的推广是结合少数民族文化,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承,整个活动有一个很高的参与度,有一个好的群众基础。个体与整体的不协调有时候是事物发展的一个阶段,设计者的活动设置,当地经济的增长,大家的需求感受都不一样,我们对经济的追求也是不同的。作为新时代,我们要有新作为,开启新篇章,改正一些不足,有问题认真解决。”访谈时间:2018年5月11日(周五),9:28——10:03。但仍不失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南宁模式”。综合来看,南宁市的经验在于充分利用民间智慧和民间经验,以多维的视角,创新的思路,自下而上而又自上而下地实现心物沟通的民族团结,使经济和政治的“投入产出”更为有效和实用。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并不是一个刚性的规则制定者,而是一个倾听者,引导者和推动者。同时,南宁市能够取得较大的成功,也与其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上的较大包容心态有关。“不能指望不同心理共同体之间的同化,因为差异是常态,同化是非常态。”*纳日碧力戈:《从山地民族符号到中国关键符——中国关键符号体系建构的人类学辨析》,《中国山地民族研究集刊》2013年第1集。推动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是将各民族同质同化,而是一定程度差异的和谐共处。可以认为,三月三民歌节作为推动南宁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功典范,是政府和民间的通力合作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