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洋山等舟山北片岛屿的交通环境
——1921年中国旧海关绘刊 “杭州湾及其入口航道图”解析
2019-12-09姚永超
姚永超
[上海海关学院,上海 201204]
笔者调查发现,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收藏有“Hang Chou Bay and Approaches,including the Southern approach to the Yangtze River”残海图一幅,中文译名为“杭州湾及其入口航道图 (含长江南水道)”,①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收藏,索书号为#wAI11-287。图幅大小为11.57×58cm,地域范围为东经 121°40'至 120°15',北纬30°15'至30°55',包括崎岖列岛、嵊泗列岛、川湖列岛、火山列岛、衢山岛、岱山岛等,而长江南水道部分已不存在。清初至民国时,该区域属江浙两省分巡管辖,现属浙江省舟山市。就旧海关海务部门的管辖范围而言,它们属于上海段分区,也是海关内部所划分的第一海区,本文统称它们为舟山北片岛屿海域。
这片长江口以南、杭州湾以东的舟山北片岛屿海域,背靠长江三角洲辽阔腹地,面向太平洋,交通战略地位重要,早在19世纪鸦片战争时,就是英国尝试对华贸易而妄图占据的首要之地,后因诸种原因最后放弃而选择了香港。随着21世纪国际航运的发展,舟山北片岛屿水域宽阔,深水岸线长且顺直,避风条件良好,具有开辟大型锚地的优越条件,中国政府遂决定在21世纪之初建设上海洋山深水港,2011年后浙江省又将舟山北片岛屿规划发展成为国际深水港区。鉴于当前舟山北片岛屿再次吸引和聚焦全世界的目光,旧海关绘制的这幅海图比较详尽可靠地记录了20世纪初年该海区的历史面貌,因此本文拟通过对该幅海图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的详细解读,以此窥见此本片海域的百年沧桑巨变。
一、“杭州湾及其入口航道图”的由来
“杭州湾及其入口航道图 (含长江南水道)”,为中国旧海关海政局所刊印的诸多航海图及江河水道图之一,其编号为No.20。图右下位置为标题栏和有关说明文,图廓正下方为出版说明,均为英文。据这些介绍文字而知,本图的绘图师为旧海关英籍海务专家米禄司(S.V.Mills),由商务印书馆于1921年4月出版。图中恒山 (Volcano)、崎岖列岛 (Rugged Islands)以东区域信息系采集于英国海军部1887—1890年间所测绘的海图,①据汪家君所整理的浙江海区近代英版航海图目录,笔者推测此图可能为英国皇家海军部海道测量局于1887年测绘的图号1453的《“嵊泗列岛”图》,参见汪家君:《近代历史海图研究》,北京:测绘出版社,1992年,第65页。长江南航道部分和西佘山以西杭州湾水域信息来自海关海政局的测量,大陆顶端和西佘山以东杭州湾水域信息来自黄浦江竣浦局的测量。由此可见,本幅海图并非完全由海关海政局独立测量完成,它是综合了英国皇家海军部海道测量局、黄浦江浚浦局等机构的测绘成果而成。
海图生产本应属于交通航保部门分内之事,海关通常监管国家进出口贸易和征收关税,却为何由它承担了测量海道和绘制海图之责?原因是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有数学基础的近代海洋科学测绘技术逐渐传入中国,而当时的清政府极为缺乏专门机构、人才和经费。在此情况之下,因航运和进出口贸易密切相关,所以允许由外籍洋员掌控的海关于1868年添设了船钞部 (即海务部门,1912年后改称海政局)这一特殊部门,并在20世纪初年逐渐加强对中国沿海港口及重要江河水道的全面测绘工作。②参见姚永超:《中国近代海关的航海知识生产及其谱系研究》,载《国家航海》,2015年第3期。上海是近代中国最大对外贸易口岸,然而长江口及黄浦江的航道情况却异常复杂。1868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在一份写给总理衙门关于中国沿海修建灯塔的节略中,曾评论上海是“船只最常停靠的港口,却同时也是最难靠近的港口”。从海上看,长江被“马鞍列岛和大戢山”阻挡,更有南边的鱼山、大衢山以及北边的“作为沙尾山而闻名的高岛”。在这些地方以及长江入海口处,有着危险的岩石。在沙尾山,水手们要依靠反方位——从船尾向后看——来找到进入长江的水路。江海关在那里已经驻泊了一艘灯船,帮助引水人引导船只从沙尾山进入上海。险滩和潮水使长江航道本身十分难于航行,而且要从长江再进入黄浦江,其入口处也被沙坝阻拦,最终才能到达上海。③这份节略附于《总税务司1870年第25号通令》(第1辑),船钞使用申请,载《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第一卷),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第111页。为保证船只航行安全和服务河道疏浚工程,从1887年海关船钞部巡工司兼江海关港务长的毕士璧全面勘测黄浦江水道之后,接着对上海港、黄浦江、长江南北入口航道乃至长江口外海域的定期测量或检测,成为海关海务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另据海关海政局工作年报的记载,从1919年7月起,至1920年4月,海政局的制图师米禄司在测量船“专条”号管驾忒利 (W.T.B.Terry)和“厘金”号管驾拉尔逊 (C.N.Larsen)的协助下,用了9个月的时间,测量了杭州湾澉浦以东海域。④1920年《海关海政局年刊》,海关总税务司署造册处,1921年,第4页。杭州湾及其入口航道图 (含长江南水道),显然就是海关海政局本次测量后所公开出版的成果。
该图右下方有残缺,未见注明比例尺,也未见注明制图所采用的投影,按照旧海关测绘出版的航海图在技术上承袭英版航海图的惯例,⑤汪家君著:《近代历史海图研究》,北京:测绘出版社,1992年,第94页。则应为墨卡托投影。不过此图和英版航海图并不尽相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在地名注记上,并非全都是英文,而是采用了中英文混合注记的方式。据笔者对残图中所注的上百余个地名的统计中,三分之一为中英文一起标注,三分之二为英文地名。在40个中英文混合地名标注中,笔者把它们与清末所翻译的英国海军部海道测量局所绘中国海图地名比较来看,这些岛屿或礁石的中文名称基本和今天的命名接近。从英文地名来看,仅有少数几个地名系据中文名称而使用拼音注音或翻译成英文,如大洋山 (Tayangshan)、大衢山 (Ta Chu Shan)、黄龙 (SenHouse),其余仍大都是西人自创的英文地名,或是按照方位,或是按照西方人物,或是按照形状等来命名的。
实际上,早在1908年旧海关海务巡工司给总税务司的申呈中,已经意识到对于海图上的地名尽量用正确中文名称注记的问题。时任巡工司戴理尔称,中国沿海地名大多来自于英国海军部海图,虽然中国传统地图上也有一部分沿海地名,但由于比例尺过小,许多重要地名没有记录或无法显示。至于英国海军海图的地名,有一半以上来源于测绘者的想象。而天津水师学堂从英国海军海图上辑录下的地名,有的是根据英文地名意译,有的是根据英文地名音译,还有的是根据外国测量者胡乱想象而翻译的中国地名的第二次汉译,因此根本谈不上准确性。这些复杂情况,决定了根据英国海军海图标注地名进行二次汉译时,如果缺少精准的实地调研或考察,最后往往不知所云或者丢失了原中文地名的真实意思。
在该份申呈中,戴理尔还特意附有当时的一位中国学者、浙江候选州同朱正元的有关事例,对他的工作推崇备至。朱正元是浙江绍兴人,1867年出生,1880年代曾在广方言馆学习,1890年被选中参与《大清会典》中的舆图地志修订工作,从事辑录《海道图说》有关内容。后又到和洋务派及洋务企业联系密切的格致书院学习和实践,内容与数学、测绘和地理等相关。①伍伶飞:《朱正元与御览图:晚清地图史的视角》,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8年第1期。正是朱正元对晚清中国沿海英版海图及其地名命名规则的熟悉,所以他意识到中国沿海地名混乱不堪问题的严重性,遂于1900—1902年间,在清廷外务部的许可下,拿着英国海军部海图,对浙江、江苏、福建三省沿海的地名一一实地寻访和调查,仔细进行确认和更正工作,最后完成了江苏7幅海图、浙江12幅海图、福建17幅海图的地名调查工作,并出版了三本著作。②[清]朱正元撰:《江苏沿海图说》(光绪己亥年),《浙江沿海图说》(光绪己亥年),《福建沿海图说》(光绪壬寅年),上海聚珍版印。由于江浙以外的大量地名校正工作仍亟待进行,戴理尔因此特别建议总税务司授权组织中国沿海中文地名专项调查工作。为此,海关总税务司于1908年底专门下发过一份通令,要求各口岸和海务、港务相关人员注意地名问题的校正和积累,不过并没有给各海关授予地名专项调查经费和人员配置。③《海关总税务司第1586号通令附海务巡工司呈函》,1908年11月19日,载《中国近代海关总税务司通令全编》第1卷,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14年,第723-726页。从本海图有限的中英文地名对照中,一方面可以看出此幅海图承袭了清末朱正元的调查成果,在地名中国化方面已有了明显进步;另一方面仍可以观察出其局限性,从该图的许多英文地名来看,依然继续沿袭英国海军那种西方殖民者重新建构中国传统海域的知识霸权行为,用他们的“内部语言”来巩固其在华商业、航运等方面的利益。
除注记图名、出版单位、时间、地点、经纬网及绘制资料来源等要素外,为用图需要,该图中间处也绘制了罗经方位图 (罗经花),同时绘出磁北线,注记磁差1921年度向西偏3°18',每年通常增加约1'。在图右上角,以表格形式记载了潮汐情况,如潮流地点经纬度、高潮前的和高潮后的小时数、潮的流向和流速等资料。
二、舟山北片海域近代自然交通环境
海部是航海图的最主要部分,“杭州湾及其入口航道图”同样对舟山北片岛屿海域部分的水深、海底底质、航行障碍物、潮流水文要素、航道、锚地等,有精确的数学测量和详尽清晰的表示,内容丰富,可以窥见人们在近代对该海域自然环境和航道交通环境认知的变化和进步。
本图水深采用数字形式排布在海域,水深值为特大潮低潮位以下的数值,计量单位为英尺。整体而言,舟山北片岛屿的东部、南部海域水深大于西部、北部海域数值,即靠近东海远海区域水深大于杭州湾的近海区域。大衢山、白节山之间的航道水深多在60~120英尺之间,崎岖列岛和嵊泗列岛之间的水深,多在30~50英尺之间,岱山、洋山至南汇嘴的近海海域,则在25~35英尺之间。在海上乘船观察,也可以看见明显的区别变化,从小戢山远眺,“至扬子江口泥沙纵横,水流污浊,以视白节门中之碧波澄清,水天一色,判然有别矣”。④[英]班思德著,李廷元译:《中国沿海灯塔志》,海关总税务司署造册处,1932年,第211页。
海底底质,则用缩写字母注记在水深数字的下方,如泥 m、沙 s、岩 r、石 st、贝壳 sh、砾g、粘土cl等。从这些岛屿岸滩来看,除几个较大的岛如岱山等多处标识m为沙质岸外,其他多属岩石岸滩。①[英]金约翰辑:《海道图说》,卷六:“岱山南面,无处登岸,因泥滩铺入海甚甚也。”
此图在大洋山、黄泥坎、大衢山岛避风处标有锚地符号,因为这些地方有陡崖,可以避风。大洋山西南西面有一小岛,其南面为海盗湾,当东北恒风时,可泊船避风。列岛西南角与西北角二岛间也可泊船,但不如海盗湾内稳便。湾东面有石一行,海浪常激此石。列岛北面最大而有三峰者,曰三角岛 (原名小洋山),东面有尖石塔小岛。②[英]金约翰辑:《海道图说》,卷六。
虽然舟山北片岛屿水域适合吃水较深的大型轮船航行和靠泊,但是礁石和沉船等障碍物却是该群岛海域交通航运的重要威胁。本图对礁石、沉船、浅滩等危及航行安全的障碍物,标示详尽,各种礁石如干出礁、暗礁等以不同符号标识。在小戢山西南处,标有沉船示图,沉船年份用铅笔注记1932年。然本图出版于1921年。这是何故?原因是在水道图或航海图出版后,若水域状况有了变化,但还没有绘制新图,这时通常以“航船布告”的方式通知航海者更新,并在图的空白处记载相关改正,此称为“海图改正”。徐家汇图书楼所藏本幅海图,就是航海者根据航船布告而后来改正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上海和宁波等口岸对西方贸易商船的增多,此海域触礁所引发的海难事故屡见不鲜。1865年,英轮“拉拉汝克”号、“义拉瓦那”号曾在鱼腥脑西南的南大险礁搁浅。1869年,美轮“江泗”号触礁。1894年5月21日,德轮“阿尔温塞德”号在巴伦群岛 (Barren Islands)触礁,船只全毁,淹死两名中国水手。③徐雪筠等译编:《上海近代社会经济概况 (1882-1931)——海关十年报告译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第86页。除商船外,军舰也不例外。1904年6月21日,英国海军提督拿尔督“带铁甲船及快船水雷船十余艘驶至上海,停泊于吴淞口外,华历五月初二日,拿督统率各船开驶出口,初四日晚行至大戢山外海洋花脑山,水雷船名司般罗鹤者,忽然触于礁石,胶不能行。查此礁石未载于航海图中,以致失事。察核船身损坏之处,在第三至第四烟囱之间”。④《申报》,1904年6月21日,第1版,第11198期。
正因以前的航海图中未能发现或标注的礁石对轮船的危害性,在徐公山偏东北处,一块礁石标为Richardson Rk。在北鼎星和泗礁岛之间,另一块礁石被命名Bisbee Rk,笔者推测该礁石系被旧海关船钞部美籍巡工司毕士璧 (Bisbee)最先发现,因此用他的名字以示纪念。即使该海图出版五年之后,1926年的《申报》还刊载有在大戢山附近新发现礁石的晓示,如“各口巡工司奚 (奚理满)昨出晓示云,查江海关税务司所属界内,长江进口水道、大戢山附近发现礁石一段,合将其情形度势开列于左:一长江进口水道大戢山附近在纬度北三十度四十八分三十秒、经度东一百二十二度十分二十秒地方,发现礁石一段。自该礁中央视大戢山灯塔,为北二十四度东相距英海里百分之二十,于朔望潮落最低時,测量礁上水深,系由六尺至二十一尺不等”。⑤《申报》,1925年2月20日,第14版,第18667期。从以上比较精确的数字,一方面可见当时海关的测量工作做得相当细致,另一方面也可见当时人们对该片海域航道交通环境的认知在不断地进步,有利于商业轮船的交通运输。
三、舟山北片岛屿海域的近代灯塔弧链
1858年《天津条约》附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第十款规定: “……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 (法、美)人帮办税务并严查漏税,判定口界,派人指泊船只及分设浮桩、号船、塔表、望楼等事,毋庸英官指荐干预。其浮桩、号船、塔表、望楼等经费,在于船钞项下拨用。”因此,从1859年起,中国各通商口岸陆续建立起由洋人主管的海关,除最基本的征税职务外,第二大职能任务便是兼管海务和港务。海关船钞部除主管沿海及内河的水文调查及气象观测外,也进行灯塔建造、港内助航标识布设、内河航标设置以及引水、指泊、疏浚、港口治安、检疫等具体事务。作为海关海务部门所出版的一幅海图,本图对海关在舟山北片岛屿所建设的助航设备尤其灯塔及其光弧,用有关缩写符号予以详细注记。这样既可以展示海关在海务助航设施方面的成功业绩,同时也有利于航海者使用时对船舶安全导航。
舟山群岛是中国沿海最大的群岛,岛礁众多,星罗棋布,本海图则在大戢山、白节山、半洋山、下三星及唐脑山五个岛礁上标识有灯塔,在上海东南最顶尖处南汇嘴地方标有灯站 (Beacon House)符号。为何在这五处海岛上修建灯塔?实际上,在海关船钞部成立之初,灯塔总营造师韩德善经过缜密测量与调查,拟定了上海海区在大戢山、北马鞍山等岛屿修建灯塔的计划。①Shanghai,Statistical Dept.,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Customs'Gazette,1869(July-Sept.),No.3,P103-106.后根据海关的人力和财力情况,在1869年至1912年的四十余年中,逐步推进本海区的灯塔建设工程,并逐步改善和提高灯塔内的灯光功效。从海图上标示的这五处灯塔所射光弧范围来看,在1921年前,它们已经形成了此海域的内、外两个互相连通的灯塔弧链,引导大、小型轮船从远海或近海两个航道驶往上海。
大戢山,西人称其为葛词拉夫 (Gutzlaff)岛,是正对长江口外的三个海岛之一。因位置险要,1869年,也即海关船钞部成立次年,便率先着手在该岛顶西端的土丘上设置了三等白色定光灯一盏。1900年6月26日,在该岛顶的东端又新建成25英尺高白色圆钢塔一座,上置一具旋转镜机,每五秒钟急闪一次白光,并且放弃植物油改燃煤油,灯光特别强烈。②Report on Lights,Buoys,and Beacons,for the year 1900(1900年灯塔与航标报告,总第25期),海关总税务司署造册处1901年刊印,第54页。本海图上的英文注记Fl.ev 3.75sec 283ft 24M.(Occas 1 Foggun),说明灯光急闪时间再次缩短至3.75秒。雾号响应炮隔别时间1分钟。灯光高出水面283英尺,天气晴朗时,24海里内的白节山、半洋山、唐脑山等灯塔皆可望见,倘若月明之夜,下三星灯塔也隐约可见。
白节山在川湖列岛 (译称八格或巴克列岛)中间,形势险阻,为驶往长江口之要道。天气晴朗时,轮船在白节山处可见大戢山灯光。1883年8月12日,海关船钞部在白节山岛南部建成红白二色横纹圆钢灯塔一座,上置三等透镜红、白交替光灯。③Report on Lights,Buoys,and Beacons,for the year 1883(1883年灯塔与航标报告,总第8期),海关总税务司署造册处1884年刊印,第37页。本海图上英文注记 Alt.Fl.w.r.ev min.237ft 22M.(Occas 1 Foggun),说明灯光每分钟红白二光各闪一次,高出海面237英尺,天气晴朗时,22海里内可见。雾号响应炮隔别时间1分钟。该灯光所照,东、北两方向九十度弧形区域,因为他山遮蔽,不能望见。
半洋山也在白节门中,在白节山西北偏西3里处,为干出礁,体积微小,地势较低,英文名为纽扣岛 (The Button)。1904年11月14日海关船钞部在礁石东端建成26英尺高黑色圆灯塔一座,上置六等透镜明灭相间灯,每15秒内亮12.5秒,暗2.5秒,标识方位以让航行船只趋避。④Report on Lights,Buoys,and Beacons,for the year 1904(1904年灯塔与航标报告,总第29期),海关总税务司署造册处1905年刊印,第59页。本海图上英文注记 Fl.ev 1.5sec 67ft 12M(Fogbell ev.10sec),说明灯光1.5秒急闪一次,雾号每10秒鸣响1次。灯光高出海面67英尺,天晴时12海里内可见。当该塔灯光与大戢山灯光成一线时,就为白节门内航行的正路,沿此线而行,可以躲避危险的红山。
下三星岛是衢山诸岛最东端的一个小岛,与杭州湾口遥相对应,为指示船只通过小板门和白节海峡,1912年海关建成白色圆灯塔一座。⑤[英]班思德著,李廷元译:《中国沿海灯塔志》,海关总税务司署造册处刊印,1932年,第198页。海图上该岛处标注黄色烛光符号,记注英文Gp.Fl.(3)ev 20sec 205ft 20M.说明该灯塔上置三等联闪灯一盏,每20秒闪光1次,灯光高出水面205英尺,天晴时20海里皆可见。西南至西北一段的灯弧光,则为群山所遮蔽。
唐脑山灯塔,用以指示崎岖列岛西南边缘,建成于1907年12月8日,在山西端房屋顶上置六等红、白明灭相间光灯。①Report on Lights,Buoys,and Beacons,for the year 1907(1907年灯塔与航标报告,总第32期).海关总税务司署造册处1908年刊印,第51页。1915年8月17日改用汽灯,光力较前更大。后又改置四等透镜汽灯。②《申报》,1915年8月22日,第10版,第15276期。海图上该岛处标注黄色烛光符号,记注英文Fl.w.r.ev 3 sec.95 ft 15 & 8M.(Occas 1 Foggun)说明每三秒钟闪放红、白二光各一次,光道中心高出海面95英尺,白射15海里,红射8海里内可见,照耀弧光在西南8度与西北6、7度之间,覆盖了东、北两面的龟蛋礁及其他小岛。雾号响应炮隔别时间1分钟。因距海岸较近,唐脑山灯塔不能与白节山、半洋山、下三星等其他灯塔连锁,虽然自成一系,但对沪甬航线上的汽艇、小轮特别有用。
四、洋山等舟山北片岛屿的近代社会环境
“杭州湾及其入口航道图 (含长江南水道)”除了反映舟山北片群岛海域的自然环境和助航设施外,值得关注的还有,也可从该图的一些信息中窥见20世纪初年舟山北片岛屿的社会环境。例如大衢山,它是舟山群岛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海岛。四周是沙质海岸,而岛上有大面积的农田,岛中部向南湾澳地方为盐田 (Salt Pans)。该岛最高海拔为1054英尺,山顶地方注记有寺庙符号 (Joss house)。据民国《定海县志》记载,大衢山岛为“岱盐”的重要产地之一,专兼职盐户1129户,盐田面积188.18万方公尺,年产额896.1万斤;大衢山最高峰观音山顶为洪福寺,咸丰四年 (1854年)初建。③陈训正、马瀛等编:民国十三年《定海县志》, “鱼盐志篇”和“礼教志篇”。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1970年,第280、435页。
像大衢山一样,从这幅海图中也可见到其他海岛的情况。如在大洋山西南湾澳处,标注了pirates(海盗)的字样,或者西人称呼该地为海盗湾,说明海盗经常在此处盘踞或出没,对过往航船特予提醒或警告。从18世纪40年代起,直至在20世纪初年,因鸦片走私及从其他沿海贸易中可得到大量劫掠物品所引发的海盗活动,恰恰是长江口外海域最大的社会问题,海盗巢穴集中在江浙海岸之外容易到达上海、宁波的这些海岛上,其频繁的劫掠活动甚至像家常便饭。
在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早年日记中,曾对江浙一带的海盗现象多有描述。赫德记载,1854年10月7日,在海上风暴中颠簸了22天即将首次抵达目的地上海港时,“水的颜色告诉我们已经接近吴淞口了——因为极度浑浊。早餐前我们遇到皇家海军‘赛奇’号。一声炮响——那是通知我们停船的信号——我们遵从了。几分钟后,一位军官登上我们的船,询问是否见到海盗出没。我们未能向他提供任何情况。风浪太大,因之海盗无法靠近我们。最令人害怕的是刮西南季候风的时期——这时他们进行劫掠最能成功。”④[美]凯瑟琳·F.布鲁纳等编,傅曾仁等译:《步入中国清廷仕途——赫德日记 (1854-1863)》,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第27页。两个月后,赫德再次从上海乘船去宁波的3天行程中,就不如来上海时那么幸运了,这次果然遇上了海盗。1854年12月17日,英船“厄林”号由吴淞启程,18日晚间“有一小海盗船一直在我们周围打转;最后他终于鼓起勇气向我们靠拢;它一停舵,我们就向它开火;结果它被切断”,19日晨大约7时左右,帕特里奇船长跑进舱来取他的枪,同时告诉我,最好赶快穿上衣服奔出去。在我问他出了什么事时,他指给我看一艘大帆船,刚刚起锚,朝我们驶来。船长从他的外观判断出这是一艘海盗船。我对于即将和海盗交锋实在有点兴高采烈,血管中血液流动之速度使我非常清楚我的兴奋程度。我们尽可能装出“声势”,玩弄火枪,拿望远镜看他们,并在船舱房顶上来回走动。同时我们升起了英国国旗。⑤[美]凯瑟琳·F.布鲁纳等编,傅曾仁等译:《步入中国清廷仕途——赫德日记 (1854-1863)》,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第37页。“厄林”号船的这些应对行动取得了他们意想的效果,不久海盗船有了不打算过来的迹象,最后掉过头回到了抛锚的场所。
赫德日记记述的江浙沿海海盗猖獗地劫掠航行船只、危害行旅货物安全之事,从清末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在《申报》中屡见有关案件报道。甚至在海关从19世纪70年代在沿海海岛上修建灯塔等助航设施以后,至20世纪20年代,这些离开大陆的海岛上的灯塔物料,也常常发生被偷盗之事。如1918年10月29日,江海关冯监督致函海军司令公署暨吴淞水警第一厅厅长,“据本关流星船主报告,该巡船近自外海巡察灯塔,回沪驶经崇明县白节山時,查见该处灯塔旁存放物件小屋屋门被人打毀,屋内所储绳索电线尽行偷去。该灯塔孤悬海外,为航行警浮关系重大。只有渔户人等往來,其间情形至为紧要。除咨行地方官严查务获外,相应函达请饬各舰巡严密巡查”。①灯塔公物失窃之查缉,1918年10月30日,载《申报》第10版,第16418期。
五、结 语
著名地理学者张其昀认为:“中国海岸以杭州湾为天然分野,以北为北洋,大致为上升海岸,多成沙岸;以南为南洋,属于下降海岸,则为岩岸。”②张其昀编著:《本国地理》(上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第132-134页。杭州湾以东的舟山北片岛屿恰处中国沿海南北分野之处,背后有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城市上海,航道地理位置重要,自鸦片战争前就开始成为以英国为首的西人勘查的目标,和中文地方志等文献相比,他们所留下的近代科学化的航海图文资料更为精确。
“杭州湾及其入口航道图 (含长江南水道)”,是海关在综合英国海军以及自己数十年调查基础上之集大成者,它自身首先是一个时代复杂、中西混合的典型产物。从地图发展史的角度而言,海关是介于中西之间的一个现代混合性机构,这就导致本图既是英版海图的继承和延续,同时从中英文地名混合注记中,又反映出了中国民族和文化意识的缓慢觉醒。总的来说,这是一幅具有向近代科学化、民族化过渡痕迹明显的航道图,在地图学术史上价值特殊。再从这幅海图的内容来看,它全面反映出20世纪20年代舟山北片群岛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面貌。当时随着商贸发展,轮船吨位增加,长江口外轮船航道向深海区延伸、外弧灯塔链逐渐形成,但同时也可看到暗礁、船难,还有广大商民乃至官方机构,都时刻面临着沿海海盗劫掠的威胁和风险。
海洋史研究长期以来是历史和历史地理研究的薄弱环节,正如近人所言:“航海之要,足为标的者,厥有三事,一曰海图,二曰书志,三曰灯塔”,③“原例”,英国海军部海道测量局编:《中国江海险要图志》卷一,陈寿彭译,第3页。只有综合这些资料,才能进一步推进该方面的研究。本文即通过旧海关海图信息注记,结合当时海关调查报告、地方志、报刊等文献资料,尝试对20世纪初年舟山北片岛屿海域的自然交通和社会经济环境做一综合分析。不过让人遗憾的是,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馆藏此海图是一幅残图,缺少了长江口南航道部分,留待以后查考补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