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9-12-08彭敏肖诗菲罗利亚
■彭敏 肖诗菲 罗利亚
2019 年1 月,国务院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从2019 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以下称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2019 年4 月,职教“1+X ”证书制度试点启动,20 万学生参与“1+X”证书试点;2019 年9 月,第二批“1+X ”证书制度试点启动。
一、“1+X”制度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1+X”证书制度中,“1”为学历证书,“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探索实施“1+X”证书制度,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的特性,是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举措,对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的职业能力有着重大意义。
“1+X ”证书制度的实施主体为职业院校,“1+X ”证书制度是把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教育结合起来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该制度的核心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因此,制度的推进落实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息息相关,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只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支持这一制度的运行。
会计专业作为传统热门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有这一专业,“1+X”制度的实施,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几点影响:
(一)转变人才培养目标
会计专业发展与时俱进,所培养的人才必须是时代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既能服务当地产业发展,又能跟上潮流不被淘汰。“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会计要从核算职能转变为管理职能,并参与决策。“1+X”证书制度的提出,打破了原有的专业和学制的界限,X 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它可以是本专业的技能深化学习,也可以是跨越现有专业的学习内容选择。这种模式下再不是精确到某一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向全面发展的会计领域应用型创新人才发展。
(二)拓宽职业面向
传统的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毕业要求中除了相应的学分制管理外,还需要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从过去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到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等等专业证书,到现在“X”证书的引入,拓宽了学生能取得证书的范围。部分具备其他相关专业特长的学生能在获得会计专业核心技能的同时,取得一些能被社会认可的职业技能证书,因此“1+X”证书制度对拓展学生的就业创业本领,拓宽学生的职业面向有着重要作用。
(三)重构学历教育内容
实施“1+X”证书制度,对“X”证书提出了要求,也不能脱离“1”这个学历证书基础。目前会计专业学历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实施“1+X”证书制度的过程中,应当将基础的理论教学、传统的操作实践教学和“X”证书有机融合起来,使学生在有限的在校时间内,既能按照完成基础的学历教育,又能根据自身需求选择相应的经济管理类职业技能进行实践提升。使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发挥协同作用,保证学生在取得核心专业技能的前提下,同时获得社会认可的各类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二、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人才培养与职业培训脱节
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均采用学分制,普遍存在重学分数量,轻学分质量的问题,学生可通过补考、毕业清考等方式获取毕业资格,在职业能力鉴定上,并无统一的严格标准。“宽进宽出”反映了现阶段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现状,即重视学历教育,忽视职业技能培训。
以会计专业为例,学生在校期间,除接受规定的学历教育以外,高职院校普遍规定以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现已取消)、初级会计证书、计算机证书等作为毕业条件。然而与会计职业相关的证书还包括中级会计师证书、注册会计师证书、注册税务师证书、注册资产评估师证书、管理会计师证书、各类国际会计师证书等中高级证书,但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导致与专业相关的证书考取难度大,在校学生能通过此类更高一级的职业证书少之又少。
(二)产教融合不够紧密
目前职业院校与产业的合作大多停留在一纸合作协议,除了少数的订单班外,真正的深度产教融合较少。“产”与“教”对接不紧密主要表现在企业和课程标准、社会需求与职业标准对接不够紧密,对人才的培养针对性不强。而教育链落后于产业链,也不能很好地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使产教融合缺乏良好的产业支撑。等等问题直接导致了就业结构性矛盾较严重。
以会计专业为例,在目前的人工智能背景下,传统的会计核算功能逐渐弱化,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仍停留在培养“账房先生”的层面上。会计专业产教融合的“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到企业相关财务岗位实习,也只能做一些低技术含量的工作,而企业的高级财会人员时间有限,不能深入院校参与一线实践教学。没有企业的深度参与,对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只能停留在培养传统的财会核算人员层面上。
(三)教师、教材、教法急需改革
教师队伍的实力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选拔大部分仍然还是“重学历、轻技能”,许多年轻教师从高校毕业直接走上一线教学岗位,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教师本身达不到“双师”要求,这就导致了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较弱。加上部分老教师长期在教学岗位工作,对产业发展前沿了解不足,教学内容滞后。缺乏实践能力、落后于产业前沿的教师队伍往往在教材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出现重理论、轻实践、满堂灌等现象,与培养专业领域应用型创新人才这一目标背道而驰。
三、“1+X”制度下如何完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推进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衔接
针对现阶段高职教育中重学分数量、轻学分质量的现状,高职院校应当重视职业证书培训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体现的学习成果的认定和转换,比如对取得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学生,可以免修部分课程,从而实现学习成果的转换。
(二)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
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强化实践教学,积极与当地政府、企业建立产教融合供需对接机制,比如发展现代学徒制,大力开展共建订单班、联合班、产业学院建设,打通产业与教育的融通渠道,依托本地产业平台和龙头企业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保障。在“1+X”证书的落实上,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结合本地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大力开发各类职业培训课程,拓展授课对象,面向本校学生和本地社会人员进行培训,从而实现职业教育和产业的有机融合。
(三)重构课程体系,加强教材教法改革
在“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应深化课程改革,精简专业课程,在原有的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剔除与职业培训重复的部分,优化课程设置,形成“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专业培训课程”的课程体系,将职业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在原有的学分模块中,提高选修课程学时,以便于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的就业需求,自行选择专业提升甚至跨专业的各类专业选修及职业证书培训项目。另外,还可以开放和开发各类职业培训课程,鼓励学生按照自身需求定制部分课程。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落实“1+X”证书制度的关键要素。一方面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老师,严格落实下企业实践的相关管理制度,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将实际教学与产业前沿相结合。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引入企业专家,结合校内教师授课,实现“企业导师+校园导师”双导师队伍。另外,还可以推动企业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比如通过会计专业教师对外提供咨询服务、社会培训、引入自办代理记账项目进入校园等方式,全面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1+X”正式制度的实施,对职业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传统的会计专业转型带来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机遇。